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京給康輝留下了哪三句話,讓康輝受益一生

Posted

篇首语: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羅京給康輝留下了哪三句話,讓康輝受益一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羅京給康輝留下了哪三句話,讓康輝受益一生

2、朱棣留下了治世能臣,朱元璋留了哪三个人

羅京給康輝留下了哪三句話,讓康輝受益一生

說到播新聞,現在最火的應該就數朱廣權和康輝了。說到播音界的前輩,我們一定會想起羅京老師。
康輝在自己的《平均分》這本書里寫到了關於羅京老師的內容。除了表達緬懷之情外,羅京老師給康輝留下的三句話我認為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句話是康輝剛工作、剛接觸電視新聞工作時,羅京老師對康輝說:「你要學會自主學習。」大家熟悉的是——羅京老師是一位優秀的播音員,但我們不熟悉的是——羅京老師其它的職業技能——他可以做電視節目策劃,可以給晚會撰稿,可以扛相機拍攝。這特別像我們現在的媒體人,羅京老師二十年前就做到了。現在媒體行業競爭非常激烈,如果一個傳媒的學生只會某一門技能,是一定會被這個行業淘汰的,所以要學會自主學習。
第二句話是康輝工作幾年後,電視新聞的語態發生了變化,由「播新聞」逐漸轉向「說新聞」(這點播音專業的同學會比較了解)。羅京老師對康輝說:「你要堅持下去,這是一種趨勢。」看到這兒,我一是想感嘆羅京老師在當時就有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敏感,二是覺得堅持做自己很重要,不論是做主持人還是做自媒體寫文章,都要保持自己的風格,並且堅持下去。
第三句話是康輝加入《新聞聯播》後,站在了播音行業的最高峰,這個時候羅京老師對康輝說:「你要培養一種氣度,培養一種氣場,培養一種氣派。」因為當你站上一個更高的平台的時候,你所說的話就不僅僅代表個人,而是代表一個團體、一個國家。這樣,我們也就不難理解馬云為什麼後悔創辦阿里巴巴,因為人在高處,身不由己,當一個人成名後就要更多地為這個社會做事情。
去年我在報普測(普通話測試)的時候,打開微博正好看到那一天是羅京老師逝世十周年的紀念日,那天我還專門發了朋友圈以示緬懷。
康輝在書里寫了自己與羅京老師的一次見面長談,第一次,但也是最後一次。人生就是這樣,生命中的很多人可能只會見一次,甚至一次都見不到,以後也永遠不可能再見到。我記得初中的語文課我們學過林清玄的散文,文章特別優美。上大學後我見到了許多啟蒙教育中給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中學課文甚至小學課文的作者,那些我童年的老師,那些只留存於紙上和腦海中的名字,都變為了現實。當看到林清玄要來開新書分享會的消息時,我的心情一樣很激動。但是那次我有事沒去成,後來沒過多久,就看到了林清玄去世的消息。這種遺憾是永遠無法彌補的。
話說回來,羅京老師給康輝留下的三句話,給了康輝很大的啟發,引領了康輝的職業道路。對於每一個人來說,能夠得到他人的指點,是一件很有必要、很有意義、也很幸運的事情。
康輝與羅京老師唯一的合影
我是金霖,下期再見。

朱棣留下了治世能臣,朱元璋留了哪三个人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元璋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古代皇帝在临死前,都会找几个顾命大臣,让他们好好辅佐新皇帝治理国家,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也不例外,都为新皇帝留下了三个人。但是从留下的这三个人日后的所作所为来看,朱元璋在看人的眼光上还是略微逊色于自己的儿子,因为朱元璋留下了三个书呆子,不仅没能帮助继任皇帝治理好国家,而且还一错再错让皇帝丢了皇位;而朱棣留下的三个人,个个皆是治世之能臣,在他们的辅佐下,明朝开创了盛世。

当初朱元璋统一天下后,随他打天下的名将因为各种原因死的死、退休的退休,而又经过“洪武四大案”之后,开国之臣能留下来的就少之又少。朱元璋这样做虽是为将来的新政权扫平障碍,但是未免操之过急了,现在把能用的大臣都杀光,将来太子继位又依靠谁来治理天下呢?不过朱元璋还是有准备的,他特意挑选了三个人留了下来,用来在日后辅佐皇太孙朱允炆,这三人就是:方孝孺、齐泰、黄子澄。

朱元璋和朱棣都留下了顾命大臣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登基继位后立刻把当时还是地方小官的方孝孺召回京城任命为翰林侍讲,任命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翰林学士。而后每逢大事,朱允炆都要与此三人参议一番,如果是一般政务,这三人或许还能胜任,但是朱允炆重用他们,却希望他们帮助自己做另一件事,那就是削藩。

削藩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君不见昔日汉景帝采纳晁错削藩建议,最后惹得“七国之乱”,若非后来周亚飞力挽狂澜,汉景帝的皇位可能就不保了。而这次朱允炆也要行削藩之事,他重用了爷爷留下来的三位顾命大臣,准确的说是三位读书读久了已经读的麻木的书呆子。说三人都是书呆子,可能不准确,至少方孝孺和齐泰还是在削藩上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但是黄子澄绝对是名副其实。

当年朱元璋在位时就派黄子澄为东宫伴读,当朱允炆的讲师。一次朱允炆在东角门对黄子澄说到:“诸叔各拥重兵吗,何以制之?”黄子澄回答道:“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随后又以汉朝七王之乱被平定的事迹来鼓励朱允炆,因此黄子澄在后来的三人中更得到朱允炆的信任。

那为何说他是名副其实的书呆子呢?这里说三件事以作证明。

第一件就是:朱允炆作为新皇帝登基后,按照惯例地方藩王是要进京晋见的,当朱棣到达南京后,户部侍郎卓敬劝朱允炆立刻把朱棣抓起来,削去藩位。但是朱允炆却说朱棣是他的叔叔,不能这样做。或许卓敬不是朱允炆的亲信,他人微言轻,不能让朱允炆采取这宝贵的意见,但是黄子澄却是朱允炆的亲信智囊,他的话朱允炆是无论如何都要听得。但此人仗着读《孝经》长大,绝不肯用这种卑鄙的手段打败敌人,所以就在朱棣晋见的整个过程中,黄子澄当了一回观众,从头到尾没有发一言、出一个计谋。这就很可笑了,之前在东角门时,黄子澄指点江山说的头头是道,真到了关键时刻却掉链子了,看来黄子澄不仅是书呆子,还是纸上谈兵的一把好手。

第二件是:朱棣回到北平不久后,朱元璋的忌日到了,同样按照规定朱棣是要进京祭拜的,但这次他没去,而是派了三个儿子做代表。朱棣的三个儿子进京后,三大顾命之臣中的齐泰就劝朱允炆立刻把这三人抓起来当人质,但是这时黄子澄站了出来,他认为此时行动可能会打草惊蛇。这就很自欺欺人了,前面已经有好几个藩王被削去王位,这时黄子澄却说不能打草惊蛇,简直是愚蠢到了极点。关键是朱允炆偏偏极为信任黄子澄,听取了他的意见,最后放走了朱棣的儿子。

第三件是:在朱棣靖难开始后,原本朱允炆派的统帅是耿炳文,但是因为作战不利,黄子澄趁机建议撤掉耿炳文的统帅之位,改成李景隆担任。关于李景隆,我在前面的文章《朱棣取得靖难之役胜利是因为能打吗?这3个原因你是想不到的》中介绍过,此人实际上是朱棣安插在南军中的内奸。而黄子澄放弃了前朝开国老将不用,却执意要用这样一个纨绔子弟而且还是敌方奸细的人做己方大军统帅,最后能不失败吗?

南京统帅李景隆

如果把朱允炆削藩失败的主要责任扣在黄子澄身上,也不太正确,因为黄子澄只是作为建议者,而最后采纳建议的却是朱允炆本人,他放着另外两人的意见不听,非要听这个夸夸其谈的书呆子的话,那失败就是必然的了。

实事求是的讲,这三人都是饱学之士,而且都是一等一的忠臣,朱元璋选择此三人做朱允炆的顾命大臣,是因为他们在太平之世,真的可以辅佐皇帝治理出盛世局面。但是没想到在自己死之后,皇孙却要在削藩这件事上重用他们,最后这三人不仅不能为皇帝分忧解难,反而出了一大推的馊主意。

所以在朱棣登基后,他就极为小心的避免当年侄子犯下的错误,他留下的三个人,都是经过各种历练,最终成为可以托付后事的人。这三人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史称“三杨”。此三人虽然在学问上不及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但是在治国为政的能力上,要远远超过他们。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得以顺利当上皇帝,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三杨的帮助和谋划。而且后来,在三杨的辅佐下,明朝才得以出现“仁宣盛世”,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才得以成为一代明君。

朱棣留下的三杨

所以说,朱元璋在看人的眼光上还是要略逊色于自己的儿子朱棣,因为朱元璋留下的顾命大臣只能适用于太平之世;而朱棣留下的顾命大臣,则可以在太平时节和动乱时期都能使用。

相关参考

朱棣留下了治世能臣,朱元璋留了哪三个人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元璋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古代皇帝在临死前,都会找几个顾命大臣,让他们好好辅佐新皇帝治理国家,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也不例外,都为新皇帝留下了三个人。但是从

胡耀邦引用毛泽东的哪三句话成功为彭德怀平反

核心提示:那是彭德怀在1965年即将去四川担任“三线”副总指挥时,毛泽东约见彭德怀时,曾对他说了这么三句话:“你要向前看。你的问题由历史做结论吧。也许真理是在你这一边。”胡耀邦说,这三句话是彭德怀夫人

唐玄宗信错了哪三个人

  安史之乱的发生,唐玄宗自己总结了原因:“托任失人”,承认自己用人错误。至于他说的“托任失人”是什么人?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  李林甫是什么人?他是唐朝皇族,堂弟、长平王李叔良的曾孙。此人“善音

20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哪三次历史性巨变?

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1、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大

司马炎到底在刘禅棺材里放了哪三件东西

关于司马炎的事迹你知道多少?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刘禅是刘备的长子,人称扶不起的阿斗,之所以说他扶不起,是因为刘备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被他拱手让给了别人。其实,蜀国本来是有机会的。假如,刘禅听取

三句話,九個字

所謂道不遠人、大道至簡,作為中國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釋道,其實並不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

三句話,九個字

所謂道不遠人、大道至簡,作為中國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釋道,其實並不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

人生不順時,謹記三句話,福報不請自來

作者:師父曰來源:師父曰(ID:sfy1927)遇橫逆之來而不怒、遭變故之起而不驚、當非常之謗而不辯。人生不順謹記三句話,福報自來來自國學文化00:0009:28點上方綠標可收聽國學文化主播沈冉朗讀音

《道德經》這三句話,讓你領悟何爲“道”

《道德經》是宇宙天下第一奇書。有學者雲:“《道德經》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其包容博大,又豈是我等凡夫俗子能道一二。但能取一瓢飲,亦足以暢快胸懷!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取法地,就不能取

《易經》裏最重要的三句話,細細感悟其中的智慧,令人終生受用

《易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爲漢族文化之根。這樣廣大精微的一本書,但很多人都會覺得很難讀、難記、難懂、難應用。其實,整部《易經》最重要的,就是三句話。細細感悟其中的智慧,定能令人終生受用不盡。01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