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学成才的范仲淹
Posted
篇首语: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苦学成才的范仲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苦学成才的范仲淹
宋朝时,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名相范仲淹,他虽然出身贫苦,自幼孤贫,却勤学苦读,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以真才实学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在文学史上还留下了许多彪炳史册的作品,是在困境之中崛起的典范。
出生于公元989年的范仲淹,还不满一岁父亲就离开了他,失去生活依赖的母亲谢氏只好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而范仲淹也改姓为朱,在朱家长大。
从小,范仲淹就为自己树立了特别远大的目标,他希望有一天可以出人头地、济世救人,因此学习起来也特别刻苦。
有一次,范仲淹走在街头,碰到了一个算命先生,调皮的他便走过去问:“先生帮我看一看,将来我长大后能不能做宰相呢?”
这个算命先生仔细打量了他一番,觉得一个小孩子却说出这样的话,很令人诧异,便笑着说:“你才几岁,就想做宰相?这口气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周围的人也都嘲笑范仲淹小小年纪就说大话,这让范仲淹有一些不好意思,便又改口说:“既然这样,那你看看我能不能做医生?”
算命先生又笑着说:“你刚才说想做宰相,我说了你一句,就变成想做医生了,这个差距是不是太大了?”
这一次,范仲淹并没有害羞,他朗声回答:“其实差距并不大,我的问题也还是一样的。因为只有良相和良医,才能救人。所以我只是想问我能不能够救人,而你们却都以为我是贪图宰相的荣华富贵而已。”
听一个孩子竟发出这样一番宏愿,算命先生点头说:“只要你有这样的想法,将来必定可以成为一名良相。”
当时朱家虽然并不缺钱,可范仲淹一直是省吃俭用,养成了简朴的好习惯。而朱家的那些兄弟却不像他,每天都挥霍浪费,范仲淹看不惯就去批评他们,结果朱家兄弟不耐烦地说:“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与你有什么关系?”范仲淹听到这话,不由得一怔,他觉得朱家兄弟似乎话中有话,便四处打听,才有人告诉他:“你是姑苏范家的孩子,是你母亲改嫁才把你带到这里来的。”
这件事让范仲淹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他下定决心离开朱家独立生活,于是匆匆收拾了行囊,带上琴剑,不顾母亲的阻拦,毅然辞别了养育他21年的朱家,前往南京求学。
求学期间的范仲淹完全放弃了朱家的资助,自己养活自己,而他只是一介书生,因此日子过得特别清苦。但这并没有让范仲淹觉得生活艰难,因为他一直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之中。每天彻夜苦读的范仲淹总是在别人起床的时候,才和衣躺一会儿。他吃饭也特别简单,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昼夜不停地苦读,五年来都未曾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极点,就用凉水洗脸,来驱除倦意,这种常人无法忍受的日子,范仲淹却自得其乐。
有一位同学发现范仲淹的生活过得如此艰难,深受感动,他回家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并叫人给范仲淹送来很多饭菜。可是几天之后,这名同学再去看,那些食物却还在那里。同学问:“这都是送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作揖说:“我很感激你的好意,但是我已经习惯了粗茶淡饭的生活,如果现在让我享受了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我还怎么能喝下粥呢?”
一直坚持寒窗苦读的范仲淹,坚定地相信自己不会永远这么贫困下去,因为他要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五年过去了,范仲淹终于成为了一个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而又擅长诗文的人。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参加了科举考试,一举便考中了进士。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范仲淹将自己的母亲接了过来,赡养侍奉,也恢复了自己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步入仕途。范仲淹以天下安危为己任,官至宰相。他的所作所为,都赢得了后人的敬仰,在他去世之后,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都会有很多百姓为他建立祠堂,每当祭奠时,都会有很多人涌到他的祠堂之中拜祭。当时的人们都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他,历代仁人志士也纷纷以范仲淹这位北宋名臣为楷模,学习和效法。
挑战敲门声
承受生活的磨难,是向命运发起挑战的基础,当一个人可以坦然地接受这些磨难时,就说明他已经开始积累挑战的勇气和力量了。
当一个人不被命运所青睐的时候,他将会承受各种各样的磨难。不管是幼年失去父亲,还是青年出外求学,都是范仲淹所面临的挑战。如果他只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也许会寂寂无名地度过这一生,但他不是。
范仲淹的刻苦求学精神已经达到了很多人无法企及的程度,在经过多年的积累之后,他不仅有了远大的志向,更有了渊博的知识,而经历磨炼之后更让他拥有了高尚的品格。在仕途之中不仅成就辉煌,而且真正为国为民,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赞誉,成为彪炳千秋的典范。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只有在冰天雪地之中隐忍坚持,才能让梅花灿然开放,才能让它显得更加芬芳。对于困境之中的人来说,将磨难变成前进的动力,也必然能够创造出骄人的成就。
相关参考
郑玄苦学成才郑玄,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人,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是两汉经学集大成者,被称为“通儒”。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郑玄是东汉末年埋头学问的
胡瑗苦学成才胡瑗,世居陕西定堡,人称“安定先生”,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为“宋初三先生”之一。宋代人胡瑗,生于小官吏家庭,七岁便跟随父亲学写文章,十三岁便能读通《五经》。读书学习使他
一、2016东城区二模课外文言文翻译或夜昏怠。母亲很穷。(他)白天,什么也不吃,知道了自己的生世,知其世家。既长。往往糜粥不充。(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当先天下之忧而忧。昼夜苦学。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
李因苦学李因,字是庵,号龛山逸史,晚号今生。会稽(今绍兴)人,一作钱塘(今杭州)人。明末清初女诗人兼画家。李因是明朝末年一位苦学成名的女诗人兼画家。她天性警敏,耽于读书,不同于一般的旧式女子,从不用脂
邴原戒酒苦学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南)人。他是东汉末年与郑玄齐名的著名学者、教育家。在历史上,邴原以品性高洁、志向宏伟称著。邴原生活在我国东汉时期,小时候没有机会上学,可又十分渴望读书。
承宫拾薪苦学承宫,字少子,东汉时琅邪(治今山东诸城)人。东汉时,有个叫承宫的孩子,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便成了孤儿。八岁那年,为了糊口,只好给地主去放猪。乡间有个名叫徐子盛的学者,是讲读《春秋》经的专家
方承观的祖父、父亲本来都是康熙皇帝时的官员。可是,由于清朝初期大兴的"文字狱”受到牵连,被流放到了黑龙江。 幼年的方承观没有了依靠,只得靠吃和尚施舍的饭勉强度日,过着无人照料、衣食艰难的生活。 方
香菱,一个笑着应对一切困难的奇女子,在《红楼梦》中,作者花了不少的笔墨在香菱的身上。其中就曾提到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这一回,香菱学诗的一幕使得读者对于香菱这个人物有了更好的认识。从“废寝忘食”这四个字上
香菱,一个笑着应对一切困难的奇女子,在《红楼梦》中,作者花了不少的笔墨在香菱的身上。其中就曾提到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这一回,香菱学诗的一幕使得读者对于香菱这个人物有了更好的认识。从“废寝忘食”这四个字上
大汉名臣黄霸狱中拜夏侯胜为师,苦学三年《尚书》,后以治世闻名
大汉能臣黄霸因事入狱,他在里面呆了好久,突然觉得监狱好无聊。于是有一天,他就向狱友夏侯胜说道:「”咱们闲着也没事干,要不这样,您能不能把研究《尚书》的心得和本领传授给我呀。”夏侯胜半闭着眼睛,摇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