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科研成果巨大,却75%没用,40%的科研著作,都只能束之高阁

Posted 计算机

篇首语: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联科研成果巨大,却75%没用,40%的科研著作,都只能束之高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联科研成果巨大,却75%没用,40%的科研著作,都只能束之高阁

【苏联1982:石油美元时代的落幕】 在美国称霸这个地球以来,真正具备科技和经济实力,挑战美国的国家只有2个,一个是当年的苏联,一个是现在的中国。 这个数量,在20年后,或许还会增加一个印度(千万不要低估印度阿三的后劲,它将可能成为第四个成功登月的国家)。 经济,我们在之前的章节中,聊过了很多。今天我想扒一扒,苏联的技术。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队伍,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却只有美国的7%,是不显得特可怜? 1 据统计,上个世纪,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科研队伍。1971年,苏联专业科研人员人数,达到了92万人,其中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70万人,副博士36万,博士25万。(苏联博士也有副,很有创意啊) 苏联还特别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基础科学和基础物理研究的的科研费用,占到了12%。基础科学的强大,才能构筑上天入地的基盘,苏联这一单,干的漂亮。 以科研人数而论,苏联是当时美国的2倍。 苏联人自从彼得大帝,大力发展数学以来,俄罗斯人似乎就像偷窥到了上帝的粒子,世界上最优秀的数学天才,俄罗斯人从不缺席。即使到了21世纪,最优秀的数学家,仍然证明了庞加莱猜想的俄罗斯人格里戈里·佩雷尔曼。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不能被数学表达的。 苏联和数学同样出名的,还有理论物理学。 这是苏联能够在军事技术、航天技术和美国一较高下的技术和人才基础。 但是,苏联能够拿到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却只有美国的1/14。 科学是无国界的,这个数据反差,说明苏联的科研,高投入低产出,效能低下。 2 苏联的科研活动主体,主要分为企业、高校、研究所。苏联最顶级的科学界,大多集中在科学研究所和高校。 企业的科学实验室,人数少,侧重生产应用的科研。研究所和高校,偏重于理论研究。 苏联的科研人员,同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忠于科学事业的科学家; 行政性科研人员; 一般的科研人员。 苏联的大多数科学发明创造,都由第一类科学家创造,但科研界的真正权力,却是掌握在那些行政性科研人员手里。这一群人,不一定能搞出什么名堂,但却能因为领导有功,名利双收。 而占大多数的底层科研人员,每月只能拿着三分之一,每月100卢布的工资,干着无关紧要的工作或者研发。 苏联大的科研课题,都是推行平行重复法。同一个课题,会下达任务给多个单位同时研发,然后再看谁的研发成果,又快又好。 这种模式,保证了效果的优化,但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苏联的科研成果,超过75%的课题,都是没卵用的。40%的科研著作,都只能束之高阁,沉寂在浩瀚的资料库清单里。 为什么苏联的科研,总是投入大,产出小? 因为苏联的斯大林体制,即使是科研课题,都得按「 ”计划”。一般以上的项目课题,都是上头下指令,下面执行,中途难以更改。 剩下的一半课题申报和经费划拨,则几乎都被「 ”学术权贵”垄断。无权无势,年轻人,是没有多少发言权的。 3 如果说,这些浪费,对于地大物博的苏联,不算什么,那就错了。 因为它将直接让苏联,错过第三次科技革命。 苏联即使不解体,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的时代里,苏联都将老态龙钟,力不从心。 被美国甩出几条街,踹出第一阵线,都将是时间问题。 自1946年,美国干出第一台计算机之后,随着中央处理器的优化迭代,到了20世纪70年代,集成电路的问世,美国已经让计算机技术走进了办公室、家庭。世界因此,进入计算机时代。 但是苏联,直到1966年才开始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系统。70年代,计算机仍然无法在高校普及。 苏联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比西方整整落后了5-10年。 而且这个差距,还在不断地扩大。 突然想到一个很滑稽的场景,当美国人已经将台式电脑送到千家万户的时候,苏联人却只能在政府大楼、学校的计算机房里,触摸到老掉牙的笨重的计算机。 (喜欢就关注哦,下期更精彩) 参考文献:《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俄罗斯经济20讲》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魏文德人物简介

·魏文德魏文德,有机化工专家。他长期从事科研工作,是我国石油化工科研的带头人,领导和参加石油化工研究开发获得多项重大成果,曾主编及编写出版《有机化工原料大全》等著作。为推动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

如何提高教师自身教科研能力

一.深入学习,提高认识。1.深入教育一线调查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梳理、分析、提炼、升华——即调查研究,这是教育科研必需的也是基本的内容和方法。2.如果说科研是教育生命的源泉,那么,课题便是教

知名人物 周启澄人物简介

·周启澄周启澄,纺织教育家、纺织科技史学家。曾担任《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和《中国近代纺织史》的统稿。独著和参与集体编写《纺纱原理》等多部学术著作,发表论文90余篇。科研成果“变换齿轮优化选

苏联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管理制度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管理制度在这一时期,苏联为了改进干部管理制度,提高干部的素质,加强了干部的考核制度和监督制度。从1968年起,苏联陆续对工农业、教育和科研部门的干部实行定期考核制度。196

历史人物 古生物学家孙云铸简介 孙云铸的科研成果

孙云铸孙云铸出生江苏高邮,一个盛产名人的地方,是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被誉为是我国古生物学的奠基人。他也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担任过多年北京地质学会理事长,于1979年1月6日与世长辞。

历史人物 朱光亚的科研贡献 如何评价朱光亚

朱光亚朱光亚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科研事业,他曾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参与了地下核试验,推动了核电的发展,为我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朱光亚的科研贡

欧洲 1983年“欧洲信息技术战略性科研方案”

1983年“欧洲信息技术战略性科研方案”欧共体国家于1983年所确定的一项科学研究战略,旨在提高西欧国家的工业竞争能力,确保西欧在未来10年之内赶上美、日信息技术水平。该方案由欧共体10个国家的研究部

知名人物 陈鸿逵人物简介

·陈鸿逵陈鸿逵,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长期致力于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高粱、洋麻炭疽病害,黄麻立枯病害,油菜、水稻病毒病害的研究上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在镰刀菌研究和著作上独具中国特色。他开创

历史人物 黄纬禄的科研成就 如何评价黄纬禄

黄纬禄黄纬禄主要从事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是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副总设计师、中国首枚潜地导弹总设计师,还提出了“一弹两用”大胆设想,成功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无愧为“航天老总”称号。黄纬禄的科研

历史人物 姚桐斌的科研成就 对姚桐斌的评价

姚桐斌姚桐斌在冶金铸造、导弹与航天工业的工艺、材料技术等方面有着重要贡献,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技术中校军衔、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姚桐斌为祖国科研事业奉献一生,却死在了红卫兵手上,怎能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