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清末名将叶志超?叶志超为什么弃城而逃?
Posted
篇首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如何评价清末名将叶志超?叶志超为什么弃城而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何评价清末名将叶志超?叶志超为什么弃城而逃?
叶志超是清朝末年淮军将领,曾经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覆灭捻军、镇压热河起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
叶志超生于公元1838年,去世于公元1901年,幼时父母双亡被舅父收养,少时帮助舅父放牛干些杂货,青年之时开始参加谢先亮开办的团练,受到谢先亮的重视。后来觉得地方团练没有出息,正好其妻弟孙益寿在淮军张树声麾下效力,为张树声副将,叶志超因此加入淮军,并且任前营帮带。
叶志超在各个战役中都表现出色,后来捻军被剿灭之后,被李鸿章收入麾下,加入北洋。此后受到李鸿章重视,一路保举坐到总兵的位置,此后镇压热河起义,受到嘉奖。
朝鲜东学党起义,叶志超奉李鸿章命前往镇压。此间日本借保护侨民的借口,派军朝鲜,挑起中日战争。
叶志超在甲午战争中多次弃城而逃,最后被清廷问罪下狱,期间李鸿章为其求情不许。押解上京,经刑部审议之后,判处斩刑。后来大赦归乡,不到一年便病逝在家中。
叶志超此人的评价在历史上的评价不高,这都是因为他多次弃城而逃的举止,不堪为将帅。《清史稿》记叶志超逃亡之事“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中国近现代史》:“左宝贵牺牲后,叶志超弃城逃走,狂奔五百里,退到中国境内。”
这两本书中记载的事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叶志超为保命,弃城而逃,骑马狂奔五百里的路程,一直到越国鸭绿江,到达清朝境内才停止。就是因为这样一件事情,历史上对叶志超的评价都是多有问责。毕竟作为义军主帅,不但不能一马当先,带领自己的战士抵抗敌国入侵,反而当先逃走,丝毫没有一国将帅的勇猛风度。
历史上对于叶志超的评价原本已经是拍板定案的了,但是也有人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叶志超之所以选择逃亡,主要原因并不在其自身,而是因为清军备战不足,仓促应战。《叶志超传》记:“部将江自康擅自撤退,平壤北门已难再守。如日军合围,清军将会全军覆没。叶志超与诸将商议后,下令乘夜出平壤,向北撤退。17日,北洋舰队在大东沟海战中失败,清军后路更为危险。叶志超率军突出重围,急行军回到国内。”
如果真如《叶志超传》中所说,那么叶志超选择了保全,倒也还说的过去。但是有另有文献记载,狂奔五百余里并不是叶志超第一次在战场上临阵脱逃。
当初他们刚刚到朝鲜不久,日军便派军前来攻打。面对气势汹汹的日军,清军极为彷徨。正在叶志超手足无措的时候,聂士成提议:“海道已梗,援军断难飞渡,牙山绝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胜,宜驰往据之,战而胜,可据以待援,不胜,犹得绕道出也。”叶志超同意了这个建议,于是聂士成率兵伏击日军。此次伏击,杀伤日军千余人,经激战,因弹药垂尽,众寡悬殊,败退公州。但是到了公州之后,原本约定防守公州的叶志超却早早的就已经逃离,孤军奋战的聂士成无法抵挡日军,最后也只能选择跟随叶志超逃跑的路线,一路退后。
此次战争过后,叶志超还厚颜无耻的对李鸿章发表战报。将一场失败的对战,写成勇猛杀敌,最终获取战争胜利的捷报。好来李鸿章甚至还根据叶志超的战报,上奏朝廷,清廷赏银2万两犒军。
在这两种说法之中,如果仅从史料上来看,那么《叶志超传》对叶志超的翻案毫无根据能力。虽然说日军进攻,清军仓促应敌,的确困难。但是在与部将商量好应敌对策之后,却将聂士成一人留在后方,自己率先逃走,此事却是不容抹杀的。所以就小编个人情感而言,并不欣赏叶志超此类人。
相关参考
叶志超,清朝淮军将领,安徽合肥汉族人,字冠群,号曙青,绰号叶大呆子。公元1838年,叶志超出生在肥西县花岗镇圣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叶志超于是被他的舅父收养,帮
叶志超,清朝淮军将领,安徽合肥汉族人,字冠群,号曙青,绰号叶大呆子。公元1838年,叶志超出生在肥西县花岗镇圣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叶志超于是被他的舅父收养,帮
平壤之战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9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日两国陆军在朝鲜平壤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大兵团作战。 是年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上旬,清政府增派陆军29营抵朝鲜平安道首府平壤。下旬
平壤之战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9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日两国陆军在朝鲜平壤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大兵团作战。 是年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上旬,清政府增派陆军29营抵朝鲜平安道首府平壤。下旬
《清史稿·叶志超传》记载,平壤之战中,守城的各军总统叶志超不战而退,连夜逃跑,“趋五百余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于是“逃跑将军”狂奔500里溃退回国成为人尽皆知的笑柄。日军攻占了牡丹台和玄武门之后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中日两国之间一场决定国运的战争,此战,中国战败,国耻又添一笔,至今令人扼腕叹息。其中的平壤之战,是中日在朝鲜半岛进行的一场规模巨大的会战。
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北洋大臣李鸿章负有最直接的领导责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李鸿章提拔重用了两个平庸无能的安徽籍将帅——海军统帅丁汝昌、陆军统帅叶志超,由此一来不仅毁掉了丁汝昌、叶志超两人,而且
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北洋大臣李鸿章负有最直接的领导责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李鸿章提拔重用了两个平庸无能的安徽籍将帅——海军统帅丁汝昌、陆军统帅叶志超,由此一来不仅毁掉了丁汝昌、叶志超两人,而且
历史人物 吴大澂在甲午战争清军败局已定时上书朝廷请缨出战,结果如何
1895年1月,持续了5个月的中日甲午战争已经进入尾声。>在陆战上,由于清军将领叶志超贪生怕死,在平壤之战中不战而逃,将朝鲜全境拱手于人,导致日军轻轻松松地占领了朝鲜,并趁势突破鸭绿江防线,入侵辽东半
> 战事一起就没有休止,无论是海上还是陆地上。在北洋海军护航舰队于丰岛海面遭到日本舰队袭击的同时,清朝政府驻扎在朝鲜牙山的陆军部队,也遭到了日军少将大岛义昌指挥下的陆军混成旅团的攻击。叶志超、聂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