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跳坡节是怎样的节日?跳坡节历史简介

Posted 苗族

篇首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苗族跳坡节是怎样的节日?跳坡节历史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苗族跳坡节是怎样的节日?跳坡节历史简介

2、在跳坡节上苗族人有哪些习俗和好玩的过程

苗族跳坡节是怎样的节日?跳坡节历史简介

跳坡节是苗族人民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其由来有多种说法,在隆林民间大致有下面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相传大约600—800年前苗家祖先“杨搂”(杨老郎),率众家族从中原到贵州,跨越红河到达现今隆林县境内定居,由于当时圩场少,杨搂老人便创办了圩场给人们做生意。但逢过年过节青年人无处玩乐,“杨搂”又才创办坡场供大家相互来往,结交朋友,进行娱乐。另一种说法是:自从中原浪迹到隆林县境内定居,因苗家人大都居住在山坡上,吃在山坡上,乐在山坡上,与山坡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每年春节便三五成群在这个坡或那个丫口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跳坡的习俗。

后来,有些向世人施行善心以求得祖宗赐给贵子的人家才把“坡”搬到平地上来,所以现在才在平地“跳坡”。民间能创办坡场的人大都是无女无儿或是有女无儿的人家。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所以各地苗族不断组织新坡场。在坡场的中心树立一根笔直,高两丈多的木杆就是坡场的标志。再一种说法是:跳坡节是古代苗族聚会议事活动的演变。最初跳坡节其功能并非单纯娱乐,更重要还在于聚族商议决定族人命运的大事,而决定族人命运的事情多为战争和迁徙。

因此,自发或有组织地集中各支系,联络各村寨族人,以求共同行动,不仅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也是很必要的事情。在苗族的诸多节日中,有的是农事,有的是家庭(宗族)节日,这些节日规模较小,影响较小,唯独跳坡节是大规模、大容量、区域性的节日,影响大。现在无论是哪个坡场,从四面八方来“赶坡”的人,有的是跨区域、远距离的,甚至是背着行李,带着盘餐费用,不辞辛劳而来的,这种现象在其他民族中是少有的,其情景实在感人。

如果古代不存在过族人为了共同利益或行动,从各路汇合一起的情景,恐怕不会有沿袭至今的跳坡节,也不会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从象征意义上看,现在坡场中的“坡父”(苗语txivtoj)、“坡母”(苗语niamtoj)指古代主持族人聚会议事的首领,爬坡杆比赛即为古代族人选拔勇士的活动。从众多的说法中,可以断定,这后一种说法才是“跳坡节”的真正由来

在跳坡节上苗族人有哪些习俗和好玩的过程

跳坡节为苗族传统节日,每年跳坡时间和跳坡地点,都是历史以来就固定的。跳坡节最隆重的地方广西隆林县的德峨乡,每到这个节日时,都会有5万人左右共同集会庆祝,许多老外也慕名前去游玩。每年农历初二至十四就是苗族的跳坡时节,但是最热闹的日子算是每年的农历九号和十号,也是就居住在桂西山区的苗族人民所特有的和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头一天夜里,他们便蒸好面饭,煮好腊肉和辣椒骨,准备好了赶坡会的食物,天未亮即梳妆打扮,穿上最新最艳丽的服饰。

特别是未婚的青年男女,更是把自已打扮得大方得体,决意在场上展露风韵而选中如意的心上人。尤其是小伙子更是跃跃欲试,因为,他们除了在坡场上展露头角外,还有一关过硬的竞技决斗,那就是爬杆与跳高难度的芦笙舞。爬坡杆是节日的中心内容,青年们围着坡场中竖起的一根高约10米的坡杆,随着笙歌翩翩起舞,为比赛助威喝彩。参赛者则一一展示其强健的体魄和过人的爬杆技巧,那些动作优美、在杆顶畅饮美酒、摘取红腰带和腊肉的小伙子是坡场上的英雄,赢得比赛的同时也赢得姑娘的芳心。

要完成这些高难度的技巧,没有这硬的本事是万万办不到的。所以苗族人民素来把能顺利闯几这关的人称为(“阿卡又”苗语音译为“冲汉子”),其意为“最有本事的人”或“了不起的英雄”!不言而喻,谁能获得“阿卡又”的殊荣,不但获得了全家人、族人乃至整个苗人的尊重与爱戴,而且还赢得了众多勾彩(苗语:姑娘)爱慕与追求。

苗族的跳坡节源远流长。“跳坡”苗语称“勾到”,为“玩坡”、“耍坡”之意;也有“斗更”之称,其意为“围着坡杆转”。尽管对它的称谓有别,或因地域和传统习惯的不同而使得它的活动内容也有差异,然而,它却以自己特有的魅力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尤其在物质生活和物质文明较为富有的今天,跳坡节仍以它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迷人的传奇色彩招徕一批又一批的中外宾客。

坡场上,到处是欢乐的人群,苗族的芦笙、唢呐、口琴、快板,彝族的打磨秋、抱腰,仡佬族的八音齐奏,壮族的对歌等,无不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对幸福的向往和各民族间水乳交融的深厚情谊。夜幕降临,人们意犹未尽,烧起熊熊的篝火,青年男女围着火堆尽情地唱歌跳舞。夜深了,口弦、月琴声和人们的欢呼声还在夜空飘荡。

相关参考

苗族的赶秋节是怎样的一个节日 苗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湖南湘西和贵州桦桃一带的苗族地区,每年的立秋之日举行,为期一天。开始为每年农历“立秋”,青年男女聚集村寨、山场,唱歌跳舞,寻求伴侣。首先,由穿着古老民族服装的一男一女扮成“秋公秋婆”,在人们的欢

苗族的四月八究竟是怎样的节日 苗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贵阳市及邻县的苗族群众都要身着民族盛装,云集贵阳市中心喷水池一带。他们吹响芦笙、箫笛,唱着山歌,跳着苗家舞蹈,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四月八”的由来传说甚多,主要是为凭吊“四月八”

苗族“花山节”有着怎样的来历 苗族传统节日

“花山节”也叫“踩花山节”,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花山节”的举办者要在山上立一根花杆,前来参加节日活动的人们围在花杆下,进行祭花杆、唱古歌、爬花杆比赛、跳芦笙舞、武术表演、斗牛、对唱山歌等活动。滇东

壮族霜降节是怎样由历史演变而来的 壮族节日

霜降节以大新县下雷镇最具特色,其来源与下雷土司传说和庆丰收有关。相传土司第十四世许文英,其妻岑玉音为湖润土司的女儿,曾和其夫于清末一道骑牛到闽越沿海抗倭(一说抗安南)。因为岑玉音是骑着牛去打仗的,所以

雷山苗族的吃新节为何又叫马郎节?有何历史

雷山苗族“吃新节”又称“马郎节”,是未婚青年男女借机寻找意中人的节日。赶集和斗牛是吃新节的节庆特色。吃新节是苗族人民庆丰收的节日。节日前,人们精心把自己的牛和马喂得膘肥体壮;姑娘们绣好美丽的衣裙、飘带

雷山苗族的吃新节为何又叫马郎节?有何历史

雷山苗族“吃新节”又称“马郎节”,是未婚青年男女借机寻找意中人的节日。赶集和斗牛是吃新节的节庆特色。吃新节是苗族人民庆丰收的节日。节日前,人们精心把自己的牛和马喂得膘肥体壮;姑娘们绣好美丽的衣裙、飘带

苗族人是怎样过独木龙舟节的 苗族传统节日

据民国《施秉县志》记载:“船用长木制成,首尾具备,施以彩色,荡漾波心蜿蜒有势,颇足观赏”。清光绪《苗疆闻见录稿》曰:“其舟以整木刳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桡激水,行走如飞

苗族都有什么传统节日 苗族重大节日简介

苗年盛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聚居区。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过苗年的头

傈僳族刀杆节是怎么来的 傈僳族节日

傈傈族的“刀杆节”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傈傈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知道“刀杆节”的人心中都会为那些表演者感叹,他们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赤脚踏在刀山火海而泰然自若,需要怎样的技巧才能在刀山火海

苗族的龙舟节的来历是啥 苗族传统节日简介

龙船节由来苗族龙舟竞渡具有悠久的历史,明(嘉靖)《贵州通志》卷三“风俗”记载:“镇远府端阳竞渡。府临河水,舟楫便利,居人先期造龙船,绘画首尾,集众搬演居戏。以箬裹米为粽,弃水中。拽船争先得渡者,是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