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师保卫战中,文人出生的于谦是如何力挽明朝江山的

Posted 京师

篇首语: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在京师保卫战中,文人出生的于谦是如何力挽明朝江山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京师保卫战中,文人出生的于谦是如何力挽明朝江山的

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许飞。 >于谦,生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字廷益,号节庵,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自古英才将要出道时,总会在幼年有一些征兆。有次于谦和家人经过凤凰台,旁人云:“今日同上凤凰台”,于谦对曰:“他年独占麒麟阁”,旁人莫不惊叹。又有一次于谦碰见一个僧人,僧人见于谦相貌奇特,说他将来会成为挽救国家危亡的宰相。天生聪颖加上后天的勤奋好学,于谦在24岁考中进士,自此他要开始步入仕途,开启全新的人生篇章。 >于谦像 >真正让于谦名垂青史的是正统十四年(1449)的京师保卫战。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部南侵,太监王振力主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毫无作战经验与谋略的王振不是骁勇善战的也先的对手,在土木堡被也先军队杀死,明英宗朱祁镇亦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发生后,作为明朝行政中枢和权力中心的京城乱了圈套。于谦力排众议,首先稳定超纲,认为英宗“北狩”(“狩”即打猎,皇帝被俘虏是十分不光彩的事情,为避免百姓产生太大非议,也为在文字上雅观一点,便称为“北狩”,即去北方“打猎”,是中古史家常见的春秋笔法),但是“社稷为重,君为轻,”于是和众臣商议,立朱祁钰为帝,是为明代宗。又有侍讲徐珵称星象有变,京师应该南迁,于谦坚决反对,认为京城是天下的根本,一旦迁都则失去大势,主张坚守北京,并说:那些主张南迁的人,应该被斩首示众!于谦的主张得到当时代政的明代宗的肯定,并授予于谦防卫京师大权。于谦不负众望,开始广纳粮草,扩军备战,北京在于谦的积极奔走下动员了起来。任何一场大战将临之际,最重要的事情是将指挥权集中于精明能干者之手,同时应该把精锐部队集中起来,同时分明责任,强调部队所有行动听最高统帅的指挥,粮草更是重中之重。所幸的是,上述所有的事项于谦都想到了,尽管他是文人出生,尽管他在此之前并无作战经验。 >于谦像 >十月,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冲破紫荆关直入京师,于谦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开始发挥作用,经过将士们的殊死奋战,北京保住了。于谦在国家为亡之际力挽狂澜,可以说是真正的扶大厦之将倾。但是,于谦不得不死。明英宗朱祁镇“北狩”归来后被朱祁钰囚禁,后经过政变明英宗复辟,于谦是在英宗被俘后主张“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也就是另立皇帝,于谦焉能不死?在重掌最高权力的朱祁镇面前,于谦必死。但是,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不论经过怎样的歪曲,总有人记住那个文弱书生在国家危难之际穿起战袍奋战的样子,一介书生用顽强的毅力和清醒的头脑保卫京城免受沦陷,他必将名垂青史,为一代又一代人所铭记。盖如其诗所言: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参考文献: >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标点本。 >阎崇年:《论于谦》,《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1期。 华 兴 春 秋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施祺 王雪慧

相关参考

明朝历史 于谦简介

于谦简介  北京之战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明军抗击蒙古瓦剌部进犯京师的城市保卫战。  是年八月,明军在土木之役中遭瓦剌军袭击,全军溃败,英宗朱祁镇被俘。败讯传到京师,举朝震恐。皇太后命英

历史人物 文弱书生于谦妙招力挽狂澜

  【像】>  现在,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在五百四十多年前发生过一场异常惨烈的北京保卫战。在刀光剑影中,拯救国家于危难之时、力挽狂澜的人,却是一位文弱的书生——。虽然战争的烽烟已随着历史远去,但是我们不

中国军事人物 于谦

   指挥京师保卫战的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石灰吟》是明朝名将于谦(1398年

明朝第一次面对亡国的直接威胁

  明京师保卫战:明朝第一次面对亡国的直接威胁  明京师保卫战是明朝以于谦为首的军民抵抗蒙古瓦剌军侵犯的正义战争。  瓦剌是居于漠北的蒙古族三部之一。明朝初年,脱欢统治瓦剌。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

历史人物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简介

明朝人物中文名:于谦别名:字廷益,号节庵民族:汉族出生地: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上城区)出生日期:1398年5月13日逝世日期:1457年2月16日职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主要成就:组织北京保卫战;

历史百科 于谦保卫北京

于谦保卫北京于谦保卫北京明太祖起兵推翻元朝,赶走了蒙古贵族,建立了明朝。但是,在明英宗正统年间,一支叫瓦剌的蒙古族又强盛起来,经常骚扰明朝边境,杀人劫物,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在抗击瓦剌的战争中,出现

如果明朝于谦北京保卫战面对的是八国联军,会是怎样的结果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章亚军发生于1449年的北京保卫战影响深远,有人宣称明朝在“土木堡之变”以后能够继续维持一个多世纪,实在是北京保卫战的功劳。如果没有北京保卫战,那么,明朝恐怕已被也先拿下,历

历史人物 明朝第一次面对亡国的直接威胁

  明京师保卫战是以于谦为首的军民抵抗蒙古瓦剌军侵犯的正义战争。>  瓦剌是居于漠北的蒙古族三部之一。初年,脱欢统治瓦剌。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死,子也先继父即太师位,自称淮王。他东征西讨,

229 于谦保卫北京

明朝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线崩溃,消息传到北京,太后和皇后急得哭哭啼啼,从宫里内库捡出大量金银珍宝、绫罗绸缎,偷偷派太监带着财宝去寻找瓦剌军,想把英宗赎回来。结果,当然是毫无希望。从土木堡逃出来的伤兵,

午门血案结果如何为京师保卫战打下基础?

午门血案背景午门血案发生在明朝,时间是1449年8月23日,地点是北直隶京师午门,这次血案是指在没有得到统治者允许的情况下,众大臣当着监国郕王朱祁钰的面将马顺、毛贵、王长三人群殴致死的事件,可以说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