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汉武帝对司马迁的严刑

Posted 汉武帝

篇首语:水滴集多成大海,读书集多成学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6节 汉武帝对司马迁的严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第6节 汉武帝对司马迁的严刑

2、第1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第6节 汉武帝对司马迁的严刑

  礼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正义云:“左阳,故记动。右阴,故记言。言为尚书,事为春秋。”案:春秋时置左右史,故云史记也。 >   ——《史记·五帝本纪》 > >    汉武帝重用人才时不拘一格,对于有才能的臣子,也不管起出身如何,一律重用。高兴起来,高官厚禄任君挑,要什么给你什么。 > >   但对于不听话的,甚至和自己作对的大臣,他也决不心慈手软。 > >   这一点,从他对 司马迁的处罚上,就可以窥测一二。 > >   司马迁字子长,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小小的太史令,太史令的主要工作是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和当朝的大事,相当于现在的新闻记者,但是这个职位在当时是很不起眼的。所以司马迁家既没权又没势更没钱,但是作为太史令他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绝对没得挑。 > >   后世人都知道,司马迁遭受宫刑,发愤著《史记》。那么,司马迁是怎样得罪汉武帝的,汉武帝处罚司马迁的原因何在? > >   我们先来看看司马迁为何受腐刑? > >   公元前99年的秋天,新一轮的汉奴战争爆发。由于没有援军,李凌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李凌也战败投降匈奴。 > >   李陵被俘虏之后,汉武帝认为李凌挫败了大汉王朝的军威,挫动了大汉国威,很恼火,很生气。 > >   朝廷大臣们,看着汉武帝生气,落井下石也纷纷来咒骂李陵,替武帝解气。 > >   按照汉朝的规定,在朝廷议事的时候,史官必须陪同在皇帝身边。汉武帝就问身边的司马迁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 >   司马迁是汉朝的史官,那么就得讲一些史官该讲的话,起码得职业素质是应该具备的,司马迁于是就说了一番话,大体上是实事求是的,但是其中也有替李陵辩护的语气。 > >   汉武帝一听这话就恼了,这一恼司马迁就得跟着倒霉。 > >   司马迁被定了一个什么罪呢?“诬罔主上”。就是攻击诬蔑咒骂皇上。于是司马迁被打入大牢,等待发落。 > >   大概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武帝一直没有李陵的消息,就派一个叫公孙敖的人到匈奴去打听李陵的消息。 > >   公孙敖在匈奴那个地方转了几个月,始终没有得到李陵的准确的消息,到底李陵现在怎么样了?是死了?还是活了?是投降了?还是干什么去了?不知道。 > >   后来有一个传言,说李陵正在帮助匈奴训练军队,公孙敖得不到别的准确消息,于是带着这个消息回来了。 > >   汉武帝听说李陵在帮助匈奴训练军队准备对付汉朝,立马活了,心想你活得不耐烦了,跟我大汉作对,于是就把李陵直系旁系等九族人都给杀了。 > >   司马迁也跟着倒霉,这次被判了个死罪。 > >   得了死罪不一定必死无疑,按照汉朝的刑法,死罪犯人有两条道路可以免死:一就是缴纳五十万钱( 张骞、 李广都是因为这条法律免于死刑的典型),第二就是接受宫刑。 > >   钱到用时方恨少,这个时候正式司马迁用钱的时候,但是一个当史官的比不了李广有战利品,张骞有私藏品,每个月就那么点儿死工资,就是想贪污也没地儿贪,司马迁家里穷得是叮当响,勉强能够吃饱饭就很不错了。 > >   自家是没钱,但是可以向别人借啊。但是,司马迁得罪的谁,是汉武帝。谁有那么大的胆子借给他钱啊,纯粹是不想活了,明白着跟皇帝对着干嘛! > >   因此,司马迁要想活命,只能接受宫刑。 > >   什么叫宫刑呢?宫刑就是施刑于男人下身的刑法,阉割掉生殖器,接收过这种刑法的人,直接可以当太监了。 > >   当时人们嫌这种刑法叫起来太抽象,就起了个更有趣的名字:下蚕室。 > >   据接受过这种刑法的人讲,正常人一旦被施予这种刑法就会变得畏冷怕风,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因此施刑的牢房保暖条件必需要好,当时还没有温室,人们就想到养蚕的屋子也挺暖和,所以把受宫刑也叫下蚕室。 > >   对司马迁来说,死亡和接受宫刑更容易接受的是什么?是死亡。司马迁不怕死,因为他知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他自己的话。 > >   从司马迁个人内心深处来说,自己宁愿死掉也是不会接受宫刑的。 > >   但是,司马迁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单纯的为个人的名誉而活了,他身上还寄托着父亲的遗愿,他不能让《史记》的写作 半途而废。如果自己死去,将以何种面目去见九泉下的先人呢?而作为一位史官,没有留下半点文字,如何向后人交代呢? > >   于是,司马迁放弃了死亡的权利,作出了让人不解得选择:宫刑。 > >   于是他就告别了男人的称号。 > >   被武帝下蚕室以后,他并没有立马被放出来,又在监狱中呆了三年。这三年中,他隐忍苟活,一直坚持写《史记》。 > >   大概是在汉武帝太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96年,司马迁50岁的时候,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出狱了。 > >   出狱以后司马迁做了中书令,主要工作是“领赞尚书,出入奏事”,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各部的尚书有什么表,有什么奏章呈现给皇上,把皇上有什么圣旨,旨意,传达给大臣们。 > >   但这个职务一般是由宦官(赵高就是这样一个职务)来担任的,现在司马迁担任这个职务,也就是说汉武帝实际上把他看作一个宦官。 > >   司马迁是为了做官活下来的吗?不是! > >   出狱以后的司马迁,须发脱落、形容枯槁、弱不禁风,他经常是精神恍惚。 > >   他在给任安的一封信里边写道,自己动不动就精神恍惚,不知道怎么回事,或者走着走着,哎呀!我怎么走到这儿来了。 > >   这个时候,他的人生处在一种恍惚状态,但是一提到《史记》,一写《史记》他清醒了。只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支持着他,那就是著书的事业,可以说司马迁为《史记》而活着,为《史记》而奋斗。 > >   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史记》原来准备是“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也就是司马迁原来写《史记》,并不是要公开发表,他写这个书是准备藏之名山,等识货的人来发现的。 > >   司马迁死后,他的家人遵从遗愿把《史记》转移藏匿在他女儿家中。 > >   司马迁有一个女儿,而且女儿所嫁的丈夫,叫杨敞。这个杨敞本事也不小,在汉昭帝时期,曾经官至宰相。 > >   杨敞有两个儿子,也就是司马迁的女儿给杨家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杨忠,小儿子名叫杨恽。 > >   杨恽自幼聪颖好学,他的母亲也就是司马迁的女儿把自己珍藏着的并且深爱着的这个《史记》,拿出来给他读。 > >   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读完了。 > >   杨恽成年之后,还把它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 > >   在 汉宣帝的时候,杨恽被封为平通侯。 > >   这时候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马迁这部巨著正是重见天日的时候,于是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从此天下人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著。 > >   汉武帝是历史上少有能干的统治者,政治上的伟人。他的眼界,他的气魄,他对政治的熟练操控尤其是别具一格的人才选用方式,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独树一帜。 > >   在那个风扬跋厉的时代,在一部震烁古今的书里,有一支千古无二的笔在记述着这个伟大时代的一切;在这个皇权意气风发的时代,在那位特立独行的皇帝身边,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史家,在郁闷甚至仇恨中旁观着这位伟大的统治者,并将他的一切写进书里。 > >    《史记》,与其说它是一本史书,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它是那个时代思想的巅峰,也是一系列机缘巧合而成的奇葩。它所达到的高度,后人无法企及;它的影响, 已经远远超过了时空与国界的限制;它所记述的历史,令人如身临其境;它所塑造的人物,千载之下,仍 栩栩如生。《史记》,对后世史家来说,只有仰望而已。 > >   武皇开边的时代,是个中华民族风扬跋厉的时代,文汉武功有之,张扬铺排的汉大赋有之,但对整个汉史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史来说,这个时代真正的成就是留下了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 >   在那个封建皇权专制的时代,能有这样的勇气写出这样的“谤史”,非有大无畏的精神不可。我们也无法知道那位英明睿智一生从不被人欺的汉武大帝,这位建立了真正的皇权专制的独裁者,是出于什么原因,留下这么一部对自己实在不怎么恭维的“谤史”。 > >   历史的真相后人无法确知,我们只知道——《史记》写出来了,而且流传下来了。 > >   点评: > >    汉武帝作为一个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个思维强悍的智者,他有绝对的自信,认为自己的功业作为不管史书怎样记载,仍湮灭不了其中的光辉。对他,后世自有公正 的评价,因此有意不去管司马迁,也因此,为我们留下了《史记》这样光照千古的名篇。这一方面,与之异曲同工的还有 武则天的“无字碑”,不留一字,坦坦荡 荡。 > >   历史,在他的坦荡面前却显得的那么苍白。 > >   原因仅是这么简单吗?不是的,历史,远比暴露在表面的那一部分更加丰富。汉武帝能容忍《史记》那样的“谤史”的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用我们现代人的想法来衡量那个时代的人,往往只能失败。

第1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江山如此多娇,因无数英雄竞折腰。无论是雄心勃勃的 秦始皇,还是雄姿英发的 汉武帝,都在对锦绣江山的开创和维护中,穷尽一生心血。遥想当年,秦王横扫天下,气吞万里如虎;汉武帝策马追疾风,又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   那声声战鼓,穿过几千年历史烟云,依旧是如此震撼人心! > >   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首系颈,委命下吏。 >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   二十岁光景的时候,赢政果断地干掉缪毒、 吕不韦,这次宫廷政变不仅对内没有引起民众的恐惧,对外也没有诸侯国的觑嘘。这次牛刀小试显示了少年赢政的王者之气。 > >   经过长期的韬光养晦,秦王赢政已经逐渐成熟,此刻他开始着手从小立下的志向:荡平六国、统一天下。 > >   先看一下这个时候的国际政治形势吧。 > >   此时,西周已经灭亡,经过春秋五霸,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这时候,七雄并立。 > >   而七雄争斗的结果是,韩、赵、魏、燕、齐、楚位于函谷关以东的“山东六国”日渐衰落,只有位于函谷关以西的秦国历经 商鞅变法日益强大。 > >   实际上,东方六国都曾强大一时,但由于各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到战国末期都已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 >   而此时的秦国,正像一艘有着先进装备的航空母舰,风头正盛。作为舵手的赢政,已经悄悄地制定下了统一六国的战略目标。 > >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打响了统一中国的第一枪,拿早已臣服于己的韩国开刀。 > >   韩国和秦国相连,也是六国中实力最为弱小的国家。赢政派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不费吹灰之力就俘虏了韩王安,所有贵族王室统统都被押送到咸阳,并在在韩国故地设置了颖川郡,韩国宣告灭亡。 > >   韩国的灭亡,为秦国势力东出承谷关提供了条件。 > >   秦灭韩之后,第二个目标就是六国中兵力最强的赵国。 > >   公元前229年,赵国接连发生大地震和大饥荒,秦始皇抓住战机命 王翦、杨端向赵国发动全面进攻。 > >   王翦施行反间之计,用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大肆诽谤曾两次大败秦军的赵国良将 李牧等人,说他们要谋反,促使赵王将李牧杀害。 > >   公元前228年,无所顾忌的王翦大破赵军,攻克邯郸,俘获赵王迁,占领赵国本土。接着挥师北上,逼近燕国。 > >   秦军逼近燕国,引起燕过朝野上下一片恐慌。 > >   燕国的太子丹派出刺客荆轲,企图刺杀秦始皇。但荆轲图穷匕见,未能杀掉秦始皇,被赢政发现。赢政大怒,将荆轲解体,并决定向燕国进军。 > >   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占燕国都城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闻风逃往辽东避难。 > >   秦军攻克燕都蓟城后,把打击的矛头指向了魏国。 > >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王翦的儿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去攻打魏国。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军强攻无效。 > >   王贲看到大梁城地势较为低下,又离黄河、鸿沟不远,遂令秦军开渠,将黄河、鸿沟之水引至大梁城下。三个月后,城垣崩塌,秦军攻入大梁。魏王假投降,魏国宣告灭亡。 > >   下一个目标,六国中地盘最大的楚国。 > >   动师会议上,大将李信认为,楚国虽然地盘很大,但是它的兵力不强,如果率兵沿江而下,只要20万兵力,就可以征服楚国。 > >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李信率军攻楚国。 > >   李信轻敌冒进,在楚地被楚将项燕打败,秦军遭到重创。秦王大怒,把李信革职,并最后下定决心必胜除国。 > >   秦王亲亲自登名将王翦之门谢过,请其出征。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 > >   王翦大军浩浩荡荡向楚国戟。楚国也动员全国兵力进行抵抗。王翦到了前方,只让兵士修筑壁垒,闭门不理杨国大将项燕的一再挑战。过了一段时间,面燕做出了一个错误判断,他认为秦国新败,没有实力和胆量马上戟,王翦是在这么驻防保护已被占领的韩国,于是放松了敬惕。 > >   就在项燕松懈之机,王翦突然发起攻势,楚国迅速瓦解。 > >   公元前223年,王翦与蒙武合攻楚都寿春,俘获楚王负刍。次年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楚国的江南地区,降服百越之君。楚国宣告灭亡。 > >   楚国灭亡后,秦始皇派王贲率军深入东北,扫除燕、赵残余势力。 > >   公元前222年,王贲攻占辽东,俘虏了燕王喜。接着攻下代城,俘虏了代王嘉。这时,燕、赵两国算彻底灭亡了。 > >   至此,东方六国中就只剩下齐国。在秦国先后对其他五国用兵时,齐国不但袖手旁观,而且和秦国结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国一样。因此,齐国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 >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王贲率秦军从燕国边界南下进攻齐国。王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的情况下,猝然攻入齐国都城临淄。齐王建入秦投降,齐国也被纳入秦国的版图。 > >   至此,赢政用十年时间,消灭六国,初步完成统一大业。赢政高兴地感叹道:“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服其辜,天下大定。” > >   点评: > >    战国这个乱摊子由秦国来收拾是历史的必然。首先,秦国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凭据山河之势,涵谷之险。秦国能够避免其它六国的骚扰,专心发展。其二,秦据有 关中、四川两个经济特区,这就为秦国的强大提供必备的经济的条件。事实上,此后的历史也不断证明,谁据有了关中,谁就能赢得帝业。楚汉相争中 项羽之所以失 败,一定原因在于他丢掉了关中这块风水宝地。其三,秦军武器先进、奖罚分明。 > >   秦军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战斗军队,也是世界上在火枪出 现前最强大的军队。当其它六国的军队都在使用青铜器作战的时候,秦军已经装备上了兵器谱上统治时间最久的铁兵器了。与此同时,秦国已装备上中国历史上最强 的弩兵,对六国的骑兵造成极大威胁。同时,按军功受爵禄的制度也很好的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热情。

相关参考

第6节 窦太后,汉武帝最惧怕的老奶奶

  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窦太后后孝景帝六岁崩,合葬霸陵。遗诏尽以东宫金钱财物赐长公主嫖。>  ——《史记外戚世家》>>  这里说的窦皇后,就是汉文帝的皇后,汉

第6节 兵不血刃,中央集权之路

  时诸外家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国。以故毁日至窦太后。>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在中央集权之路上,汉武帝绝不比秦始皇逊色,有的地方甚至走的更远。相对于秦始皇的唯我独尊、专横霸

太史令司马迁犯了什么错变成太监的

汉武帝统治时期吏法非常的严酷,加之汉武帝生性残酷,因此在统治上也多用严刑惩罚犯错之人。严刑拷打必多冤狱,就连司马迁这样的清官也没能幸免。司马迁之所以被处以宫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太耿直。当时李陵因为被单...

太史令司马迁犯了什么错变成太监的

汉武帝统治时期吏法非常的严酷,加之汉武帝生性残酷,因此在统治上也多用严刑惩罚犯错之人。严刑拷打必多冤狱,就连司马迁这样的清官也没能幸免。司马迁之所以被处以宫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太耿直。当时李陵因为被单...

太史令司马迁犯了什么错要遭受宫刑

汉武帝统治时期吏法非常的严酷,加之汉武帝生性残酷,因此在统治上也多用严刑惩罚犯错之人。严刑拷打必多冤狱,就连司马迁这样的清官也没能幸免。司马迁之所以被处以宫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太耿直。当时李陵因为被单...

第1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江山如此多娇,因无数英雄竞折腰。无论是雄心勃勃的秦始皇,还是雄姿英发的汉武帝,都在对锦绣江山的开创和维护中,穷尽一生心血。遥想当年,秦王横扫天下,气吞万里如虎;汉武帝策马追疾风,又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第1节 匈奴,又见匈奴

  匈奴人是汉族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他们逼着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逼着刘邦妥协退让,就是在汉武帝时期的漠北大战受到毁灭性打击后,他们还会卷土重来。强悍的匈奴军队,使得秦皇汉武这样有作为君主也对他们有所顾忌

第9节 长生难求,迷恋神仙方术

  秦汉时期,阴阳五行、神仙方术之说盛行,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信仰。>>  汉武帝自幼受神巫文化的熏陶,对鬼神的存在深信不疑。他当了皇帝以后,君临天下,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可是无法左

第6节 胡亥,大秦帝国的败家子

  如果说赵高是秦国的掘墓人的话,那么胡亥这个大秦国的葬送者就当之无愧了,赵高只是为大秦帝国的灭亡创造条件,是胡亥,一手把秦国推进了赵高挖好的墓坑。>  赢胡亥,是赢政的少子,大秦国的第二代领导人。>

第6节 大汉军队,匈奴人心中的噩梦

  其明年春,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馀里,击匈奴,得胡首虏万八千馀级,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其夏,骠骑将军复与合骑侯数万骑出陇西、北地二千里,击匈奴。过居延,攻祁连山,得胡首虏三万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