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霜降节是怎样由历史演变而来的 壮族节日
篇首语: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壮族霜降节是怎样由历史演变而来的 壮族节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壮族霜降节是怎样由历史演变而来的 壮族节日
霜降节以大新县下雷镇最具特色,其来源与下雷土司传说和庆丰收有关。相传土司第十四世许文英,其妻岑玉音为湖润土司的女儿,曾和其夫于清末一道骑牛到闽越沿海抗倭(一说抗安南)。因为岑玉音是骑着牛去打仗的,所以被称为“娅莫”,“娅”是壮语里对老年妇女的称呼,“莫”即黄牛。
岑玉音抗侵略凯旋之日正值霜降节,为纪念许文英及岑玉音,下雷人民建起玉音庙(庙娅莫),逢霜降日民众扛着玉音的画像举行游神活动。关于岑玉音的事迹有两种不同的传说,一说壮族妇女岑玉音箭术高超,勇敢过人,曾带兵去广东、福建沿海一带抗击倭寇。她用兵果断,料事如神,多次打败入侵的倭寇,得到皇帝的封赏,最后她解甲回乡,直到逝世。人们因她曾在霜降这一天大败倭寇,所以在这一天举行祭祀以示纪念,逐渐形成为霜降节。
另一说是她和丈夫一起,为保卫壮族人民的安宁及财产,率兵抵御入侵之敌,于霜降之日大获全胜,故当地百姓庆祝三天,定为节日。每逢霜降的前一天,各地壮胞都到下雷附近各村寨借宿,次日清晨到玉音庙进行拜祭。据说清代时,当地州官也要备办供品前来参加祭祀。群众祭祀完后归来,就近表演舞狮、演唱壮剧、民歌等活动,欢度怀念民族英雄的节日。节庆由此而来,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霜降节还与稻作族群的节期规律有关,是丰收节的一种形式。《归顺直隶州志》中关于“霜降节”的记载,里头有:“前一日,州城各户裹粽,谓之‘迎霜粽’。节间燃烛烧香,供祖先,给小孩。四乡亦作糯米糍,谓之‘洗镰’。推原其故,盖幸登场事竣也。”
相关参考
吃立节是广西壮族的传统节日,吃立节是个历史并不是很悠久的节日,因为只是开始一百多年,最早是因为要对抗侵略者而不能及时过春节才开始这个节日的,到后来就成约定俗成的节日了。在中国虽然是以汉族为主体,但是各
牛魂节又称牛生日、牛王节、脱轭节,是壮、侗、仫佬、仡佬等民族祭祀牛神的传统节日。壮族牛魂节又称脱轭节,在农历四月初八,流行在桂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壮族人敬牛、爱牛的传统,在每年过牛魂节时更是表露无遗。
抢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深受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欢迎,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由于有强烈的对抗性、娱乐性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湘
布依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在丰富多彩布依族文化中,布依族和壮族同是古代的“百越”经过漫长的演变而来的。那么,布依族和壮族的关系和区别在哪里?从血统、语言、文化、分布、社会、
壮族三月三“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
壮族三月三“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
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与土著融合而形成。西周时期纳西族先民在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建立犬戎国,立都于静宁县(今威戎镇),据文献记载纳西先民为西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早在炎黄时期,犬戎国就是
跳公节,为期三天,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彝族村寨的传统节日。跳公节是彝族对击败外族侵略取得胜利的一种庆祝活动。庆祝活动历史至少有上千年,后人一直沿袭下来以示纪念。跳公节即跳弓节,彝语称为“嘈契”,意为
三月三三月三是广西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最隆重的节日,2014年确定为广西传统习惯节日并放假两天。其中“三月三”歌圩普遍流行于壮族地区,其中尤以红水河、左右江流域最为常见。每场歌圩人数少
三月三三月三是广西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最隆重的节日,2014年确定为广西传统习惯节日并放假两天。其中“三月三”歌圩普遍流行于壮族地区,其中尤以红水河、左右江流域最为常见。每场歌圩人数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