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将领叶志超简介 叶志超是怎么死的?
Posted
篇首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将领叶志超简介 叶志超是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将领叶志超简介 叶志超是怎么死的?
叶志超,清朝淮军将领,安徽合肥汉族人,字冠群,号曙青,绰号叶大呆子。公元1838年,叶志超出生在肥西县花岗镇圣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叶志超于是被他的舅父收养,帮舅父放牛,做些杂货。
青年时期,叶志超生的勇猛高大,力气过人,于是参加解先亮团练。叶志超初时只担任伙夫,后来在解先亮率团练攻打王圩太平军的时候,终于得到同意能够上战场建功。两军对战,枪火无情,激战中一个枪弹击中他的腰部,叶志超应声而倒。大家见此都以为叶志超不幸牺牲了,谁知道没一会儿他又站起来,像个没事人一样勇猛冲锋。原来那子弹恰巧击中了叶志超腰间的腰刀,他就这样捡回了一条命。
谢先亮觉得叶志超是个很有运气的人,且此次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以后也许会有所成就。于是到了后来,每次有战事的时候,谢先亮都会派叶志超上场。而叶志超在战场上也常常一码单线,勇猛杀敌,建立了不少战功。
叶志超认为在地方上参加团练,再怎么样都不能有很高的成就,于是在公元1862年的时候,转投淮军张树声帐下。刚好树军副将孙益寿系其妻弟,凭借这一层关系,叶志超成为前营帮带。
到了淮军之后,叶志超凡有战役必会参加,每每都能建立不小的功勋,因此在公元1867年的时候,改带马队新左营。后来捻军势大,叶志超奉命征讨捻军,后在张桥附近与突围的捻军相撞。战斗中尽管被矛刺杀,他也丝毫不惧,随意拿布将伤口裹住,与敌力战,终于会同总兵才贵、杨岐珍等将东捻军击败,杀戮五六百人。随后又追击敌军于天长、汊河,很快将东捻军剿平。事后论功行赏,得额浑巴图鲁名号,遇缺尽先题奏。
捻军起义被平定之后,因为叶志超在平叛过程中的优秀表现,受到李鸿章的赏识,被李鸿章留在北洋。
公元1875年,叶志超任直隶正定镇总兵,率新式练军守天津新城,为大沽口后路,拱卫海防。八年后清廷重整陆海两军,修建山海关炮台,叶志超得李鸿章举荐,授总兵职,公元1890年升为直隶提督兼北洋防军翼长。后来热河朝阳有金田道教起义,叶志超奉命率兵镇压,不到一个月将热河收复,并且将教民首领李国珍擒拿。此事过后,叶志超得清廷赏穿黄马褂,世职。
光绪二十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电请清廷出兵帮助镇压。李鸿章在得到日本政府别无他意的保证之后,遣叶志超带兵前往镇压。叶志超在得到这个命令的时候,曾经找人向李鸿章求情,表示并不愿意前去。然而李鸿章却执意派他前往,并说此次前去不一定要打仗。没有办法,叶志超只能勉强率兵前去。
今天的历史上明明白白的写着,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甲午战争的导火索,那么这就表明当时日本所给“必无他意”的回答,实际上就是一句屁话。在清军派兵前去朝鲜不久之后,日本随即便以保护侨民的理由,派日本精锐第五师团一个混成旅在仁川登陆。
同年六月,日军一面出动海军在牙山口外海域向中国舰队突然发起袭击,一面出动陆军向牙山中国派遣军发起进攻。面对日军的强势进攻,叶志超很是慌乱。聂士成提出:“海道已梗,援军断难飞渡,牙山绝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胜,宜驰往据之,战而胜,可据以待援,不胜,犹得绕道出也”的建议,叶志超无奈赞同。然而当聂士成带兵伏击日军的时候,叶志超并没有按照计划在公州防守,而是往回逃入境内。聂士成一边与日军对抗,一边往公州退守,当发现叶志超一部已经无人留守之后,只能无奈随之往回逃去。
实际上这并不是叶志超的第一次逃脱,此后大部分与日军遭遇,叶志超第一个选择便是逃亡。《清史稿》记:“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也正是此次狂逃500里,叶志超被朝廷问责,夺职下狱,送京师,下刑部审讯,定斩监候。后来因大赦归乡,于公元1901年病逝。
相关参考
叶志超是清朝末年淮军将领,曾经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覆灭捻军、镇压热河起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 叶志超生于公元1838年,去世于公元1901年,幼时父母双亡被舅父收养,少时帮助舅父放牛干些杂货,
中文名:叶志超别名:叶曙青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安徽省肥西县出生日期:1838年逝世日期:1901年职业:军人主要成就:讨平热河教匪 镇压捻军封号:额图浑巴图鲁叶志超——淮军将领 叶志超(18
平壤之战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9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日两国陆军在朝鲜平壤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大兵团作战。 是年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上旬,清政府增派陆军29营抵朝鲜平安道首府平壤。下旬
平壤之战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9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日两国陆军在朝鲜平壤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大兵团作战。 是年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上旬,清政府增派陆军29营抵朝鲜平安道首府平壤。下旬
《清史稿·叶志超传》记载,平壤之战中,守城的各军总统叶志超不战而退,连夜逃跑,“趋五百余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于是“逃跑将军”狂奔500里溃退回国成为人尽皆知的笑柄。日军攻占了牡丹台和玄武门之后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中日两国之间一场决定国运的战争,此战,中国战败,国耻又添一笔,至今令人扼腕叹息。其中的平壤之战,是中日在朝鲜半岛进行的一场规模巨大的会战。
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北洋大臣李鸿章负有最直接的领导责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李鸿章提拔重用了两个平庸无能的安徽籍将帅——海军统帅丁汝昌、陆军统帅叶志超,由此一来不仅毁掉了丁汝昌、叶志超两人,而且
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北洋大臣李鸿章负有最直接的领导责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李鸿章提拔重用了两个平庸无能的安徽籍将帅——海军统帅丁汝昌、陆军统帅叶志超,由此一来不仅毁掉了丁汝昌、叶志超两人,而且
> 战事一起就没有休止,无论是海上还是陆地上。在北洋海军护航舰队于丰岛海面遭到日本舰队袭击的同时,清朝政府驻扎在朝鲜牙山的陆军部队,也遭到了日军少将大岛义昌指挥下的陆军混成旅团的攻击。叶志超、聂士成
历史人物 吴大澂在甲午战争清军败局已定时上书朝廷请缨出战,结果如何
1895年1月,持续了5个月的中日甲午战争已经进入尾声。>在陆战上,由于清军将领叶志超贪生怕死,在平壤之战中不战而逃,将朝鲜全境拱手于人,导致日军轻轻松松地占领了朝鲜,并趁势突破鸭绿江防线,入侵辽东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