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四月八究竟是怎样的节日 苗族传统节日
Posted 苗族
篇首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苗族的四月八究竟是怎样的节日 苗族传统节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苗族的四月八究竟是怎样的节日 苗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贵阳市及邻县的苗族群众都要身着民族盛装,云集贵阳市中心喷水池一带。他们吹响芦笙、箫笛,唱着山歌,跳着苗家舞蹈,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四月八”的由来传说甚多,主要是为凭吊“四月八”葬于今喷水池一带的古代苗族英雄,辈辈相传,而成习俗。如今,贵阳的“四月八”已成为贵阳及其附近苗、布依、侗、壮、水、仡佬、汉等民族共同狂欢的节日,成为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盛典。少数民族男女青年还借此机会,通过自己饱含深情的舞姿与歌声寻找意中人。
四月八渊源:
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亚努”的苗族首领,领导苗民向统治者进行斗争。他曾组织各寨苗族头人在“喝血坳”地主喝鸡血,发誓共同联合,战斗到底。并约定四月八日在某山聚众起义。起义后,义车连连获胜,一直打到了四川、贵州。
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亚努不幸战死在贵阳市的喷水池附近。
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便于每年的四月八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追思亚宜的业绩,为战死者扫墓。清代乾嘉苗民起义后,统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举行这一活动,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个极其有意义的传统节日。
解放后经国家民委批准,将“四月八”定为苗族统一的节日。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的贵阳、黄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是由纪念苗族英雄亚努发展而来的。每逢节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饭,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对唱情歌。在北京的苗族也过四月八节。
每逢阴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苗族人民披戴银饰,穿戴新衣,从山顶、山腰、平坝向四月八节日活动场地聚集,这一天要举行傩戏、上刀梯、下火海、狮子舞、打花鼓、赛歌、吹唢呐、吹木叶、打秋跹、请求接求、武术、茶灯等优秀的民族民间文艺表演。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纪念活动又增加了经贸洽谈、艺术文化研讨、旅游观光等新内容,今天的苗族传统节日四月八已成为了苗族人民展现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精神文明的综合性盛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游客和商人。活动的内容也逐年增多。
相关参考
流行于湖南湘西和贵州桦桃一带的苗族地区,每年的立秋之日举行,为期一天。开始为每年农历“立秋”,青年男女聚集村寨、山场,唱歌跳舞,寻求伴侣。首先,由穿着古老民族服装的一男一女扮成“秋公秋婆”,在人们的欢
据民国《施秉县志》记载:“船用长木制成,首尾具备,施以彩色,荡漾波心蜿蜒有势,颇足观赏”。清光绪《苗疆闻见录稿》曰:“其舟以整木刳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桡激水,行走如飞
跳坡节是苗族人民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其由来有多种说法,在隆林民间大致有下面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相传大约600—800年前苗家祖先“杨搂”(杨老郎),率众家族从中原到贵州,跨越红河到达现今隆林县境内定居,由于当...
苗年盛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聚居区。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过苗年的头
赶苗场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
“吃新节”是苗族集祭祀和娱乐为一体的重要的传统节日,苗族称为“努嘎西”(意为吃新米)或“努莫”(意为吃卯),日期各地不一,有的在农历六月的第一个或第二个卯日过,谓“吃卯”;有的在农历七月、八月的“丑”
龙船节由来苗族龙舟竞渡具有悠久的历史,明(嘉靖)《贵州通志》卷三“风俗”记载:“镇远府端阳竞渡。府临河水,舟楫便利,居人先期造龙船,绘画首尾,集众搬演居戏。以箬裹米为粽,弃水中。拽船争先得渡者,是岁做
传说远古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耇嚆(雷公)的谷子国才有谷子。生活在世间的人只好在深山老林里打野兽、猎飞禽、摘野果、野菜度日,日子过得很苦。为了得谷种,住在南天门下的苗族祖先耇先、耇里动尽脑子,想
施洞地区吃姊妹饭活动十分热闹,每年农历三月,当节日临近的时候,远近的苗族村寨都忙碌起来,准备迎接和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活动。施洞地区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过姊妹节,程序俗成不变。农历三月十三日
施洞地区吃姊妹饭活动十分热闹,每年农历三月,当节日临近的时候,远近的苗族村寨都忙碌起来,准备迎接和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活动。施洞地区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过姊妹节,程序俗成不变。农历三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