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 邴原戒酒苦学
Posted 历史
篇首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百科 邴原戒酒苦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百科 邴原戒酒苦学
邴原戒酒苦学
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南)人。他是东汉末年与郑玄齐名的著名学者、教育家。在历史上,邴原以品性高洁、志向宏伟称著。
邴原生活在我国东汉时期,小时候没有机会上学,可又十分渴望读书。在距他家不太远的地方有个学堂,邴原每次从那儿经过,都怀着一种恋恋不舍的心情,尤其是听见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就越发不肯离去。
这一天,邴原又路过这个学堂,里面的读书声又一次引起他对读书的渴望。看见别人家的孩子都能读书,只有自己不能,十分心酸,不禁潸然泪下,泣不成声。恰巧这时老师走了出来,见一个孩子在伤心地抽泣,就走上前来问:“你为什么哭泣?”邴原抽抽搭搭地回答:“孤儿容易悲伤,穷人容易感动,看那些孩子既有父母,又有书读,十分羡慕,心里一难过,就禁不住抽泣起来。”老师听了邴原的话后,深受感动,就说:“你想念书,尽管来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呀!”老师说:“你如果立志读书,我白教你好了,不收学费。”邴原听后热泪盈眶,深深地给老师鞠了一躬。从此,邴原就在这个学堂里读书了。由于邴原勤奋刻苦,严格要求自己,仅一个冬天,就读完了《孝经》和《论语》。
自从入学堂后,邴原的学习很快有了长足的进步,渐渐地随着视野的开阔,他已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因此,决定出门远游,拜师访友,丰富完善自己。
邴原原来喜好饮酒,为了不因醉酒误事,游学时,他始终坚持滴酒不沾,整天背着书箱,徒步跋涉。走到哪里,学习、请教到哪里。先后拜访了韩子助、陈仲弓、范孟博、卢子干等当时有专长的名人,从中受到了很大的教益和启发。
邴原在外游学八九年之久,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和挚友高谈阔论,和名师一起谈诗论道。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每逢有人劝酒,邴原都是只望一眼酒杯,然后含笑摇手,表示自己不会饮酒。学成回乡后,邴原广收门徒,为了尽心教学,他仍是酒不沾唇。在邴原耐心地教诲下,门徒中有几十人学得非常精深,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
八九年过去了,邴原该辞师别友回归故里了。临别,师友以为他不会饮酒,所以特地给他送来了米肉,到这时邴原才告诉师友,自己是怕因酒误事,荒废了学业,有意戒酒的。师友们听后无不啧啧称赞。
后来邴原回到了故乡,读书讲学,门徒数百,成为当时青州两大名人之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青州有邴、郑之学”。
◆常言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可是邴原为了专心致志攻读,而改变自己爱喝酒的嗜好,这种毅力令人钦佩。
相关参考
《清实录》和《满文老档》中,记录着努尔哈赤对儿孙讲这样的话:那些明朝、倭子、蒙古等大国几代人修善积德终成大业的故事,还有那些因为居心邪恶,重钱财、轻德行败亡的故事,你们应该多听多记才是,改掉恶习,保持
周公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他摄政七年,对周朝有着巨大贡献,完善了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法、分封制等,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奠定了周朝800多年统治基础。周公>周公旦戒酒>当时的周公旦是当
一般这种将领性格多数都是极其豪爽痛快之人,想必大家看到尤太忠的照片也能察觉出来。然而恰恰相反,在花钱这一方面,尤太忠简直可以用“小气”来形容。>上世纪七十年代,尤太忠担任内蒙古军区的司令员以及内蒙古自
众所周知,开国将帅里,许世友是出名的能喝酒、爱喝酒,简直到了嗜酒如命是地步。有人作过测算,许世友一生喝的酒,如果用解放牌卡车装载,起码要拖上三四车。所以人们称他为“酒神将军”。许世友英雄海量,从土地革
就交游圈而言,嵩山僧人如满和尚是居易相与谈佛学的学侣。作诗相互酬唱的对手是刘禹锡。这两人算是精神上相倚偎的朋友。白居易与这两人都有空间上相隔太远的阻隔。洛阳城中住有居易的儿女亲家,即皇甫曙,字朗之。是
李因苦学李因,字是庵,号龛山逸史,晚号今生。会稽(今绍兴)人,一作钱塘(今杭州)人。明末清初女诗人兼画家。李因是明朝末年一位苦学成名的女诗人兼画家。她天性警敏,耽于读书,不同于一般的旧式女子,从不用脂
邴原11岁时就死了父亲,上不起学。他十分羡慕那些在学校里,坐在课堂上读书的学生。 有一次,邴原竟站在学校门口,抽抽噎噎地哭了起来,老师看见了,问他为什么哭,他说:"我是个孤儿,家里很穷,我很想上学读
郑玄苦学成才郑玄,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人,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是两汉经学集大成者,被称为“通儒”。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郑玄是东汉末年埋头学问的
胡瑗苦学成才胡瑗,世居陕西定堡,人称“安定先生”,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为“宋初三先生”之一。宋代人胡瑗,生于小官吏家庭,七岁便跟随父亲学写文章,十三岁便能读通《五经》。读书学习使他
承宫拾薪苦学承宫,字少子,东汉时琅邪(治今山东诸城)人。东汉时,有个叫承宫的孩子,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便成了孤儿。八岁那年,为了糊口,只好给地主去放猪。乡间有个名叫徐子盛的学者,是讲读《春秋》经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