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海上丝绸之路
Posted 贸易
篇首语: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南宋的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南宋的海上丝绸之路
众所周知,我们所熟知的丝绸之路分为海陆两线。宋代之前,陆上丝绸之路由于中原王朝对于西域的强力控制而相对畅通。进入宋代之后,由于西北地区逐渐脱离中原地区管辖,陆上丝绸之路逐渐断绝,以东南沿海地区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逐渐兴盛起来。南宋王朝由于偏居一隅,因而对于海上丝绸之路所带来的收益有着强烈的需求,同时也对海上贸易进行积极经营。 海上强宋 据《岭外代答》、《诸蕃志》等书记载,南宋商人前往从事贸易的国家在20余个,远达波斯湾沿岸,同南宋有直接或间接通商关系的国家总计50多个。当时进行对外贸易的船舶多是从广州、泉州出发,在季风的推动下先期前往马六甲海峡所在的苏门答腊岛,随后在信风带的推动下前往印度与波斯湾与当时的阿拉伯诸国进行贸易。当时的广州和泉州都是当时世界上有名的大商港,明州港(宁波)的规模略逊于广州和泉州,却是面对高丽、日本的重要海上商港。 《诸蕃志》记载,当时印度洋沿岸与南海的16个国家都输入宋朝的瓷器,宋朝活字印刷的大量书籍也大量销往海外。来自高丽、日本、南海与阿拉伯各国的药材、香料、象牙、珠宝沙金、木材、人参、药材也大量进入中国。不过,宋朝的进口物品仍以供达官显贵享用的奢侈品为主。 政府的重视 南宋沿袭北宋时的制度,在主要外贸港口设置市舶司,管理外贸,征收税费,并管理侨居中国的外国商人。在广、泉、明三大港口的基础上,南宋政府分别设置了广南东路、福建路和两浙路市舶司。 由于海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南宋的市舶收入迅速增长。公元12世纪中叶,市舶收入就已经达到200万贯,这一数字已经超越北宋时期峰值的两倍有余,当时仅广州一地的市舶收入就达110万贯。在海上贸易规模持续增大的背景下,南宋对进口货物的抽解比例(关税税率)往往低于北宋。北宋时一般货物抽解1/10或2/10,南宋初年曾规定抽解4/10,但不久又恢复为2/10,而在实际执行中却往往只抽解1/15,甚至1/25。这一变化说明南宋政府对于海上贸易的管理在实践中日益趋向于宽松。 南宋政府在对海外贸易的管理体制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而日趋完备,其税收比例也在具体实践中趋向于宽松,十分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相关参考
我们都知道,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与西方国家所有往来通道的一个总称,但事实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它包括了陆上的交通以及海陆上的交通。而从东到西的这一个海上交通要道则被称之是海上丝绸之路。那么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洛阳、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
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是2005年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允中。本书是一部以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研究论文集介绍了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国外研究现状。与世界历史上其他航海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在秦汉时期便已存在,已知有关中外海路交流的最早史载来自《汉书·地理志》,当时中国就与南海诸国接触,在唐朝中期
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有两条:一是以长安(西汉)为起点,连通西域,以及中亚与西亚诸国的陆上丝绸之路。二就是所谓的更广泛的「”海上丝绸之路”。第一条陆上丝绸之路不必多说,大家都懂,但第二条海上丝绸之路,却是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
印度尼西亚东北的马鲁古群岛,是一个以盛产胡椒、丁香、豆蔻等香料闻名的群岛,人们把它称做香料群岛。 香料对于欧洲人来说,是十分珍贵的。因为每当严冬到来以前,由于缺乏饲料,欧洲人只好把大批不作传种用的牲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一)古代丝绸之路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他在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