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卫战于谦如何力挽狂澜 北京保卫战评价如何

Posted 宦官

篇首语:与其积攒满箱子的金银,不如积攒满肚子的学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北京保卫战于谦如何力挽狂澜 北京保卫战评价如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北京保卫战于谦如何力挽狂澜 北京保卫战评价如何

  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确保了明朝京师北京的安全,避免了宋朝南渡悲剧的再次发生。它粉碎了也先图谋中原的企图,此后蒙古很难再次组织起大规模的武力入侵行动。

  北京保卫战于谦如何力挽狂澜

  土木之变,使得明朝面临的局势极其危险。英宗为也先俘获,明朝陷入了国无君主的窘境。同时,英宗成为也先手中的一个筹码,随时随地可以向明廷要挟索价。也先挟持英宗,乘土木新胜之余威,率众直趋北京,欲一鼓作气攻取明朝的京城。而数十万明军在土木堡一役土崩瓦解,北京守备空虚,形势岌岌可危。   当时北京城内人心惶惶,许多大户人家纷纷南逃。朝廷上下,群臣惊愕,束手无措。皇太后孙氏和英宗的皇后钱氏将宫中的财宝搜刮一番,用八匹健马驮赴也先大营,幻想能够以此换取英宗的自由之身。当然,这种妇人之见是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效果的。   正是在这种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安危的紧要关头,以于谦为代表的一批忠义大臣处变不惊,迅速而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彻底粉碎了也先的阴谋,稳定了大局。于谦此刻挺身而出,成为抵抗派的领军人物。他果断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第一,禁南迁之议。面对也先军队直扑北京的严峻形势,是战是守,大臣们的意见存在很大的分歧。侍讲徐(chén)善于星象之数,托言星象有变,朝廷应当南迁。对此,于谦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坚决反对南迁。他厉声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监国(chén)王朱祁钰(yù)支持于谦的看法。由此,南迁之议才被废弃,守卫北京之策乃定。   于谦言南迁者可斩也,绝非耸人听闻,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正确建议。试想,明朝虽实行南北两京之制,南京为陪都,但是一旦南迁,则北京势必不保,长江以北将不为明廷所有。有史为鉴,当年宋朝徽、钦二帝被俘,宋高宗逃至江南而失国土大半,只能偏安一隅。如果真的接受了徐的主张,恐怕中国历史就要重演南宋偏安的一幕。

  第二,除王振余党。宦官王振可以说是导致土木之变的直接责任人。正是他不顾众议,策动英宗亲征。在行军过程中,他又想邀帝幸其家乡,后又考虑到大军会践踏家乡的庄稼,就改道宣府,由此延误了时机,明军被围于土木堡。土木堡乏水,不能久据。被围数日后,王振传令移营,而瓦剌军队四面围攻,明军大乱,伤亡惨重,王振本人也死于乱军之中。王振虽死,但是朝中同党犹在。   有明一朝,宦官专权始于王振。据说,明初曾于宫内立铁券,禁宦官干政。建文帝控制宦官也很严。正因为如此,在靖难之役中多有内宦逃至军中,密告朝中虚实。朱棣登基后,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不再只任内廷打扫事务。王振本来是个读书人,于永乐朝入宫。因为他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很快就崭露头角,后来掌司礼监,成为“内相”。英宗对他很是尊重,不呼其名而称之为“先生”,对他言听计从。因此,朝中许多人都投靠到他的门下。   土木战败、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入北京后,言官群情激愤,请族诛王振。此时王振的余党锦衣卫指挥马顺,上前叱骂驱逐朝臣。大家对马顺平日里倚仗王振而狐假虎威的作为早已看不顺眼,现在见他仍旧气焰嚣张,丧师辱国的怨气统统指向了马顺。群臣义愤冲天,不顾大臣的体面,一拥而上,拳打脚踢,竟然在左顺门将马顺活活打死。随后,众人又将王振余党宦官毛贵、王长随从内宫中要出,乱拳打死,悬尸于东安门外示众。监国的王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惊慌失措,想要退走。这时于谦上前拦住王,请求他宣布马顺等人论罪当死,参与殴杀的众大臣无罪。情势这才稳定下来。大家退出左顺门时,吏部尚书王直用力握住于谦的手,感叹地说:“国家正要靠先生您了。今天的情势,即使有一百个王直也处理不好。”正是在国难当头之际,于谦挺身而出,以社稷安危为己任,为百官所倚重。

  第三,拥立明景帝。大敌当前,国无君主,而太子朱见深年仅三岁,无法承担起匡复国家的重任。于谦及众大臣请皇太后立王朱祁钰为帝。王朱祁钰是英宗的亲弟弟,英宗在亲征之前曾命他监国,此时他二十二岁,仅比英宗小一岁,年富力强。明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目前英宗有太子在,王朱祁钰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但在当时特殊的情况下,新皇帝最重要的不是有名分,而是要有领导百官、消除祸乱的能力,因此王朱祁钰就要比太子朱见深更为合适。   当王朱祁钰得知群臣请立自己为帝的消息后,惊谢至再,甚至退居王府,表示不愿即皇帝位。这是因为他担心自己名分不正,而且英宗尚在人世,太子朱见深亦将长大成人,不免有顾虑,另外蒙古铁骑兵临城下,可谓吉凶未料。在这种情况下,于谦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向王朱祁钰指出:“我们做臣子的拥立您,是为国家着想,并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这番话使年轻的朱祁钰意识到了自己身上所承担的重大责任,于是他不再避让,在群臣的簇拥下登基即位,年号景泰,史称景帝。他很快投入到新的角色中,力主抗战,反对南迁,任命于谦负责指挥,这些措施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谈迁在《国榷》中充分肯定了景帝的功绩:“太祖之后,有功劳的皇帝,谁不知道是成祖?有德行的皇帝,谁不知道是孝宗?然而,还有一个景帝。发生后,如果没有景帝,我们都会沦为异族统治下的奴仆了。景帝的德行有哪些?一个是他善于知人,一个是他懂得安民。”所谓“知人”,主要指的就是重用,任命他为兵部尚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相关参考

历史百科 于谦保卫北京

于谦保卫北京于谦保卫北京明太祖起兵推翻元朝,赶走了蒙古贵族,建立了明朝。但是,在明英宗正统年间,一支叫瓦剌的蒙古族又强盛起来,经常骚扰明朝边境,杀人劫物,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在抗击瓦剌的战争中,出现

如果明朝于谦北京保卫战面对的是八国联军,会是怎样的结果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章亚军发生于1449年的北京保卫战影响深远,有人宣称明朝在“土木堡之变”以后能够继续维持一个多世纪,实在是北京保卫战的功劳。如果没有北京保卫战,那么,明朝恐怕已被也先拿下,历

于谦保卫北京城

保卫于谦

229 于谦保卫北京

明朝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线崩溃,消息传到北京,太后和皇后急得哭哭啼啼,从宫里内库捡出大量金银珍宝、绫罗绸缎,偷偷派太监带着财宝去寻找瓦剌军,想把英宗赎回来。结果,当然是毫无希望。从土木堡逃出来的伤兵,

在京师保卫战中,文人出生的于谦是如何力挽明朝江山的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许飞。>于谦,生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字廷益,号节庵,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自古英才将要出道时,总会在幼年有一些

中国历史 你知道明朝北京保卫战的故事吗?

北京保卫战是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兵部尚书于谦率军击退前来进犯北京的蒙古瓦剌大军的战役。瓦剌是蒙古族的一支。15世纪中期,他们控制了整个蒙古高原,成为元以后最大的蒙古汗国。瓦剌的首领也先经常率兵

中国军事人物 于谦

   于谦(1398?1457)是明代著名军事统帅。在抗击瓦刺的北京保卫战中,其军事防守思想得到充分体现。依托城防既设工事,充分发扬炮火威力,使兵力、机动、工事、火力密切

明朝历史 于谦简介

于谦简介  北京之战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明军抗击蒙古瓦剌部进犯京师的城市保卫战。  是年八月,明军在土木之役中遭瓦剌军袭击,全军溃败,英宗朱祁镇被俘。败讯传到京师,举朝震恐。皇太后命英

历史人物 王直做出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如何

主要成就>政治>王直历仕四朝,于“土木之变”时,位居群臣之首,稳定政局,并同意于谦坚守北京主张,为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王直任吏部尚书十四年(1443年—1457年),年岁越大,名声品德一天

历史人物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简介

明朝人物中文名:于谦别名:字廷益,号节庵民族:汉族出生地: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上城区)出生日期:1398年5月13日逝世日期:1457年2月16日职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主要成就:组织北京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