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张之洞刁难孙中山是怎么回事
Posted 历史人物
篇首语:凡我们所为之事,从未被人理解;一直是这样:要么被赞美,要么被指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张之洞刁难孙中山是怎么回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张之洞刁难孙中山是怎么回事
那时,孙中山刚刚从国外学习归来,乍眼一看,不就是一个学生气十足的青年而已嘛。孙中山早就听说过张之洞的大名,他想自己一定要去认识这位人物,便信心满满的跑去张之洞的府上拜会了。谁知道,最后他竟然被张之洞的大门拒之门外了!
张之洞的脾气还是挺好的呀,为什么不肯见这个男学生呢?原来啊,是孙中山呈上去的一张名帖惹怒了张之洞。孙中山在拜会名帖上写了九个字“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见了这几个字,暴跳如雷,大喝道:“一个平民小儿,也敢和我这等封疆大吏称兄道弟,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我让你吃闭门羹吃个够!”
张之洞想了想,气不过的他命人把孙中山的拜帖还给孙中山,还在孙中山拜帖的后面写了一个上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竟敢称兄弟!(你好大的口气啊!后生!)
门房把拜帖还给孙中山,说:“我家大人不愿意见你,你走吧!”
孙中山愣在门边,怎么也不愿意相信,他拿着拜帖,左看右看,没什么不对呀,这时,他看见了张之洞写给他的那句上联,心里一下就懂了,嘀咕道,张大人竟如此瞧不起我?他也不客气,向门房讨来笔墨,当即就在张之洞府门前对了一个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大人可不要小瞧了我!)
写完后,孙中山又请求门房把帖子送到张大人手里,门房见他对了自家大人的对联,也就答应了孙中山,又把那帖子拿给自家大人看,谁知道这一次自家大人看了以后竟然没有生气,反而还大笑起来,让他快快把门外那后生请进来。
张之洞的确是被孙中山的文采和自信给折服的,他预料此子将来定是不俗,不愿错过,和孙中山见面以后,对孙中山满意极了。
实际上,张之洞这个人是很大度的,他也允许手底下的人有自己的想法。就拿辜鸿铭这个人来说吧,此人在慈禧太后60岁大寿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写了这种诗,还有得活?张之洞爱才,他凭一己之力把这件事压了下来,所以最后这个人没有死。
还有一件事,张之洞不是长得矮么,有人就利用这个大作文章,画了张之洞和他那两个矮子助手,还专门取名《三个矮子》来嘲笑张之洞。张之洞完全可以以官压人,把这人杀掉,但是他没有,反而斥巨资把这幅画买回家了,还连连称赞,画得不错。
可见,张之洞最后能欣赏孙中山也不是偶然的,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大度的人,哪里会这么小气呢?不过是一时之间气不过,觉得后生没有礼貌罢了。
除了能容人,张之洞还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出勤率最高的官员,他就是个工作狂,有时候工作起来,24小时不间歇的工作他也不会倒下,他的秘书们都是轮班倒来陪他工作的。
相关参考
张之洞,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最高官拜太子太傅,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健将之一,发展军工重工业,兴办新式教育,是晚清史上的治国能臣。最大快心人心的事是张之洞快刀处斩“假光绪”事件,此事件在
原标题:为何每到年关时张之洞便命人拿物去当铺典质?为何每到年关时张之洞便命人拿物去当铺典质?晚清重臣张之洞,位高权重,才华横溢,却又性情乖僻,其言行,多与常人迥异。张之洞待人接物傲慢异常,喜设局刁难人
读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人们往往会产生疑问: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同盟会,把武装起义的重点放在华南沿海地区,为什么辛亥革命却首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是起义策划重点的武汉爆发?为什么武昌起义在没有
读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人们往往会产生疑问: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同盟会,把武装起义的重点放在华南沿海地区,为什么辛亥革命却首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是起义策划重点的武汉爆发?为什么武昌起义在没有
...机又是怎么回事?而伊犁危机又和当时无人知晓的小官吏张之洞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历史上出现了好几位伊犁事件的功臣,其中最重要的一位莫过于张之洞,而张之洞本人也是因为这场危机而被人们熟知,继而大放异彩。在...
晚清年间,俄国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1871年占领了新疆,然后又让伊犁陷入了危机,中国与之多方面交涉之后,新疆归还了,那么伊犁呢?伊犁危机又是怎么回事?而伊犁危机又和当时无人知晓的小官吏张之洞之间有什么
张之洞是何许人也?张之洞是清末重要的政治家,清流派中坚,洋务运动后殿,也是晚清推行新政的重要角色。本文为大家揭秘张之洞简介以及张之洞轶事。张之洞简介,图为张之洞生活照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
张之洞洋务运动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推动了整个民族工业发展,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早期洋务运动和改革的一个总体方针。毛泽东对张之洞评价颇高,认为重工业发展不能忘了张之洞,足以看出张之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同时也是洋务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大力发展军工重工业,创中国首个系统完备军工厂,在晚清末年的政治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政治上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张之洞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