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治斗争中作用非凡

Posted 军统

篇首语: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政治斗争中作用非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清朝政治斗争中作用非凡

2、用军事来为政治斗争而服务的战争 艾陵之战

清朝政治斗争中作用非凡

清代,九门提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职位,其掌管的步军统领衙门所承担的任务关系着皇帝的安全和政局的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可以影响到皇帝的废立。唯其如此,九门提督在清代历次宫廷争权斗争中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非满人、非心腹重臣,不能担任此职。
清代,京师内城共有城门9座,分别为: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城、西直、德胜、安定。京师的卫戍、警备和治安保卫机构叫“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通称“步军统领衙门”,长官简称“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九门提督统领满、蒙、汉军八旗步兵和京师绿营的马步兵(即“巡捕营”),所部的具体任务是分泛驻守、稽查城门、缉捕盗贼、申禁巡夜等。
步军统领创设于清初,后经历了数次变迁。原来只统辖八旗的步兵营,到康熙十三年(1674),始兼提督京城九门事务(原由兵部管理),康熙三十年(1691),又兼管巡捕三营事务,官衔全称遂改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雍正七年(1729),官署定名为“步军统领衙门”,十二年(1734),在宣武门内京畿道正式建立衙署,9年后迁至北城帽儿胡同,又称“北衙门”(同为负责审案的刑部因设在南城称“南衙门”)。乾隆四十六年(1781),巡捕增设左、右两营,变成中、南、北、左、右5营,故该衙门的主官改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九门提督负责京师的警卫、治安,初为正二品,嘉庆四年(1799)改为从一品。其统率的部队长期保持在3万人左右,且人员精干,装备精良。从机构、人员、职掌来看,步军统领衙门除衙门本部外,还下设八旗步军营、巡捕五营、内外城十六门管理机构和白塔山信炮管理部门。步军统领之下设有左、右翼总兵各一人,与步军统领同堂办公;八旗步兵营主要驻守内城,设有左、右翼尉各一人(秩正三品)。
巡捕五营分布于外城和四郊,总计23汛(每汛有官兵370人至580人不等)。中营驻扎于圆明园一带,由副将(从二品,隶属于总兵)一员带领,下分5汛;南营分防外城及南郊,下辖6汛;北营分防北郊,左营分防东郊,右营分防西郊,以上3营均各辖4汛。南、北、左、右4营设参将一人、游击一人。嘉庆四年,又添设左、右翼总兵各一人,左翼总兵节制南营、左营,右翼总兵统辖北营、右营。
顺治十年(1653),于白塔山(今北海琼岛)设置信炮5位,若京城发生暴乱、敌情、火灾、爆炸,则凭金牌“奉旨发炮”;内九门也各设信炮5位。白塔发炮,则九门信炮齐鸣。京城驻防官兵闻炮声后,立即分区集合待命。乾隆八年(1743),信炮及其管理系统移交步军统领衙门。
正是由于步军统领衙门所承担的任务关系着皇帝的安全和政局的稳定,可以说,九门提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职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可以影响到皇帝的废立。唯其如此,九门提督在清代历次宫廷争权斗争中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清朝最高统治者对九门提督的人选极为重视,非满人、非心腹重臣,不能担任此职。
清圣祖玄烨在位61年,皇子间展开了激烈的储位之争。皇太子两立两废,争储斗争错综复杂。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病危,是日寅刻(凌晨3点至5点),急召诸王子及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即九门提督)隆科多至畅春园病榻前,谕令以皇四子胤G即位。时胤G正奉命去斋所致斋,准备代皇帝主持十五日的南郊大祀。当他闻讯赶到畅春园时,已是巳刻(上午9点至11点)。戌刻(晚上7点到9点)康熙帝去世,隆科多(胤G的舅父)立即进言,让胤G“先定大事”,再办丧仪。为防止发生变故,时任步军统领的隆科多立命铁骑四出,自十四日至十九日关闭京师九门,全城实行戒严,直至二十日胤G正式即皇帝位,步军统领衙门才解除了京师戒严。
百余年后,清朝的统治早已进入衰世,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一方面,国内农民起义烽火连天,太平天国起义席卷了东南半壁;另一方面,英法联军攻陷天津,逼近北京,咸丰帝的六弟恭亲王奕D被授予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留京负责与英法侵略军议和。议和期间,奕D的主要得力助手是时任军机大臣、户部左侍郎的文祥。文祥还兼署步军统领,被委以办理城防、维持秩序的重任。但当时的权力中心位于被称为“行在”的热河(今河北承德),一切政令都由实际操控大权的肃顺等人发出。不久,步军统领一职就落到了肃顺集团的核心人物――郑亲王端华的身上。
慈禧太后一生中发动过两次政变,一次是“辛酉政变”,即联合恭亲王奕D一举推翻八大臣辅政体制;第二次则是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发动的镇压维新派的“戊戌政变”。这两次政变都借助了由九门提督统率的禁军。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病死,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受遗命辅政。当时肃顺集团与两宫皇太后围绕“赞襄政务”还是“垂帘听政”展开了激烈斗争。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中,“步军统领”一职显然又是势在必争的关键职位。由于谁也不能占据绝对优势,双方只能达成暂时妥协:九月初四日,端华让出步军统领一职,改由留守京师的瑞常担任,而端华则“暂署行在步军统领”,仍统率热河行宫的禁军。经过第一阶段的较量后,慈禧太后和奕D决定回到北京后再发动政变。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热河行宫完全在肃顺集团的掌控下,而新任的步军统领瑞常则是由奕D、文祥举荐的,这意味着京师的警卫大权回到了慈禧太后、奕D集团的掌控中。果然,在回銮后的第二天,两宫与恭亲王便联手扳倒了以肃顺为核心的辅政大臣。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经慈禧太后同意,颁布了“明定国是”诏,维新变法正式开始。但是,维新变法的措施触动了守旧官僚的利益,慈禧太后随即加快了政变的部署。其亲信荣禄早在光绪元年(1875)就兼任步军统领,二十年(1894)再授步军统领,并任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至戊戌年四月二十七日,荣禄署直隶总督,几天后又任文渊阁大学士,节制北洋各军。慈禧太后又命刑部尚书崇礼接过步军统领的职务,指挥京师禁军,命怀塔布管理圆明园护军,派刚毅管理健锐营(常驻香山)。经过这番布置,慈禧太后已将京畿地区以及京师内外、宫禁要地的军队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特别是新任九门提督的崇礼,素为慈禧太后赏识,是反对维新变法的清廷元老,他所指挥的京城禁卫军成了直接镇压维新派的刽子手。
清朝

用军事来为政治斗争而服务的战争 艾陵之战

艾陵之战是公元前484年吴国联合鲁国在艾陵地区打败齐国军队的一场重要的战役。艾陵之战同时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庞大、最彻底的围歼战,也是在战争的历史上使用预备队较早的战役之一,之后这种预备队的作用也被历朝历代的兵家所重视起来。那么,为何会发生艾陵之战,艾陵之战背景是什么?

艾陵之战背景:周敬王三十五年,吴国为了称霸中原,于是联合鲁国、邾国、郯国三国的军队一起攻打齐国,并且还派了船队军师从海上对齐国进攻,却被齐国的军队所击败。第二年的春天,齐国为了报复之前各诸侯国的进攻,派兵攻打鲁国,但是被鲁国的军队所击败。五月,吴王听说齐国攻打鲁国,率领军队与鲁军进行会师一同攻打齐国。

在《东周列国志》中所记载的齐国与鲁国联军的进攻路线与其他史书中所记载的地理特征十分相符,所以说是可信的。齐军将兵队聚集在了泰山的汶河上游一带,齐王听说吴、鲁已经联合,因为吴国军队太强大,为了能够缩短物资的供应路线,于是就将主力安排在了齐国境内,并且以长城为依托来正面迎敌。

吴鲁联军经过长途跋涉,从苏州北上,到了离艾陵还有四五里的地方。五月,两国的军队先是攻克了博城,之后进驻赢城。联军行走了大约1天的路程进入艾陵西,与齐军的主力在艾陵展开最终的决战。

艾陵之战经过

艾陵之战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庞大、最彻底的围歼战,也是在战争的历史上使用预备队较早的战役之一。此次战役鲁吴联军重创了齐军,削弱了齐军军队的实力,打击了齐军的士气。鲁吴联军的实力终究是大于齐国的孤军奋战,这场战役打得惊心动魄,因此艾陵之战经过更让人回味无穷。

关于艾陵之战的经过在《东周列国志》中有大致的描写。由于双方的实力相当,兵力各自都有十万,于是吴国就分为上、下、右三军,与齐军的阵列相对。吴王亲自指挥中军,作为吴军的预备队。吴军胥门巢率领上军先来到了艾陵,齐军的国书也率领军队到这里。

公孙近率领军队对战天军,国书在一旁帮助他,于是大败胥门巢所率领的军队。这时,鲁将前来跟吴军回合,带领吴国大军来到了艾陵西边的五里下寨。第二日一早,吴王就下令让鲁将叔孙州仇来打头阵,而让胥门巢率领军队前去诱敌。齐军第一场战争获得了胜利,整个军队斗志昂扬。

吴将胥门巢前去迎战,齐将公孙挥因为昨天曾击败过胥门巢,于是决定出战。胥门巢看到公孙挥出兵,于是就立即撤走。鲁将叔孙州仇中途截住公孙挥进行厮杀,胥门巢又回身来帮助鲁军。吴王在高处进行指挥,下令兵队去助阵,从一侧穿插齐军,齐军被隔绝成三处,腹背受敌。吴军信心大增,大败齐军,获得了齐军的战车八百辆。

艾陵之战发生在哪一年

艾陵之战发生在哪一年?艾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484年,这次战役是吴国在艾陵地区大败齐国军队的一次重大的战役。周敬王三十六年,吴国和鲁国的联军在艾陵地区共同歼灭了十万的齐军。艾陵之战是春秋时期战争规模较大的围歼战,也是中国战争史上比较早运用预备队的战役之一。

吴国为了能够称霸中原,于是在周敬王三十五年联合鲁国、邾国、郯国这三国的军队一同攻打齐国,并且还在海上攻打齐国,但是均被齐国击败。第二年春天,齐国为了报复攻打它的诸侯国,决定派兵攻打鲁国,但被鲁国击败。吴王听闻齐军攻打鲁国,率兵与鲁军回合,之后在艾陵展开了决战。

艾陵之战发生在周敬王三十六年,它是典型的用军事来为政治斗争而服务的战争。吴王在作战时知己知彼,擅长用兵,具有非常清醒的作战头脑,指挥十分果断。对于当时他指挥的预备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在部署兵力方面,他调节有度,井然有序,将兵队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灵活地调动。

吴王将兵力分成三种力量,分别是诱敌、接战和预备,他自己直接控制最有利的兵队,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完全突破以往的作战成规,使得在当时冷兵器还不是特别发达的时代,能一口气歼灭10万的齐军,并且没有任何的脱漏,从中能够看出他具有高超的作战指挥能力和领导能力。

相关参考

清朝最可怜的一皇子,十一岁封多罗贝勒,却遭皇帝一脚踢死?

在封建的古代社会,皇子可以说是政治斗争的焦点人物,他们因为具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性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不过,一些皇子却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落得凄惨的结局。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本文要讲的这位

皇权集中的巅峰——封建政治体制中的斗争

一、政权机构的大手术——废除丞相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诩「”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而称自己为皇帝,从此中国进入了封建时代。秦之前溯至夏启时期,虽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

叛徒一度成斗争的工具

胡风与他的夫人梅志(资料图)关于对待历史上的“叛徒”问题,除了对革命者“政治道德”的气节大义的考量之外,如果是一个十分具体的指称,则应该对有关事实十分慎重,因为它涉及当事人的政治生命。在政治运动中,它

中国古代战法

从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13世纪,中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宋、元等几个大的王朝的统治和更迭。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先秦的军事思想对军事斗争仍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战争

三湾改编的意义 三湾改编的历史作用

 三湾改编之前,中共的革命军都是农民和旧军人组成的,并不构成军队,如何将其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成为当时最大的问题。毛泽东通过三湾改编做了一次伟大的尝试,这一尝试不仅有着非凡意义,

历史上的长平之战起到了什么作用

一、作用:长平之战秦军歼灭赵军40万,因为赵国本来就是六国中最有军力和秦抗衡的国家之一,赵国被打的惨败,严重影响了六国和秦斗争的士气,也破坏了六国的联盟,使六国再也没有能力和秦进行战争,为秦扫平六国,

清朝大臣苏克萨哈是权利斗争下的牺牲品吗

苏克萨哈是谁?苏克萨哈全名为纳喇·苏克萨哈,是清朝大臣。身为满洲正白旗人,苏克萨哈在清朝初期为朝廷做出了不少贡献。很多人不知道苏克萨哈是谁,更有人误以为他是外国人,其实都不是,苏克萨哈是顺治皇帝托孤的...

清朝大臣苏克萨哈是权利斗争下的牺牲品吗

苏克萨哈是谁?苏克萨哈全名为纳喇·苏克萨哈,是清朝大臣。身为满洲正白旗人,苏克萨哈在清朝初期为朝廷做出了不少贡献。很多人不知道苏克萨哈是谁,更有人误以为他是外国人,其实都不是,苏克萨哈是顺治皇帝托孤的...

悲剧英雄晁盖惨死显示梁山政治斗争的残酷

晁盖是怎么死的?熟读水浒的人都知道晁盖死于史文恭之手,然而再往深处去回味,我们会发现晁盖不是死在史文恭手里,其实是死在了自己人手里。他的死亡,显示了梁山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悲凉。就晁盖本人来说,在他身上有

一场狗血的政治斗争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有道是:时势造英雄。为蜀汉建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南阳人魏延,是一位声名显赫的大英雄。他禀性刚烈、率真招忌,没有死在铁马秋风的百战险地,却横死于本部营垒阴谋争权构陷的明枪暗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