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坚决反对迁都长安,为此他提出一个策略,50年后拯救了中国

Posted 张之洞

篇首语:一盏一直亮着的灯,你不会去注意,但是如果它一亮一灭,你就会注意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张之洞坚决反对迁都长安,为此他提出一个策略,50年后拯救了中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之洞坚决反对迁都长安,为此他提出一个策略,50年后拯救了中国

从元朝开始,中国历代政权多建都于北京。在冷兵器时代,北京有群山和大海作为屏障,可谓是固若金汤。同时,北京还迫近北方前线,有京杭大运河与江南地区相连。若想控制全国,北京自然是建立首都的不二之选。 但是1840年以后,北京的地位开始变得非常尴尬。由于西方殖民者多从海上而来,而中国海军又形同虚设,敌人在攻占天津后,能够轻易威胁京师的安全。1860年,英法联军从海上攻占天津,并在随后攻陷了北京,给北京带来了惨重破坏。因此,英国人戈登曾告诫李鸿章,在中国富强之前,断不可与欧洲列强开战,若要开战,则必不能建都北京。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日军从朝鲜攻入中国,几乎席卷了整个辽东。此后,日军又横渡海峡,在荣成湾登陆,配合日本海军将北洋水师团团围住,最终导致中国海军全军覆没。 由于海军覆灭,日本陆军距北京只有一个山海关的阻隔,所以清廷被迫求和,签订了极度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签订后,当时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群情激奋,他们在康有为的率领下向皇帝上书,要求迁都西安,废约与日本继续作战。康有为认为,西安是汉唐的首都,本来就具有作为首都的潜质。而且西安深处内地,拥有山河之险,敌人很难威胁到首都。 一时间,迁都之议在中国甚嚣尘上,武昌、成都、重庆等地,都成了作为首都的候选。 对于这些迁都的议论,两江总督张之洞对此不以为然,他盛言:「 ”京师关系重大,决不可轻动”。张之洞认为,清朝以辽沈为基业建国,若首都偏西,相距太远,就很难控制东南和东北。而且北京是天下根本,人心所系,怎么能轻易迁移? 张之洞还说,很多人都将陕西和山西作为迁都的地点,但是从经济来说,陕西和山西过于贫困,容不下万乘之尊与六师之盛。若一一缔造经营,也不是现有国力能办到的。而且从国际形势的角度来看,当时的国际冲突重在交涉,军事强弱全在海防。如果距离沿海太远,南北洋都鞭长莫及,海军建设必然会废弛,中国海口门户必然洞开。 既然不能迁都,那么如何避免北京被敌人从海上攻占呢?张之洞提出一个精妙的建议:「 ”与其迁都,不如认认真真地建设一个陪都。”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实际都建设过陪都,但是这些陪都均行动虚设。一旦京城被攻占,全国局势就会随之崩溃。就如清军入主北京,建都于陪都南京的南明政权并没有发挥稳定人心的效果,反而让明朝残部四分五裂。 所以,张之洞认为,必须认认真真地建设陪都。若外敌入侵,皇帝可以立即巡幸关中,即使北京被攻占也无损大局。相反,没有「 ”勤王”任务的滨海和边关诸将可以放手与敌人交战。 事实上,张之洞的「 ”陪都论”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首都决不能离海太远。但从国防的角度看,首都距海太近又容易被攻陷。所以,张之洞认为,不如弱化首都的国防作用,利用中国广大的面积,与敌人进行持久作战。 在清朝,这一构想并没有得到实施。然而在50年后,这一构想却拯救了中国。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就积极准备在西南内地建立陪都,并为此进行战略大转移。南京、武汉相继失陷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与强敌进行持久作战,即使首都丢失,也没有损害抗战大局。最终也让中国走向了胜利。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合作,投稿等事宜请私信联系 对此文涉及话题感兴趣的,请关注公众号(你我在关注)ID:niwozaiguanzhu 微博号:你我在关注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张之洞为什么反对杀袁世凯

  张之洞是晚清汉族重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三人并称“中兴四大名臣”。而袁世凯此人,想来大家也并不陌生。袁世凯是后起之秀,曾在李鸿章的淮军下任职,李鸿章去世之后,袁世凯继承了李鸿章的衣钵,成为北

张之洞领导了洋务运动,张之洞评价如何

张之洞洋务运动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推动了整个民族工业发展,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早期洋务运动和改革的一个总体方针。毛泽东对张之洞评价颇高,认为重工业发展不能忘了张之洞,足以看出张之

历史人物 张之洞简介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张之洞生平

  (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巖,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张之洞简介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张之洞生平

张之洞简介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张之洞生平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

张之洞为人处世的三不争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

赵匡胤曾拟迁都洛阳长安 遭群臣反对埋下隐患

北宋疆域图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开封。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赵匡胤曾拟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但遭到群臣及晋王赵光义极力反对,迁都计划搁浅。自古统治

张之洞刁难孙中山是怎么回事?张之洞是个怎样的人?

  那时,孙中山刚刚从国外学习归来,乍眼一看,不就是一个学生气十足的青年而已嘛。孙中山早就听说过张之洞的大名,他想自己一定要去认识这位人物,便信心满满的跑去张之洞的府上拜会了。谁知道,最后他竟然被张之

张之洞主张废除科举,被骂脑子有病

话说张之洞探花出身,风光一世,不过他也有潦倒之时。《南亭笔记》中说,庚子年义和团事变后,朝廷命张之洞入京,传将调任两江总督。启程前,张之洞密电姐夫、当时的军机大臣鹿传霖,向他探听是否真有此事。鹿传霖复

历史人物 张之洞刁难孙中山是怎么回事

  那时,孙中山刚刚从国外学习归来,乍眼一看,不就是一个学生气十足的青年而已嘛。孙中山早就听说过张之洞的大名,他想自己一定要去认识这位人物,便信心满满的跑去张之洞的府上拜会了。谁知道,最后他竟然被张之

慈禧太后托孤的唯一汉大臣竟是张之洞

张之洞大有作为的时期是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的前10年。这个30年,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是中华民族必须作出新的选择的30年。张之洞恰逢在这个30年中任两广总督和湖广总督,这使他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