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贤相文彦博简介 文彦博是怎么死的?
Posted
篇首语: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北宋贤相文彦博简介 文彦博是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北宋贤相文彦博简介 文彦博是怎么死的?
人物档案
姓名:文彦博
别名:宽夫、伊叟
谥号:忠烈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北宋
出生地:汾州介休
出生时间:公元1006年
去世时间:公元1097年
父亲:文洎
祖父:文锐
曾祖父:文崇远
职业:政治家、书法家
封爵:潞国公
追赠:太师
宗教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历仕四朝,出将入相
代表作品:《大飨明堂纪要》
文彦博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一生出将为相达五十年之久,是促成“嘉佑盛世”的中坚力量之一,对于北宋的历史具有极大的影响。
北宋景德三年,文彦博出生在一个官宦士族家庭,祖先是春秋时期齐国陈公子完,祖辈上差不多都是封爵拜侯之人,世代受到封荫。曾祖父文崇远为燕国公,祖父文锐为周国公,父文洎为魏国公。到了文彦博这一代,也是出将为相,封潞国公。
文彦博自幼聪颖,勤奋好学,长大之后,凭本事以进士之身进入朝廷,为翼城县知州,后通判绛州,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
宋仁宗一朝,西夏军队时常侵扰北方边境,宋朝的一些将士却时常不战而逃。文彦博于是上书仁宗,言明这个时候是太平年间还好,一旦遇到烽火燃起之时,国家危矣。
宋仁宗对文彦博的进言深以为然,于是裁汰戎兵,整治军队,严明军纪。此事过后,文彦博深受宋仁宗的重用。等到后来西夏军队攻打河东之时,文彦博据城顽抗,最终西夏军队无功而返,守住了城池。此事过后,文彦博迁天章阁待制、都转运使,连进龙图阁、枢密直学士、知秦州,改益州。后来又迁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贝州王则反叛的时候,朝廷以明镐为主将,率兵前往镇压。明镐却辜负朝廷的信任,久攻不下。就这样僵持着的时候,文彦博自己请命,请求率兵出征。宋仁宗同意了文彦博的请命,于是他率兵出发。每过几天,叛军就被文彦博大败,王则也被押解进京。事后因功,文彦博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后来因为唐介一事,文彦博被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许州,改忠武军节度使、知永兴军。至和二年,复以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
宋仁宗一朝,文彦博多有建言,对于宋朝的稳定发展有着很大的益处。后来宋神宗上位之后,文彦博作为老臣,同样受到重用和尊敬。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宋神宗一朝实行熙宁变法,文彦博与司马光等人一样,反对变法。所以相比于王安石等人,文彦博在宋神宗一朝的名声要小些。
等到宋哲宗亲政之时,重新启用新党人士,文彦博等一干老臣也算是走到了尽头。绍圣四年,章惇秉政,文彦博因为曾经反对王安石变法,所以被贬为太子太保。也是在这一年,文彦博去世,享年九十二岁。
相关参考
文彦博,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文彦博出生在宋真宗景德三年,去世于宋哲宗绍圣四年,一共活了九十二岁,绝对算的上是高寿。 文家原本姓敬,不过后来为避圣上名讳,于是
历史人物 文彦博简介 文彦博怎么死的 文彦博的故事 文彦博树洞取球
本名:文彦博 别称:文潞公、文忠烈 字号:字宽夫号伊叟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宋人 出生时间:1006年10月23日 去世时间:1097年6月16日 主要作品:《文潞公集》 主
北宋有一高官,名叫文彦博,史书记载「”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文彦博的祖先本来是姓敬,因为避讳皇帝的名号,所以改为文彦博。文彦博的特点就是为官时间特别长,他
四朝将相文彦博文彦博是汾州介休人,字宽夫。天圣年间举进士,知翼城县,累迁殿中侍御史。宋夏战争爆发后,上疏极论将权不专、军法不严之弊。以直史馆为河东转运副使,秉承父志,继续修复麟州饷道,储备大量粮食,并
文彦博是宋朝时期的文学家。他从小就注意观察,善于动脑筋。 有一次,文彦博和小伙伴们玩球。正玩得带劲的时候,一个小朋友使劲一脚,只见球儿骨碌碌地滚进了树边的一个洞穴里。 小伙伴们你挖我掏,却怎么也够
我国古代文献有“七十曰老”的说法,宋代官员致仕(即退休)即以70岁为限,比起如今的60岁,年限可谓很宽松。但70岁退休并非绝对。北宋时期,一些“邦国重臣”或受到皇帝恩宠的官员虽到了70岁,却仍然可以“
文彦博很久很久以前,一群小儿正在击球戏耍,你踢一脚,我踢一脚,玩得开心极了。忽然球掉进了树洞里,树洞太深了,孩子们的小手怎么也够不着底。正焦急间,只见一个男孩提了桶水来倒入洞中,大家一齐帮忙,树洞灌满
...起如今的60岁,年限可谓很宽松。但70岁退休并非绝对。北宋时期,一些“邦国重臣”或受到皇帝恩宠的官员虽到了70岁,却仍然可以“安位若素”。原来,宋代致仕制度还规定:官员退休时,须先向朝廷递呈申请,获准后方可解...
北宋在庆历新政失败之后政局进入相对平稳的一个阶段,小人党们大获全胜,西北又和西夏达成和议,天下暂时太平,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开始享受难得的太平生活。>谁知安定祥和的日子不到两年,公元1047年十一月,
我国古代文献有“七十曰老”的说法,宋代官员致仕(即退休)即以70岁为限,比起如今的60岁,年限可谓很宽松。但70岁退休并非绝对。北宋时期,一些“邦国重臣”或受到皇帝恩宠的官员虽到了70岁,却仍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