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花山节”有着怎样的来历 苗族传统节日
Posted 苗族
篇首语: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苗族“花山节”有着怎样的来历 苗族传统节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苗族“花山节”有着怎样的来历 苗族传统节日
“花山节”也叫“踩花山节”,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花山节”的举办者要在山上立一根花杆,前来参加节日活动的人们围在花杆下,进行祭花杆、唱古歌、爬花杆比赛、跳芦笙舞、武术表演、斗牛、对唱山歌等活动。
滇东北和滇南一带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
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对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还有一个传说,过去苗族先民部落遭到外族部落的入侵,苗族民众在首领蚩尤的带领下奋起反抗,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苗族民众被迫四处流落。
为了招集自己的民众,苗族首领蚩尤在山上竖起花杆,让芦笙手吹响芦笙。苗族民众听到熟悉的笙声后,纷纷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花杆下,开始重新生活。从此,苗族人民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举行“花山节”,以纪念苗族首领蚩尤,庆贺苗族人民重建新生活。
现在,“花山节”已成为苗族人民与其他各族人民交往交流的重要活动。每逢“花山节”,各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花山场,进行文艺表演,开展各种经贸活动。“花山节”已经成为苗族重要的节日文化遗产。
相关参考
龙船节由来苗族龙舟竞渡具有悠久的历史,明(嘉靖)《贵州通志》卷三“风俗”记载:“镇远府端阳竞渡。府临河水,舟楫便利,居人先期造龙船,绘画首尾,集众搬演居戏。以箬裹米为粽,弃水中。拽船争先得渡者,是岁做
1、习俗性芦笙舞——第一种是每年过“花山节”时跳,这是男女青年联欢和选择配偶的佳期,这天所跳的芦笙舞,古时就称为“跳花”或“跳月”,多在月明风清之夜进行。有这类习俗的苗族山寨,一般都设有“跳月”的月亮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贵阳市及邻县的苗族群众都要身着民族盛装,云集贵阳市中心喷水池一带。他们吹响芦笙、箫笛,唱着山歌,跳着苗家舞蹈,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四月八”的由来传说甚多,主要是为凭吊“四月八”
流行于湖南湘西和贵州桦桃一带的苗族地区,每年的立秋之日举行,为期一天。开始为每年农历“立秋”,青年男女聚集村寨、山场,唱歌跳舞,寻求伴侣。首先,由穿着古老民族服装的一男一女扮成“秋公秋婆”,在人们的欢
据民国《施秉县志》记载:“船用长木制成,首尾具备,施以彩色,荡漾波心蜿蜒有势,颇足观赏”。清光绪《苗疆闻见录稿》曰:“其舟以整木刳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桡激水,行走如飞
苗族医药的起源很早。苗族民间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而苗族医药见诸史籍的时间也很早。西汉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营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
1、艺术价值。苗族服饰经过种麻、收麻、绩麻、纺线、漂白、织布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到刺绣、蜡染、裁缝,最后成为一套精美的服装,无不反映了苗族妇女的勤劳和耐性。苗族女性抽象的刺绣、蜡染图案中反映和表现了她们
早在北宋年间,苗族的歌舞已经名闻遐迩,在京城引起轰动。《宋史·南蛮曲南蛮传》载:“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数十人联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事实上,苗族的舞蹈起源很早,从它那原始、古朴的风貌即可看出,
一、银头饰的文化及宗教意义苗族银头饰最基本的功能无疑是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对自身的展示,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样式、造型来装扮自己,凸显自己。苗族银头饰的风格独特,其银质饰件和头帕相得益彰,其中银簪的位
苗族是中国西南人口较多、分布地域宽广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贵州和与之毗连的湘西、滇东、川南、渝南、鄂西南、桂北等七省(市、自治区),有三万多人分布在海南中南部。苗族多是生活在地理条件较差的大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