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礼

Posted 周礼

篇首语:月与灯依在,不见去年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什么是三礼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什么是三礼

2、历史百科 “三礼”各有若干篇

什么是三礼

——人伦有序,天下化成

  “三礼”之名始于东汉郑玄,指《周礼》、《仪礼》和《礼记》。皮锡瑞在其《经学通论》中有论述:“三礼之名,起于汉末,在汉初但曰礼而已,汉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汉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合记而言,则曰礼记,许慎卢植所称礼记,皆即仪礼与篇中之记,非今四十九篇之礼记也,其后礼记之名,为四十九篇之所夺,乃以十七篇之礼经,别称仪礼,又以周官经为周礼,合称三礼,盖以郑君并注三书,后世盛行郑注,于是三书有三礼之名。”

  《周礼》,原称《周官》,西汉末刘歆始称《周礼》。《周礼》传说为周公旦所作,近人定为战国时作品。“周”字或以为指“西周”,或以为指“周天之官”。《周礼》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六官象征天地四方六合,体现了“以人法天”的思想。汉时冬官篇已亡,汉儒取《考工记》补之。《周礼》内容极为丰富,主要讲述各种名物、典章、制度。

  《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或《士礼》,晋代始称《仪礼》。旧说《仪礼》为周公制作或孔子订定,近人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一部分礼制的汇编,成书应在战国初期至中叶。先秦、西汉所谓“五经”之《礼》皆指《仪礼》。《仪礼》分《士冠礼》、《士昏礼》等十七篇,详尽地叙述了上古贵族生活各种主要礼节仪式。

  《礼记》,一般指西汉戴圣所编的《小戴礼记》。《礼记》是秦汉以前儒家各种礼仪著作选集,大率为孔子七十子后学所记,有《曲礼》、《檀弓》、《王制》、《礼运》等四十九篇,其中《中庸》、《大学》两篇后被朱熹列入“四书”。《礼记》反映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亦录有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但也有个别篇章为秦汉儒生所撰。唐以后,《礼记》地位愈隆,逐渐超越《周礼》和《仪礼》。此外尚有戴圣之叔戴德所编的《大戴礼记》。

  “三礼”之学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很大。

三礼,一指祭祀天、地、宗庙之礼;二指《仪礼》、《周礼》、《礼记》儒家经典。古代中国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是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是也。昔人谓《周礼》、《仪礼》系周公所作,《礼记》则系汉戴德(人称大戴)、戴圣(人称小戴)叔侄所删记也。

按汉何休疑《周礼》作于六国之时,宋儒亦多疑之。惟刘歆、郑玄信为周公致太平之书,但亦有谓为刘歆伪造者。清方苞《周官义》已开其端,近人康有为为《新学伪经考》,则亦言为歆伪造无疑也。

  • 古祭天、地、宗庙之礼。《尚书·舜典》:“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 孔 传:“三礼,天、地、人之礼。”《史记·五帝本纪》:“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隋书·礼仪志序》:“唐虞之世,祭天之属为天礼,祭地之属为地礼,祭宗庙之属为人礼。”
  • 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后汉书·儒林传下·董钧》:“中兴,郑众传《周官经》,后马融作《周官传》,授郑玄,玄作《周官注》。本习《小戴礼》,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义长者,故为郑氏学。玄又注小戴所传《礼记》四十九篇,通为《三礼》焉。” 唐 韩愈 《送陈密序》:“今将易其业而《三礼》是习,愿先生之张之也。” 清 方文 《赠顾匠先兄弟》诗:“束发受《三礼》,文辞何瑰奇!”
  • 指丧礼、葬礼、祭礼。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六·三礼》:“杨太史用宾《致知小语》云:《周礼》、《仪礼》、《大戴礼》,曰《三礼》;丧礼、葬礼、祭礼,亦曰三礼;天神、人鬼、地祇,亦曰三礼。”
  • 争议

    《周礼》面世之初,不知什么原因,连一些身份很高的儒者都没见到就被藏入秘府,从此无人知晓。直到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府所藏的文献,才重又发现此书,并加以著录。刘歆十分推崇此书,认为出自周公手作,是"周公致太平之迹"。东汉初,刘歆的门人杜子春传授《周礼》之学,郑众、贾逵、马融等鸿儒皆仰承其说,一时注家蜂起,歆学大盛。

    遗憾的是,如此重要的一部著作,却无法确定它是哪朝哪代的典制。此书名为《周官》,刘歆说是西周的官制,但书中没有直接的证明。更为麻烦的是,西汉立于学官的《易》、《诗》、《书》、《仪礼》、《春秋》等儒家经典,都有师承关系可考,《汉书》的《艺文志》、《儒林传》都有明确的记载,无可置喙。而《周礼》在西汉突然被发现,没有授受端绪可寻,而且先秦文献也没有提到此书,所以,其真伪和成书年代问题成为聚讼千年的一大公案。历代学者为此进行了旷代持久的争论,至少形成了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之际说、汉初说、王莽伪作说等六种说法。古代名家大儒,以及近代的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穆、钱玄同、郭沫若、徐复观、杜国庠、杨向奎等著名学者都介入了这场讨论,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儒家(19)周礼(3)礼记(3)

    历史百科 “三礼”各有若干篇

    “三礼”各有若干篇

    《周礼》凡六篇,秦焚书后,皆已散佚。汉河间献王始得之于李氏,惟失《冬官》一篇。后有人征集旧典,录三十工以为《考工记》而补之,即今之《冬官考工记》也。

    又《仪礼》凡十七篇;《礼记》凡四十六篇,内有《乐记》一篇,今古文皆有。

    相关参考

    历史百科 问“三礼”、“三传”注家之事迹

    问“三礼”、“三传”注家之事迹“三礼”皆汉郑玄注。玄字康成,后汉高密人。少为乡啬夫,意不乐弃去,往事扶风马融,三年辞归。融喟然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既归,客耕东莱,门徒千数百人。建宁初,杜门修业。孔

    历史百科 “三礼”各有若干篇

    “三礼”各有若干篇《周礼》凡六篇,秦焚书后,皆已散佚。汉河间献王始得之于李氏,惟失《冬官》一篇。后有人征集旧典,录三十工以为《考工记》而补之,即今之《冬官考工记》也。又《仪礼》凡十七篇;《礼记》凡四十

    历史军事 是三顾还是自己投奔

    诸葛亮姓氏蜀汉后主曾经说过:“政在葛氏,祭在寡人。”意思是说,自己只主持祭祀天、地、祖宗等礼仪活动,军、政、财、文大事统统由姓葛的大臣一手操办。这里的葛姓大臣究竟指谁?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当然是

    为何你已是三品官的面相

    袁忠彻,明代著名的相士,父亲是明初相术大师袁珙。袁忠彻“幼传父术”,造诣不在父亲袁珙之下。据《明史·方伎》记载:袁忠彻年轻时,曾经跟随父亲一起去谒见燕王朱棣。朱棣设宴款待都督宋忠、都指挥谢贵、布政使张

    诸葛亮是三顾还是自己投奔的

    蜀汉后主曾经说过:“政在葛氏,祭在寡人。”意思是说,自己只主持祭祀天、地、祖宗等礼仪活动,军、政、财、文大事统统由姓葛的大臣一手操办。这里的葛姓大臣究竟指谁?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当然是指诸葛亮。

    檀道济是三十六计的作者吗

    檀道济三十六计檀道济是南宋的名将,他足智多谋,沉稳冷静,骁勇善战,立下了无数战功。但也因功高震主,而招来宋文帝的猜忌,招致杀身之祸。檀道济凭借着多年征战沙场的经验,总结出了三十六计,这也是他为后世留下

    历史秘闻 誰才是三國第一真英雄

    三國是一個苦難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眾多英雄中,被推崇最多的,是智慧化身的諸葛亮,是勇武忠義的關羽,是仁厚堅韌的劉備,是風流倜儻的周瑜,是年輕有為的孫仲謀……而曹操,則是被罵得最多的一

    是三顾还是自己投奔 细解诸葛亮之谜

    诸葛亮姓氏蜀汉后主曾经说过:“政在葛氏,祭在寡人。”意思是说,自己只主持祭祀天、地、祖宗等礼仪活动,军、政、财、文大事统统由姓葛的大臣一手操办。这里的葛姓大臣究竟指谁?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当然是

    古代男人为何喜欢女人的脚?特别是三寸金莲

    “缠足”二字最早出现在关于南唐后主的妃嫔窅娘的记载上。传说窅娘身材纤细且擅长舞蹈,经常将布帛缠绕在脚上看上去纤小的像一轮新月。她穿着素袜跳舞,仿佛凌云风姿绰美尽显妖娆,宫女们纷纷模仿。这种缠足只是为了

    古代男人为何喜欢女人的脚?特别是三寸金莲

    “缠足”二字最早出现在关于南唐后主的妃嫔窅娘的记载上。传说窅娘身材纤细且擅长舞蹈,经常将布帛缠绕在脚上看上去纤小的像一轮新月。她穿着素袜跳舞,仿佛凌云风姿绰美尽显妖娆,宫女们纷纷模仿。这种缠足只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