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每到年关时张之洞便命人拿物去当铺典质

Posted 当铺

篇首语: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学习来修剪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何每到年关时张之洞便命人拿物去当铺典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何每到年关时张之洞便命人拿物去当铺典质

原标题:为何每到年关时张之洞便命人拿物去当铺典质?

为何每到年关时张之洞便命人拿物去当铺典质?

晚清重臣张之洞,位高权重,才华横溢,却又性情乖僻,其言行,多与常人迥异。

张之洞待人接物傲慢异常,喜设局刁难人。尤其是对那些初出茅庐的后生晚辈,初见面时,常以长者自居,设局刁难之事,屡见不鲜。

清末,梁启超先生到武昌讲学时,曾造访张之洞。一见对方乳腥未干,张之洞的傲慢劲儿又按捺不住了。他缓缓道:“听说先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老夫倒想见识见识。我这里有个上联,想请你对个下联。”上联为: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从联面上看,这里的“四水”,是指中国四条大江大河,代表着中国的主要河流。而联中的“江”字,按惯例专指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故有“四水江第一”。“四时”则指“四季”,夏在四季中排序第二,所以说“四时夏第二”。同时,这二者又构成“江夏”二字。因而其联意是:你这小子来江夏见我,咱们两人在当今中国,究竟“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潜台词自然是“老子第一”。

这是件很让对方为难之事。岂料,梁启超何许人也,转个背即念念有词地对出一下联: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这里的“三教”即儒、道、佛,“三才”指天、地、人,“儒人”则指读书人。意思是说:我这个读书人知道尊敬前辈,是故“何敢在前?”;但以学识来看,可能还略高于你,所以只有当仁不让地“何敢在后?”

梁启超巧妙地避开锋芒,不卑不亢,不失分寸,对得既工仗又得体。一向傲慢的张之洞,碰了一个软钉子,便连声叫绝,执礼甚恭。

孙中山刚从国外回来时也曾去拜见张之洞。孙中山当时递呈了一张“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的名帖。张之洞见后颇为不悦,心里嘀咕:“一个平民布衣,竟敢与我这封疆大吏称兄道弟,简直不知天高地厚。”于是,便在那帖子背面写了这样一个上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竟敢称兄弟!然后,叫门房把名帖还给孙中山。

孙中山一看便知,张之洞瞧不起自己,故而一笑,要来笔墨,对上一个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这一反击,可谓针尖对麦芒,更直截了当。张之洞看后,暗自一惊,心想此人不仅行文不俗,而且流露出一股少有的豪迈之气,日后定当有大作为,便马上礼请入衙。

无论是梁启超,还是孙中山,都是人中之龙凤。或许也只有他们才能让孤傲的张之洞有所折服。

张之洞秉性怪异,士踵门求见者,或七八往不一延接;或引至花厅,历数时不出;或出见,略询数语,即欠伸,呼茶欲退。幕僚侍立白事,小有失误,诃责之声达于户外。故君子亦望风远避,平时所识拔者,只一二浮华浅露之士而已。

张之洞饮食起居也与常人迥异。他每天下午二时开始入睡,至晚十时乃起床问政理事。幕府中人及僚属,有事请谒皆在深夜,甚至候至天明始获传见。

总文案李文石,每日入署办公,皆在晚上十点以后。与张之洞商洽公务,往往谈至翌晨出署。藩臬两司于上午谒见,常值其神疲体倦之时,在门厅坐候,不即延入,动辄数小时之久。

道府以下属官,有待至数日不获一见者。有时会客谈话未毕,张之洞忽然闭目假寐,甚至鼾声大作,将客人搁置一旁不理。客人不便惊动,只得知趣自行退出。

为此,大理寺卿徐致祥还参劾他辜恩负职,奏疏中说:“兴居不节,号令无时。”清廷便谕令李瀚章查明具奏。

李瀚章因张之洞督粤时理财有方,自己继任后,应用裕如,心存感激,遂拟一措辞极妙之奏复:“誉之者则曰夙夜在公,勤劳罔懈。毁之者则曰兴居不节,号令无时。既未误事,此等小节无足深论。” 如此这般,轻描淡写地将此事敷衍过去。

张之洞酷嗜古玩。早年曾与潘祖荫等人,在北京以流连诗酒、赏玩古董字画出名。出任封疆大吏后,爱好古玩的雅兴不减,且自命精于古物之鉴别。

清朝末年,古玩行情看好,利润巨大。故仿古赝品也应运而生,而且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有一年,张之洞在京城以高价购得一古鼎,此鼎乍一看斑烂璀璨,可谓价值连城,张极为自鸣得意。回鄂时便大张筵席,遍请僚属共同欣赏。席间便置古鼎于案,插梅花一枝于鼎中,注水少许以润花。不料酒过三巡,鼎下竟有水徐徐流出,满堂惊愕,大扫雅兴。后经仔细检视,方知此鼎并非古铜所铸,实乃纸板仿制之赝品。张之洞方知为古董商所蒙骗。此事一时在朝野上下传为笑柄。

张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因身材甚矮,曾有人作画讥之。武昌横街头,到处都是书画、古玩等店铺。光绪末年某日,某裱画店板壁上裱有用水彩画的“三奇闻”画幅,画的是三个矮子的写生:分别是张之洞、瞿廷韶与巡警道冯绍祝。张之洞贵为总督,身材矮而瘦,瞿亦以瘦小称,冯系粤人,绰号“冯矮子”。画像突出一个“矮”字,招来许多人驻足观看,一时轰动省城。张之洞知道这是店家利用名人做广告拉生意,也不介怀,嘱咐僚属将画买下,放在自己寝室时而自赏。

张之洞心性高傲,讲究排场,经常请客宴会,诗酒流连;爱好古董字画碑帖;喜欢送礼赏赐,所费不赀。因而一年到头结算下来,往往入不敷出,陷于窘境。到年关时手头拮据,便常命人拿物去当铺典质。

清末年间,武昌“维新”等大当铺有一行情:凡是总督衙门拿皮箱来当,每口箱子当200两银子,并不开箱看内里是什么东西,只照箱数付给银两。开春后,银根松动,督署再用银两赎回箱子。当铺则赚一笔可观的利息。总督典质,这在清末官场也是奇闻一桩。

张之洞最嗜食鲜果及糕点蜜饯等物,其办公桌旁常设有小几,放置各种鲜果及糕饵十余盘,以备随时取食。每日正餐亦必设水果数盘及中外佳酿若干种,先以果类佐酒,饮毕进餐。他喜欢蹲在椅子上据案而食,不爱垂足而坐。

张之洞还喜爱养猫。卧室中常养猫数十只,每顿都亲自喂食。猫有时拉屎遗于书上,便自取手帕拭净,不以为秽。而且还向左右侍者说:“猫本无知,不可责怪,若人如此,则不可恕。”由此可见他对猫的偏爱与宽容。

张之洞督鄂期间曾写过一首七绝,其诗有曰:“南人不相宋家传,自诩津桥警杜鹃。辛苦李虞文陆辈,追随寒日到虞渊。”诗中叙述的是南宋君王常不用南方之人为相,但该朝几个著名大忠臣如李纲、虞允文、文天祥、陆秀夫却都是南方人的史实。

张之洞以宋代南北用人之别,比喻今清廷满汉畛域之分,表达自己不为朝廷重用的怨忿之情。因为他自以为个人政绩实在昭著,无人可出其右。

(本篇完)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揭秘名臣张之洞为何纳妾不娶妻 难道说他克妻吗

今天全榜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张之洞纳妾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张之洞是清朝晚期一位杰出的大臣,他和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被后人称之为晚清四大名臣。事实上清朝重臣张之洞先后有三位妻子,但是

张之洞为何叫慈禧老寡妇

读史的乐趣,莫过于:当眼睛掠过史料时,脑海中自动跳出当时的景象。近日,祥哥在读徐梵澄的《蓬屋说诗》时,就看到这样一则记载,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又惊诧万分!原文是这样的:“有云:‘臣罪侍东南,不敢奉诏。’

张之洞为何不许“房”与“事”两字连用

“房事”一词,一般是指男女间性爱之事。但近年,此词常常见诸报刊文章,在特定的事情中,被拿来指房屋方面的事了!本来,字词本身没有变,而其表意有变,这也是正常的事。现实生活中例子也很多,不值得大惊小怪。不

张之洞与翁同为什么会交恶

张之洞与翁同酥不少史书上都提到张之洞、翁同交恶,原因为何呢?起因是回扣。原来张之洞在外省办事,用款较多,翁同在户部用事,对此素有烦言。当时户部有一条陋规:各省向户部报销款,户部要扣留4%,作为户部大小

清朝 清代的典当

清代的典当典当,是一种以物品作抵押的高利贷形式。最早的典当业主要在城市,后来才渗入到农村。乾隆九年(1744年)鄂尔泰奏称:“就城内外官民大小当铺共六七百座。”康熙年间,江西的当铺,布满城乡,民间典质

民国历史 揭秘戊戌变法仍有巨大谜团:张之洞与康有为何决裂

戊戌变法仍有巨大谜团读+:对戊戌变法的研究很多,你此前也写过这方面著作,为什么再次聚焦戊戌变法?茅海建:对于戊戌变法,我们也许该追问的是,我们已知的史实有多少是靠得住的,双方当事人对于“改革”的态度有

张之洞领导了洋务运动,张之洞评价如何

张之洞洋务运动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推动了整个民族工业发展,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早期洋务运动和改革的一个总体方针。毛泽东对张之洞评价颇高,认为重工业发展不能忘了张之洞,足以看出张之

张之洞是何许人也

张之洞是何许人也?张之洞是清末重要的政治家,清流派中坚,洋务运动后殿,也是晚清推行新政的重要角色。本文为大家揭秘张之洞简介以及张之洞轶事。张之洞简介,图为张之洞生活照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

晚清大臣张之洞简介,张之洞有多少个儿子

张之洞简介张之洞是晚晴时期的人物,一生政绩颇丰,兴办新式教育,发展军工及重工业,为整个中国文化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不仅如此,现在武大,华农等多所高校都是张之洞创办的学校的前身。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张

张之洞的个人贡献 张之洞临死遗言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同时也是洋务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大力发展军工重工业,创中国首个系统完备军工厂,在晚清末年的政治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政治上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