第二节 绝谋止战――顿弱、姚贾重金连横
Posted 办法
篇首语: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二节 绝谋止战――顿弱、姚贾重金连横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第二节 绝谋止战――顿弱、姚贾重金连横
过去,在一般读者之中,秦灭六国,好像只是凭借强弓硬驽、铜戟铁锤,就是那个写《过秦论》的贾谊,也把秦国统一六国,归结为只是秦以武力取胜,六国以 割地贿秦败亡。其实,仔细阅读秦史,我们就会发现,秦国之胜,还胜在“连横”之策上。六国的合纵之策,本来是与秦抗衡的唯一选择,也可以说是延续六国国祚 的唯一法宝,但是,六国的合纵之策,却在秦人的“连横”之策面前土崩瓦解,威力全失,以致六国在与秦军的军事对垒中,一触即溃,成了秦军任意宰割的乌合之 众。 > 那么,秦国的“连横”之策是什么呢? > > 所谓“连横”,就是秦国分别交好关东六国,与他们结成联盟,使他们不能互相救援,以利于秦国一个一个攻灭的策略。这个策略是谁提出来的呢?这个策略是一个名叫顿弱的秦国人提出来的。 > > 据《战国策·秦策》记载,这个顿弱是个隐在民间的高士,很有点名士派头。当秦王政听说了他的大名,想让他出来为国家出谋划策时,他却向秦王派来的使者提 出了一个关于君臣之义的问题,让秦王派来的使者为难了半天。他的理由是什么呢?他说,我认为君臣的大义是臣子见了君主可以不参拜,如果秦王能够接受我的看 法,我就去晋见他,如果不能按照我的意见接待我,我就不去晋见他。谁知,使者把顿弱的意思报告给秦王政以后,秦王政居然很痛快地答应了顿弱不参拜的要求, 这下,顿弱觉得很有面子,更重要的是觉得秦王政是一个能够听得进去不同意见的人,于是就高高兴兴地出山了。 > > 顿弱的确是一个与众不同的 人,他出山的条件很独特,对秦王进谏的方法也很独特。见到秦王政后,他不谈政治,不谈军事,而是谈起了一个似乎离题万里的人的分类问题。他问秦王政:“天 下有三种人,一种是有实而无名的人,一种是有名无实的人,一种是既无名又无实的人,您知道这三种人是哪些人吗?” > > 整天想着如何对付六 国的秦王政脑子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当然回答不上来,只好老实回答说:“不知道。”于是,顿弱就侃侃而谈起来,他说:“有实而无名的人是商人,他们 虽然不拿锄头却拥有大量的粮食;有名而无实人是农夫,一年四季辛苦劳作却没有积存满仓的粮食;既无名又无实的人是君王,虽然已经被立为万乘之尊,却没有孝 亲之名,虽然富有四海,却没有孝亲之实。” > > 秦王政一听,顿弱这是在绕着弯骂自己呢,气得暴跳如雷,哇哇大叫。可是,顿弱却不看秦王的脸色,依然 口若悬河地往下讲。他说:“关东的六国,个个如狼如虎,你不能让他们乖乖地听你的话,却将你的威势强压到母后的头上,依我看,你这样做,是大错而特错了!” > > 秦王政越听,脸上越挂不住,只好转移话题,对顿弱说:“你老先生暂时不要谈这些家务小事了,还是谈谈国家大事吧,在你看来,我们秦国怎样才能把关东六国 吞并了呢?”顿弱说:“这有什么难的?韩国现在处于天下的要冲位置,魏国是天下的心腹之地,只要大王舍得花钱,我就有办法把韩国和魏国的柱石挖到咱们秦国 来,这样就等于征服了韩、魏两国,只要韩、魏两国被征服了,那统一天下的大业也就指日可待了!” > > 秦王 嬴政听顿弱把攻灭六国这样的大事,说得这般容易,心里有点不大相信,所以就推托说:“你说得有理,可是我们秦国太穷了,我是拿不出那么多钱来的。” > > 顿弱是何等高人,对秦王政的心思摸得一清二楚。他并不急于求成,而是给秦王政分析利害得失。他分析说:“天下并不太平,战争随时爆发;只要战争爆发,不 是连横,就是合纵,连横之策一旦实施,秦国就会成为帝王之国;而合纵之策一旦实施,楚国就会建立王霸之业。秦国成为帝王之国以后,就会富有天下;而一旦楚 国成为王霸之国以后,即使你拥有万金也不能够私自享用,都会归楚王所有啦!” > > 秦王政听罢顿弱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从国库里划出万金,作为顿弱游说和诱惑关东六国将相归顺秦国的特别活动经费。 > > 顿弱呢,看见秦王能够不因为自己批评他滥施淫威于母亲而生气,能够做到从谏如流,心里当然很高兴,于是就带着巨资游说和收买六国的权臣们去了。 > > 顿弱先是向东到达韩国、魏国,后来又向北到达燕国和赵国,顿弱所到之处,无不出入将相权臣之府,拉拢收买,利害相诱,无所不用其极。顿弱的收买外交政策 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中收效最大的,就是用离间之计,让赵国杀掉了秦的劲敌 李牧,为秦国灭赵铺平了道路。后人总结秦国之所以能够使“齐王入朝,四国必 从”,主要是得益于秦王政采纳了顿弱的谋略,我认为的确是“真知灼见”。 > > 不过,要把破“合纵”的功劳全都记在顿弱的功劳簿上也不公平,因为此前有 李斯、尉缭,其时也有另外一个人与顿弱“所见略同”。 > > 这个人是谁呢?说起来话可就长了,因为史书上对他的生卒年月所记不详,而且还记着他历史上的一些污点,因为这些污点,被 韩非当做小辫子抓起来,差一点要了他的小命。这个人就是受秦食邑千户,为秦上卿的魏国人——姚贾。 > > 姚贾是哪一年来到秦国做“客”的,史书上没有记载,只是从韩非向秦王政的进谏里知道,姚贾出身低贱,他的父亲只不过是魏国都城大梁的一个守门人。姚贾在 魏国的时候,不知是出于生计困顿,还是逃避法律的征罚,竟然当过一段时间的强盗,后来有机会在赵国谋得一官半职,但由于不勤王事,而被赵国驱逐出境。我 想,大概正是无处可去,姚贾才跑到秦国当了“客”。 > > 不过,姚贾的确有其过人之处,头脑清楚,思维敏捷,能抓住机遇,成就人生。比如,当燕、赵、吴、楚四国联军准备攻打秦国,秦国的君臣们都无退敌良策的时候,他却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地担起了却敌于国门之外的重任。 > > 姚贾用的是什么办法呢? > > 简单说来,姚贾用的办法和顿弱的办法如出一辙,只有四个字:收买权臣。史书上没有记载姚贾如何收买,具体地收买了哪些人,但记下了秦王政给了姚贾100 辆车,1000斤金,并且给他穿上了自己的衣服,还把自己的佩剑赐给他佩戴。姚贾此时,真是荣耀至极,当然了,很自然也会有点耀武扬威的样子。不过,姚贾 的确很有本领,而且很敬业,他出使四国,用了三年多的时间,通过收买权臣,离间四国关系等办法,不但使四国合纵攻秦的计谋破产,而且使四国都改变了对秦国 的看法,纷纷转过头来交好秦国。秦王政看到姚贾的外交策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效,自然十分高兴,就把姚贾拜为上卿,封给他千户的食邑。晋朝历史 第二节 名臣张华
张华(公元231-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涿县)人,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父张平,曹魏渔阳郡太守。张华年幼丧父,家境清寒, 孤贫无以自立,不得不为人牧羊为生。他并未因此自甘暴弃,向逆境屈服,而是自幼就注意自我修谨,博览群书,故“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图纬方伎之 书莫不详览”。他恪守封建道德礼法,为人豁达,“勇于赴义,笃于周急”,“造次必以礼度”。他气质深沉,“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彭城刘讷有“人伦鉴 识”,曾见张华而感叹说:“张茂先我所不解。”> > 曹魏后期,张华仍居乡未仕。当时门阀世族势力方兴,标榜门第阀阅的风气日强。张华因家 族势力单薄,自幼孤贫,虽才华横溢,德行严谨,却一时未能见知于世。同时,他目睹了在曹马斗争中荣辱不定、诛黜无常的政治现状,又受到广为流传的玄学思想 的影响,难免产生出愤世嫉俗的情绪。> > 名士陈留阮籍看过之后,赞扬张华可谓“王佐之才也!”张华由此声名鹊起。同郡大族名士曹魏吏部尚书卢钦见到张华后,十分器重他。同乡大族曹魏左光禄大夫、方城县侯刘放“亦夸其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张华。> > 张华在25岁左右时,被范阳郡太守鲜于嗣推荐为太常博士。吏部尚书卢钦在辅政的司马昭面前对张华倍加推崇,张华又转为佐著作郎,参与编撰国史。不久,张华迁长史,兼中书郎。他才识过人,思维敏捷,“朝议表奏,多见施用”,深得司马昭赏识,遂正式任命他为中书郎。> > 晋武帝禅代曹魏,转张华为黄门侍郎,封关内侯。张华接近皇帝,位居要冲,具有相当大的实权。他习于吏事,“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他史识渊 博,“善谈史汉”,谙通封建典章制度。晋武帝曾问他汉代宫室制度和建章宫的千门万户,张华“应对如流,听者忘返。画地如图,左右属目”,使人大有亲临其境 之感;他博通礼乐制度,亦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泰始五年(公元269年),晋武帝修定礼乐,命张华与太仆傅玄、中书监苟勖等人创作正旦行礼、王公上寿酒、 食举乐歌,共十三篇,张华一人即写了《冬至初岁大会歌》、《宴会歌》、《命将出征歌》、《劳还师歌》、《宗亲会歌》、《正德舞歌》、《大豫舞歌》等八篇。 诗歌采用四言或五言诗的形式,内容主要是盛誉司马氏功德、粉饰西晋太平盛世,宣扬皇道德教,虽音韵逗留曲折,诗句庄重典雅,但与《鹩鹪赋》相比,在思想内 容和社会意义方面均不可同日而语。> > 但张华也创作出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他著《博物志》十篇。《博物志》闻见甚广,取材宏富,是张 华渊博的知识、剪裁取舍材料的技巧和雄厚坚实的文学功底的集大成。只是《博物志》中因多载怪异,而在某些方面不那么切实可信。他还创作了一些四言和五言 诗,流传至今的虽寥寥可数,但从中仍可窥见他的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宏大的政治抱负。在《杂诗》一首中,他慨叹“晷度随天运,四时互相承”,遂“伏枕终遥 昔”,回顾了历代兴来隆替的历史,不由得“永思虑崇替,慨然独抚膺。”一个胸怀大志,希望建功立业,憧憬清明稳定的政治局面的政治家的形象,跃然纸上。在 《情诗》二首中,张华用苍凉苦楚的伤感笔调,表达了与佳人离别后的闲愁哀怨的心情。“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不曾远离别,安知慕俦侣”等佳句,虽只 是个人悲欢离合的抒发,却反映了他对爱情忠贞不贰的信念和情操。> > 张华所著的四言诗《励志诗》气宇不凡,颇具教益,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 作。诗文带有一定的老庄思想色彩,同时又仍以儒家思想作为最高的行动准则。它对仗工整,又不枯燥无味;它引经据典,却不流于晦涩。诗文一开头的“大仪斡 天,天回地游,四气鳞次,寒暑环同,星火既夕,忽焉素秋”几句,即让人感到“逝者如斯,曾无日夜”的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这种日与月与,茬苒代谢“的形势 下该如何立身处世呢?他的回答是:懂尔庶士,胡宁自舍”应以儒家经典作为座右铭,即“先民有作,贻我高矩”用玄学思想安身立命,即“安心恬荡,栖志浮 云。”他告诫人们不要“放心纵逸”而是要像耕耘南亩一样去修身修德,“力、来既勤,……必有丰殷”他用“水积成渊土积成山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川广自源, 成人在始,累微以著,事物之理,墨牵之长,实累千里”等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只有矢志不渝,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辩证关系。他勉励人们要戒骄戒躁,做到“山不 让尘,川不辞盈”用“若金受砺”和水滴石穿的精神,去“进德修业以隆德声”实现复礼终朝,天下归仁的政治抱负。《励志诗》是张华政治思想和哲学观完全成熟 的标志。儒玄并用,以儒为主,是张华世界观的基础和核心。> > 在这种十分适应当时封建统治需要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张华在从政过程中披肝沥胆,政绩突出,不仅深受晋武帝赏识,而且亦博得朝野上下的好评,时人比之为子产。不久,40岁左右的张华就被擢为中书令,后加散骑常侍,成为西晋最高统治集团的成员。> > 张华在任中书令期间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促成并制定了伐吴大计,从而加快了南北统一的步伐。> > 咸宁初年(公元275年),距西晋代魏已有十年,距灭蜀也已过十二年。时西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缓和,边境战事不多,经多年休养生息,国力强盛,“大晋兵 众,多于前世;资储器械,盛于往时”。而割据江南一隅之地的孙吴,则在暴郡孙皓的统治下,各种矛盾急剧激化。在孙皓毫无限制的横征暴敛下,“民力困穷,鬻 卖儿子,调赋相仍,日以疲极”,“老幼饥寒,家户菜色”,可谓“将疑于朝,士困于野,无有保世之计,一定之心”(《晋书·羊祜传》)。西晋攻伐孙吴,取乱 侮亡,统一全国的时机业已成熟。当时,镇守江汉地区的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荆州刺史羊枯上疏晋武帝,陈“宜当时定,以一四海”。晋武帝召集群臣朝 议。司空、尚书令贾充、中书监苟勖和左卫将军冯等人“同共苦谏不可”,郡臣亦多附合,以当时关陇地区氐羌少数族屡叛,官军屡败为由,多不赞成羊祜的建 议。只有张华据理力争,与羊枯、杜预共同主张立即伐吴。晋武帝虽“密有灭吴之计”,却因“朝议多违”而未做出伐吴的决断。相关参考
> 魏晋时代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现代的文化巨人鲁迅称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步入了“自觉”。这一历史时期的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文化大发展时期,它毫无疑问地也包括晋武帝执政
张华(公元231-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涿县)人,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父张平,曹魏渔阳郡太守。张华年幼丧父,家境清寒,孤贫无以自立,不得不为人牧羊为生。他并未因此自甘暴弃,向
康熙认定,平叛战争中的最主要敌人是吴三桂,湖南是主要战场。他曾说其他战场报捷“朕不为喜……吴三桂乃贼渠,惟破岳州、澧州方可喜耳”。因此,自战争爆发以来,康熙帝一直把主要精力投入湖南战场。>> 康
历代两朝衔接之际,都必有战乱的过程,明末清初之时的两族之战更是异常激烈,使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满汉族人民的生活都十分困苦。康熙在位期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征讨噶尔丹及安定西藏,
当初,晋的幽、并2州都同鲜卑接壤,东是务桓,西是力微,于是多有边患。卫秘密使用计谋进行离间,结果务桓投降,力微忧卒。晋武帝为嘉奖卫之功,封其弟为亭候。>> 卫璀,字伯玉,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击败汝南(河南平舆县)的刘备,迫使刘备再次向南逃亡。>>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再次进军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五月,袁绍病死,少子袁尚继位,袁尚的大哥袁谭
数学在我国古代称为古算。在世界领域内,我国的数学水平也曾占据数一数二的地位。但是时至明代,古算几近成为绝学,卓有成就的数学家也是寥寥无几。>>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将他们的数学理论带人中国,我国
金川,两条河流即大、小金川的合称,地处四川省西北,大渡河上游,以临河山有金矿而得名。早在隋代,始置金川县,唐属维州地;明时,隶属杂谷安抚司。此地处万山丛矗之中,汹涌的溪流环绕其中。地形十分险恶,气
吏员清廉与否,实关国家安危。清入关伊始,就以明朝亡国为借鉴,从严从速整顿吏治,不断打击贪官污吏,吏风已见好转。圣祖承其后,以整肃吏风为要务,不仅施之于法,尤重“宽仁”,伴之教化、培育,倡导儒家修身
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蜀国灭亡,打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久,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昭父子之手。过了两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曹奂,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自此形成晋、吴对峙的格局,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