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話,九個字

Posted 儒家

篇首语:没有拆不散的夫妻,只有不努力的小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句話,九個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句話,九個字

所謂道不遠人、大道至簡,作為中國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釋道,其實並不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

中國歷史上還曾有過其他一些“人生境界”說,其中三個最著名的,正好可以與儒釋道這三大最高境界對照參悟。

跟儒家學拿得起

儒家是追求入世、講究做事的,要求奮發進取、勇於擔當、意志堅定。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拿得起”。

什麼是“拿得起”?且看這個“儒”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需”,合起來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種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滿足這些需要就需要去獲取。去拿,並且拿到了、拿對了,就是拿得起。

怎樣才能拿得起?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須經過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體現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徑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登上高樓,遠眺天際,正是躊躇滿志,志存高遠,高瞻遠矚,一腔抱負。人生,志向決定方向,格局決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則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第二重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業,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經受越大的磨難和困苦。這個世間,從來都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所以無論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第三重境界是“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說的是歷經磨難而逐漸成熟、成長,最終豁然貫通、水到渠成。這其中蘊含一個重要道理,就是蘇東坡所說的“厚積而薄發”。只有厚積才能薄發,人要做的,就是不斷厚積,等待薄發。

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徑,也是事業成功的完整過程。

跟佛家學放得下

佛家是追求出世、講究清淨的,要求能看到《金剛經》所言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做到《心經》所言的“照見五蘊皆空”。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放得下”。

什麼是“放得下”?且看這個“佛”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來就是“不人”和“人不”。不人就是無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擺脫私心的困縛;人不就是懂得拒絕,也就是放下慾望,超脫對外物的追逐。這兩點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如何才能放得下?唐代禪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參禪的三境界,那正是路徑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時,心思是簡單的,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別人說什麼就相信什麼。

這樣看待世界當然是簡單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但同時,正是因為簡單而不放在心上,於是不受其困擾,這就是放下的心境。

只是還太脆弱,容易被現實擊碎。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人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就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

這時人是激憤的,不平的,憂慮的,懷疑的,警惕的,複雜的。於是人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容易變得爭強好勝、與人比較、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滿足的一天。

大多數人都困在這一階段,雖然糾結、掙扎、痛苦,這卻恰恰是頓悟的契機。因為看到了,才能出來;經歷了,才能明白。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夠了,經得多了,悟得深了,終於有一天豁然頓悟,明白了萬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生會走向滅,繁華會變成寂寞,那些以前認為好的壞的對的錯的,都會在規律裡走向其應有的結局,人間只是無常,沒有一定。

這個時候他就不會再與人計較,只是做自己,活在當下之中。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世俗蕪雜,我只一笑了之。這個時候,就是放下了。

第一重境界,是出得來,而進不去;第二重境界,是進得去,而出不來;第三重境界,才是進退自如、來去隨意。放得下,是因為看透了、超脫了,所以隨緣。

跟道家學想得開

道家是追求超世、講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觀天地、冷眼看破。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想得開”。

什麼是“想得開”?且看這個“道”字——一個“走”字旁加一個“首”字,也就是腦袋走或者走腦袋。腦袋走就是動腦子,儘量透徹;走腦袋就是依胸中透徹而行,儘量順應規律。合起來,就是要明道,並依道而行。這種智慧,就是想得開。

如何才能想得開?哲學大師馮友蘭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說,其中最高那層境界正是道家境界,所以正是路徑所在。

一是自然境界。

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者社會的風俗習慣,而對所做的事並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這種“自然”並非道家那個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人就是這種人。

二是功利境界。

有些人,會為了利己而主動去思考和做事,雖然未必不道德,卻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損人利己。

三是道德境界。

有的人,已經超越了自身,而開始考慮利人,譬如為了道義、公益、眾生福祉而去做事。他們的眼界已經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間,胸中氣象和站立高度已經抵達精神層次。

四是天地境界。

當一個人的視野放到了整個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萬物根本,他就抵達了天人合一。這時他就已經不需要動腦子了,因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腦子,已經事事洞明,就像電腦連線到了網際網路。這種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這四重境界,境界越高就越想得開。想開到什麼程度,則決定於人的視野放到多大,眼界拔到多高。人處平地,到處都會遮眼阻路;人登頂峰,世間便能一覽通途。這就是想得開的祕密——眼界大了,心就寬了;站得高了,事就小了。想不開,往往都是畫地為牢、作繭自縛。眼光和思維所涉及的面,儘量往大了走、往高了去,則是人人可以努力靠近的。

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開,合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帶著佛家的出世心態,憑著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業。這也正是南懷瑾所說的人生最高境界: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相关参考

人生不順時,謹記三句話,福報不請自來

作者:師父曰來源:師父曰(ID:sfy1927)遇橫逆之來而不怒、遭變故之起而不驚、當非常之謗而不辯。人生不順謹記三句話,福報自來來自國學文化00:0009:28點上方綠標可收聽國學文化主播沈冉朗讀音

羅京給康輝留下了哪三句話,讓康輝受益一生

說到播新聞,現在最火的應該就數朱廣權和康輝了。說到播音界的前輩,我們一定會想起羅京老師。康輝在自己的《平均分》這本書里寫到了關於羅京老師的內容。除了表達緬懷之情外,羅京老師給康輝留下的三句話我認為值得

《道德經》這三句話,讓你領悟何爲“道”

《道德經》是宇宙天下第一奇書。有學者雲:“《道德經》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其包容博大,又豈是我等凡夫俗子能道一二。但能取一瓢飲,亦足以暢快胸懷!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取法地,就不能取

《易經》裏最重要的三句話,細細感悟其中的智慧,令人終生受用

《易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爲漢族文化之根。這樣廣大精微的一本書,但很多人都會覺得很難讀、難記、難懂、難應用。其實,整部《易經》最重要的,就是三句話。細細感悟其中的智慧,定能令人終生受用不盡。01自

人皆可以成堯舜 三句話讀懂王陽明

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王陽明,名守仁,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是我國明代一位偉大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東晉時「衣冠南渡」的山東琅琊王氏的後人,和書聖王羲之同族同宗。傳說王陽明出生時,母親岑

老實人不善言辭,則要記住這三句話就能左右逢源

如果要說一個人想要立足在社會上,最常用的技能無疑就是“說話之道”,都說與人交談是一門學問,無論是談生意還是找工作,就算是你去便利店買瓶水都要和店員說上兩句話,而會說話的人,在爲人處世上往往能更爲順利,

寫楷書的朋友們,請你記住以下六個字,寫出字來書法作品就不次

我認為,書法篆、隸、楷、行、草五體中,楷書和草書最難,草書的章法很難處理好;而楷書的點畫、結構不好處理,差一點兒就能看出來,不是有那句話嗎:楷法無欺。這說明楷書是最不好糊弄人的,不少人寫草書是筆走龍蛇

寫楷書的朋友們,請你記住以下六個字,寫出字來書法作品就不次

我認為,書法篆、隸、楷、行、草五體中,楷書和草書最難,草書的章法很難處理好;而楷書的點畫、結構不好處理,差一點兒就能看出來,不是有那句話嗎:楷法無欺。這說明楷書是最不好糊弄人的,不少人寫草書是筆走龍蛇

十個帝王九個混

這裡所要講的事情都從唐朝大中六年(852)十二月二十一日那個夜晚開始,一個鄉村私塾教師朱誠(史書上說他的先祖是舜的司徒虎的後代,但我懷疑這有往臉上貼金的嫌疑)的妻子王氏(王氏事跡不詳,只知她嫁與後梁烈

十個帝王九個混

這裡所要講的事情都從唐朝大中六年(852)十二月二十一日那個夜晚開始,一個鄉村私塾教師朱誠(史書上說他的先祖是舜的司徒虎的後代,但我懷疑這有往臉上貼金的嫌疑)的妻子王氏(王氏事跡不詳,只知她嫁與後梁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