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 好大喜功的汉武帝

Posted 汉武帝

篇首语: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8节 好大喜功的汉武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第8节 好大喜功的汉武帝

2、第6节 汉武帝对司马迁的严刑

第8节 好大喜功的汉武帝

  公元前116~前111年这五年间, 汉武帝的政治、军事、经济发展达到了顶峰。 >   继大败匈奴之后,又开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平定了两越、西南夷,大汉王朝开疆拓土,声威远播。 > >   随着盐铁官营、统一货币、均输平准等经济改革初见成效,国库又重新丰盈。 > >   此时的汉武帝可算得上功德卓著,恩泽四方了。刘彻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喜滋滋的,免不了封建帝王那一套,变得极度的自大。 > >   他这样可给了那些投机倒把的钻营分子机会了。 > >   果不其然,有些官员和儒生趁机讨好汉武帝,建议汉武帝进行改制封禅。 > >   汉武帝本来是个好大喜功、独裁专制的皇帝,对炫耀圣武、神化皇权的封神之事很是热中。特别是汉武帝听说封禅是延年益寿、白日飞天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更增加了兴趣。 > >   刚好没过多久,在今山西河津南有一个叫锦的巫师在祭祀土神时,挖出了一个大鼎。这只鼎与其他鼎不同,上面刻有花纹,但无文字记载,地方官想到这是件奇事,于是将此事上报朝廷。 > >   在朝堂上汉武帝召开了一次全体官员的代表大会,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来了,公卿大臣们都认为“宝鼎”出土,是上天显示祥瑞。 > >   武帝听了这话大喜,下令将宝鼎迎至甘泉宫。 > >    这时一些 趋炎附势的官员纷纷上书恭贺道:“相传从前泰一帝造神鼎只造了一个。这‘一’也就是大一统,象征着天下万物都统一于‘一’。后来黄帝造宝鼎三 个,象征天、地、人。再往后,禹收纳天下九州牧贡金,铸造了九鼎,象征着天下九州,并用它们烹煮牺牲,祭祀上帝鬼神。只要遇到圣明的君主在世,它们就会出 现。现在宝鼎在甘泉宫,光彩四射、变幻神奇。而且在迎回宝鼎时,天空还飘过黄白彩云,原野上有麋鹿奔来。这接连出现而又互相配合的祥瑞,都说明陛下与天地 合德,是受命于天的帝王。” > >   这番话说得武帝心花怒放、神采飞扬,更坚定泰山封禅报功的决心。 > >   此后,汉武帝积极筹划泰山封禅事宜,时常与公卿、儒生博士们议论封禅的程序和礼仪。 > >   汉武帝按照古代先整兵耀武,再解散军队,然后才举行封禅的原则,在公元前110年颁布诏书:“南越、东瓯都已平定,而西蛮、北夷尚未平定。朕将置十二路将军,亲自掌握兵符,统帅这十二路大军巡视边陲。” > >   于是亲率十八万大军离京出巡,北到长城,东到大海,然后来到泰山脚下,准备进行泰山封禅活动。 > >   泰山封禅是报功于天地的盛典,参加者都感到万分荣幸。 > >    司马迁的父亲太史令司马谈,因为有病被汉武帝留在了洛阳,竟然气得一病呜呼。他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痛哭流涕地说:“现在圣上承千岁之统,封禅泰山,这是旷世盛典,而我却不能同行,这就是命啊!” > >   汉武帝来到泰山后,先在泰山脚下的小山梁父祭祀地神。 > >   祭祀过地神后,武帝命凡是担任侍中的儒生一律头戴皮帽,将笏板用丝带系于腰间,参加射牛仪式,并随武帝在泰山东坡祭天。 > >   此后,汉武帝单独与侍中、奉车都尉等人一起登上泰山,再行祭天之礼。从山上下来后,又在泰山脚下东部的肃然山再祭地神。 > >   祭祀的时候,汉武帝身穿黄色衣服,在音乐的伴奏下,行叩拜之礼,并以江淮地区出产的三条脊棱灵茅献神,用五色土建造祭坛。祭坛上放满了从远方运来的美味佳肴和珍禽异兽。 > >   一切仪式结束后,汉武帝改年号为元封元年,下令此次巡行的所到之处,历年所欠的田赋及今年应当交的税赋一律免除,赐天下有爵者人增一级,并规定从此以后,天子每五年举行一次大典,各诸侯国都要在泰山脚下建造馆舍。 > >   汉武帝的这次封禅奢侈豪华、极讲排场,充分显示了他好大喜功的个性。 > >   汉武帝不仅好大喜功,而且在生活上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 >   他不仅封禅泰山,而且还多次巡游全国,游历名山大川,见诸历史记载的就有二十多次。(比 秦始皇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 >   每次巡游,汉武帝随行的官员、军队多则十余万骑,沿途百姓供应粮蔬果品,修整道路、宫馆,郡国官员都要负责接送,负担沉重,这些都给各地百姓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 >   武帝好大喜功,每次出巡的时候,都要将各国使臣全部带上,遇到大都会或人口稠密的地方,都要大摆场面。 > >   每到一处,都要让宾客参观各地仓库中储存的物品,以示汉朝之强。 > >   为了表示汉王朝的博大胸怀,公元前121年,匈奴浑邪王来投降的时候,汉武帝下令边郡调集二万车辆前往迎接,因朝廷一时不可能有这么多的马匹,无法凑足,气得汉武帝要杀掉长安县令。 > >   汉武帝不仅喜欢大规模的外出巡游,而且还经常微服私访、游历民间。 > >   一次,他在终南山打猎,到处追逐飞禽走兽,结果践踏了大片农田。看到自己辛苦种植的禾苗被毁,田主破口大骂,并向官府报了案。地方官闻讯前来抓捕,才发现是当朝皇帝。 > >   又有一次,他外出私访时,夜宿客店,被店家怀疑是强盗,结果差点丢了性命。 > >   汉武帝成年以后,他的后宫嫔妃之多,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据记载诸宫美人加起来有七八千之多。他可以三天不吃饭,但不能一天没有女人陪伴。 > >   为了满足自己奢侈腐化的生活,汉武帝大兴土木,修建了无数的宫室楼台。 > >   他在长安城内建起了建章宫、明光宫、柏梁台,在长安周围还建有长杨宫、五柞宫等六宫。 > >   为了便于巡游,汉武帝还在全国各地建造了许多行宫。 > >   但是,文帝景帝加上武帝三朝积淀的资本即使很雄厚,也经不起武帝这么糟蹋,加上连年对匈奴动武,所以汉朝的国库没过多久就变得空虚了。 > >   为了维持自己的排场,武帝只能加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但是这样一来,农民的负担就更加沉重了,终于爆发了造饭活动,汉武帝这才有所收敛。 > >   点评: > >   秦始皇是好大喜功的君王,汉武帝刘彻也是,而且比之赢政,他的铺张浪费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6节 汉武帝对司马迁的严刑

  礼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正义云:“左阳,故记动。右阴,故记言。言为尚书,事为春秋。”案:春秋时置左右史,故云史记也。 >   ——《史记·五帝本纪》 > >    汉武帝重用人才时不拘一格,对于有才能的臣子,也不管起出身如何,一律重用。高兴起来,高官厚禄任君挑,要什么给你什么。 > >   但对于不听话的,甚至和自己作对的大臣,他也决不心慈手软。 > >   这一点,从他对 司马迁的处罚上,就可以窥测一二。 > >   司马迁字子长,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小小的太史令,太史令的主要工作是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和当朝的大事,相当于现在的新闻记者,但是这个职位在当时是很不起眼的。所以司马迁家既没权又没势更没钱,但是作为太史令他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绝对没得挑。 > >   后世人都知道,司马迁遭受宫刑,发愤著《史记》。那么,司马迁是怎样得罪汉武帝的,汉武帝处罚司马迁的原因何在? > >   我们先来看看司马迁为何受腐刑? > >   公元前99年的秋天,新一轮的汉奴战争爆发。由于没有援军,李凌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李凌也战败投降匈奴。 > >   李陵被俘虏之后,汉武帝认为李凌挫败了大汉王朝的军威,挫动了大汉国威,很恼火,很生气。 > >   朝廷大臣们,看着汉武帝生气,落井下石也纷纷来咒骂李陵,替武帝解气。 > >   按照汉朝的规定,在朝廷议事的时候,史官必须陪同在皇帝身边。汉武帝就问身边的司马迁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 >   司马迁是汉朝的史官,那么就得讲一些史官该讲的话,起码得职业素质是应该具备的,司马迁于是就说了一番话,大体上是实事求是的,但是其中也有替李陵辩护的语气。 > >   汉武帝一听这话就恼了,这一恼司马迁就得跟着倒霉。 > >   司马迁被定了一个什么罪呢?“诬罔主上”。就是攻击诬蔑咒骂皇上。于是司马迁被打入大牢,等待发落。 > >   大概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武帝一直没有李陵的消息,就派一个叫公孙敖的人到匈奴去打听李陵的消息。 > >   公孙敖在匈奴那个地方转了几个月,始终没有得到李陵的准确的消息,到底李陵现在怎么样了?是死了?还是活了?是投降了?还是干什么去了?不知道。 > >   后来有一个传言,说李陵正在帮助匈奴训练军队,公孙敖得不到别的准确消息,于是带着这个消息回来了。 > >   汉武帝听说李陵在帮助匈奴训练军队准备对付汉朝,立马活了,心想你活得不耐烦了,跟我大汉作对,于是就把李陵直系旁系等九族人都给杀了。 > >   司马迁也跟着倒霉,这次被判了个死罪。 > >   得了死罪不一定必死无疑,按照汉朝的刑法,死罪犯人有两条道路可以免死:一就是缴纳五十万钱( 张骞、 李广都是因为这条法律免于死刑的典型),第二就是接受宫刑。 > >   钱到用时方恨少,这个时候正式司马迁用钱的时候,但是一个当史官的比不了李广有战利品,张骞有私藏品,每个月就那么点儿死工资,就是想贪污也没地儿贪,司马迁家里穷得是叮当响,勉强能够吃饱饭就很不错了。 > >   自家是没钱,但是可以向别人借啊。但是,司马迁得罪的谁,是汉武帝。谁有那么大的胆子借给他钱啊,纯粹是不想活了,明白着跟皇帝对着干嘛! > >   因此,司马迁要想活命,只能接受宫刑。 > >   什么叫宫刑呢?宫刑就是施刑于男人下身的刑法,阉割掉生殖器,接收过这种刑法的人,直接可以当太监了。 > >   当时人们嫌这种刑法叫起来太抽象,就起了个更有趣的名字:下蚕室。 > >   据接受过这种刑法的人讲,正常人一旦被施予这种刑法就会变得畏冷怕风,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因此施刑的牢房保暖条件必需要好,当时还没有温室,人们就想到养蚕的屋子也挺暖和,所以把受宫刑也叫下蚕室。 > >   对司马迁来说,死亡和接受宫刑更容易接受的是什么?是死亡。司马迁不怕死,因为他知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他自己的话。 > >   从司马迁个人内心深处来说,自己宁愿死掉也是不会接受宫刑的。 > >   但是,司马迁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单纯的为个人的名誉而活了,他身上还寄托着父亲的遗愿,他不能让《史记》的写作 半途而废。如果自己死去,将以何种面目去见九泉下的先人呢?而作为一位史官,没有留下半点文字,如何向后人交代呢? > >   于是,司马迁放弃了死亡的权利,作出了让人不解得选择:宫刑。 > >   于是他就告别了男人的称号。 > >   被武帝下蚕室以后,他并没有立马被放出来,又在监狱中呆了三年。这三年中,他隐忍苟活,一直坚持写《史记》。 > >   大概是在汉武帝太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96年,司马迁50岁的时候,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出狱了。 > >   出狱以后司马迁做了中书令,主要工作是“领赞尚书,出入奏事”,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各部的尚书有什么表,有什么奏章呈现给皇上,把皇上有什么圣旨,旨意,传达给大臣们。 > >   但这个职务一般是由宦官(赵高就是这样一个职务)来担任的,现在司马迁担任这个职务,也就是说汉武帝实际上把他看作一个宦官。 > >   司马迁是为了做官活下来的吗?不是! > >   出狱以后的司马迁,须发脱落、形容枯槁、弱不禁风,他经常是精神恍惚。 > >   他在给任安的一封信里边写道,自己动不动就精神恍惚,不知道怎么回事,或者走着走着,哎呀!我怎么走到这儿来了。 > >   这个时候,他的人生处在一种恍惚状态,但是一提到《史记》,一写《史记》他清醒了。只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支持着他,那就是著书的事业,可以说司马迁为《史记》而活着,为《史记》而奋斗。 > >   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史记》原来准备是“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也就是司马迁原来写《史记》,并不是要公开发表,他写这个书是准备藏之名山,等识货的人来发现的。 > >   司马迁死后,他的家人遵从遗愿把《史记》转移藏匿在他女儿家中。 > >   司马迁有一个女儿,而且女儿所嫁的丈夫,叫杨敞。这个杨敞本事也不小,在汉昭帝时期,曾经官至宰相。 > >   杨敞有两个儿子,也就是司马迁的女儿给杨家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杨忠,小儿子名叫杨恽。 > >   杨恽自幼聪颖好学,他的母亲也就是司马迁的女儿把自己珍藏着的并且深爱着的这个《史记》,拿出来给他读。 > >   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读完了。 > >   杨恽成年之后,还把它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 > >   在 汉宣帝的时候,杨恽被封为平通侯。 > >   这时候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马迁这部巨著正是重见天日的时候,于是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从此天下人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著。 > >   汉武帝是历史上少有能干的统治者,政治上的伟人。他的眼界,他的气魄,他对政治的熟练操控尤其是别具一格的人才选用方式,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独树一帜。 > >   在那个风扬跋厉的时代,在一部震烁古今的书里,有一支千古无二的笔在记述着这个伟大时代的一切;在这个皇权意气风发的时代,在那位特立独行的皇帝身边,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史家,在郁闷甚至仇恨中旁观着这位伟大的统治者,并将他的一切写进书里。 > >    《史记》,与其说它是一本史书,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它是那个时代思想的巅峰,也是一系列机缘巧合而成的奇葩。它所达到的高度,后人无法企及;它的影响, 已经远远超过了时空与国界的限制;它所记述的历史,令人如身临其境;它所塑造的人物,千载之下,仍 栩栩如生。《史记》,对后世史家来说,只有仰望而已。 > >   武皇开边的时代,是个中华民族风扬跋厉的时代,文汉武功有之,张扬铺排的汉大赋有之,但对整个汉史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史来说,这个时代真正的成就是留下了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 >   在那个封建皇权专制的时代,能有这样的勇气写出这样的“谤史”,非有大无畏的精神不可。我们也无法知道那位英明睿智一生从不被人欺的汉武大帝,这位建立了真正的皇权专制的独裁者,是出于什么原因,留下这么一部对自己实在不怎么恭维的“谤史”。 > >   历史的真相后人无法确知,我们只知道——《史记》写出来了,而且流传下来了。 > >   点评: > >    汉武帝作为一个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个思维强悍的智者,他有绝对的自信,认为自己的功业作为不管史书怎样记载,仍湮灭不了其中的光辉。对他,后世自有公正 的评价,因此有意不去管司马迁,也因此,为我们留下了《史记》这样光照千古的名篇。这一方面,与之异曲同工的还有 武则天的“无字碑”,不留一字,坦坦荡 荡。 > >   历史,在他的坦荡面前却显得的那么苍白。 > >   原因仅是这么简单吗?不是的,历史,远比暴露在表面的那一部分更加丰富。汉武帝能容忍《史记》那样的“谤史”的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用我们现代人的想法来衡量那个时代的人,往往只能失败。

相关参考

第8节 卫子夫,为子为夫耗尽红颜一命

  卫子夫立为皇后,后弟卫青字仲卿,以大将军封为长平侯。四子,长子伉为侯世子,侯世子常侍中,贵幸。其三弟皆封为侯,各千三百户,一曰阴安侯,一二曰发干侯,三曰宜春侯,贵震天下。天下歌之曰:“生男无喜,生

第6节 汉武帝对司马迁的严刑

  礼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正义云:“左阳,故记动。右阴,故记言。言为尚书,事为春秋。”案:春秋时置左右史,故云史记也。>  ——《史记·五帝本纪》>>  汉武帝重用人才时不拘一格,对于

第11节 武帝罪己,死后方知万事空

  汉武帝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世人往往知道汉武盛世,但是武帝晚年时天下也曾经大乱一时这件事却很少为人所知。>  创下丰功伟绩后的汉武帝,也跟秦始皇一样犯了自高自大的毛病。>>  他虽然政绩突出,但他也

第6节 窦太后,汉武帝最惧怕的老奶奶

  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窦太后后孝景帝六岁崩,合葬霸陵。遗诏尽以东宫金钱财物赐长公主嫖。>  ——《史记外戚世家》>>  这里说的窦皇后,就是汉文帝的皇后,汉

第1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江山如此多娇,因无数英雄竞折腰。无论是雄心勃勃的秦始皇,还是雄姿英发的汉武帝,都在对锦绣江山的开创和维护中,穷尽一生心血。遥想当年,秦王横扫天下,气吞万里如虎;汉武帝策马追疾风,又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第9节 勾戈夫人赵婕妤

  钩弋夫人姓赵氏,河间人也,得幸武帝,生子一人,昭帝是也。>>  ——《史记·外戚世家》>>  说到汉武帝的第三任妻子赵婕妤,不仅是位美人同时也是位奇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说到赵氏的奇,主要有

第1节 匈奴,又见匈奴

  匈奴人是汉族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他们逼着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逼着刘邦妥协退让,就是在汉武帝时期的漠北大战受到毁灭性打击后,他们还会卷土重来。强悍的匈奴军队,使得秦皇汉武这样有作为君主也对他们有所顾忌

第9节 长生难求,迷恋神仙方术

  秦汉时期,阴阳五行、神仙方术之说盛行,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信仰。>>  汉武帝自幼受神巫文化的熏陶,对鬼神的存在深信不疑。他当了皇帝以后,君临天下,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可是无法左

第5节 汉朝与匈奴打交道的记录

  高祖崩,孝惠、吕太后时,汉初定,故匈奴以骄。冒顿乃为书遗高后,妄言。高后欲击之,诸将曰:“以高帝贤武,然尚困于平城。”于是高后乃止,复与匈奴和亲。>  ——《史记·匈奴列传》>>  为什么在汉武帝

第6节 兵不血刃,中央集权之路

  时诸外家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国。以故毁日至窦太后。>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在中央集权之路上,汉武帝绝不比秦始皇逊色,有的地方甚至走的更远。相对于秦始皇的唯我独尊、专横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