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帅张之洞从如何从翰林文臣蜕变成封疆重臣

Posted 张之洞 翰林

篇首语: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要做哪些事来改善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香帅张之洞从如何从翰林文臣蜕变成封疆重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香帅张之洞从如何从翰林文臣蜕变成封疆重臣

2、历史人物 张香帅张之洞生平简介与历史典故及评价

香帅张之洞从如何从翰林文臣蜕变成封疆重臣

晚清年间,俄国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1871年占领了新疆,然后又让伊犁陷入了危机,中国与之多方面交涉之后,新疆归还了,那么伊犁呢?伊犁危机又是怎么回事?而伊犁危机又和当时无人知晓的小官吏张之洞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历史上出现了好几位伊犁事件的功臣,其中最重要的一位莫过于张之洞,而张之洞本人也是因为这场危机而被人们熟知,继而大放异彩。在伊犁事件之前,张之洞不过是没人知道的小官,而张之洞素来就胸怀大志,满腹经纶,当伊犁危机爆发后更是激起他爱国的情怀,他便用手中的笔杆上书启奏。

然而史学家们对于伊犁危机中的张之洞并没有多方浓墨重彩加以渲染,也许是因为他其他方面的功勋大于这个吧,不过我们却不可否认张之洞在伊犁危机中的作用。

从一届小官,到后来众人皆知的高度,是与他手中的那只笔杆有着莫大的关系的。伊犁危机爆发后,他犀利的指出了一旦妥协俄国的后果以及所会发生的危机,尤其是当时俄国的一再施压,以及各国的逼近,张之洞依然选择在桌前伏案疾书,在那之前,假使一次没有得到重用,他还是会反思后再次觐见。有人对此不满,说他是文人之言,只会纸上谈兵,根本没有实际的作用。面对他们的恶言相向,为了解除危机他没有任何话语,也没有为自己做其他方面的辩解,而是用笔证明了自己。

伊犁危机中的张之洞用自己手中最普通不过的笔改变了战争,也为他以后的仕途带去了不小的作用。

张之洞幕僚

赵凤昌曾是张之洞的首席幕僚,赵凤昌于1856年出生,常州武进人,于1938年去世,享年82岁。赵凤昌是清朝末年一位活跃的政治分子,是立宪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其早年时期,因担任张之洞幕僚而声名远播,后在辛亥革命时期,在《苏报》等案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赵凤昌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曾与政商教育等各界的高层人员接触,合辑《赵凤昌札记》,而这本作品成为了后人研究民国史的重要资料。

赵凤昌任幕僚期间,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戏语:湖广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昌。这虽然是一句戏语,但是足以看出赵凤昌对张之洞的重要性,对湖北新政的重要性。但是毕竟政坛黑暗,政敌多次攻讦,张之洞无奈最终只能罢黜赵凤昌,自此以后赵凤昌也就脱离了官府,退出了政坛。退出后的赵凤昌带着张氏的关系虽是布衣但是却一直活跃在沪上,其所居住的地方成为了一个关键的地方,不仅收集情报及内外信息,更是一个中转站,派往海外留学者的办事处。赵凤昌本人则凭借其能力建立了广泛的中外人脉,其影响也越来越壮大,最后其在戊戌变法,东南互保等案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除了赵凤昌,清末怪杰章鸿铭也是张之洞的幕僚之一。吴殿英也是张之洞的教育幕僚,张之洞最终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与其身边的能人将士是分不开的,张之洞识人知人用人,最终才能成就一方霸业。

张之洞怎么死的

张之洞是病死的,病逝于1909年,享年72岁。张之洞是晚清名臣,特别注重教育和治安,张之洞创办了首个幼儿园,还创办了其他的一些教育机构,不仅如此,还修建了铁路,钢铁厂,棉纺厂,煤矿等多个工业机构。张之洞对于中国的工业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

到了清朝后期,资产阶级的革命势力越来越强大,1905年,五大臣考察各国宪政,一年后就宣布预备立宪。张之洞是极力反对,因为清廷希望通过管制改革来加强自己的皇权统治,从而削弱敌方势力。1908年,末代皇帝溥仪继位,醇亲王被封为摄政王,此后满族的权贵开始集权,纷纷排斥汉官,其中袁世凯就是被排挤的一大目标,甚至于密谋谋杀袁世凯,但是被张之洞所反对。

1909年,清廷以袁世凯生病为由让其回到河南养病,同年6月,张之洞生病。在死前,摄政王等人均来看望张之洞,张之洞在死前仍然放不下天下,心系百姓,多次叮嘱摄政王等人。当听到一句”不怕,有兵在”后彻底失望,此后再也没有提有关国计民生的话题及计谋,就这样,张之洞去世了,享年72岁。

“国运尽矣”张之洞再也无能为力,这是他死前的最后一个想法,虽然病重,但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整个国家的命运让其太过于失望了,他感叹国要亡,运已尽了,与其说是病死还不如说其是抑郁而死。

张之洞评价

张之洞被称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是现今师范学堂的鼻祖,还成功创办了中国首个幼儿园,不仅如此还推行发展了中国重工业,是重工业的奠基人。张之洞不仅在教育和重工业方面大有作为,其个人也是相当的才华横溢。张之洞自幼聪慧,13岁就考中了秀才入选了乡试,3年后参加乡试中解元,26岁参加会试中探花,从此开启了仕途之路。张之洞任山西巡抚,后人总督,晚年被封为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死于1909年,享年72岁。

张之洞一生共做了4件大事:一办新式教育,二操办实业,三训练新军,四抵外辱。这四件事让中国有了巨大的腾飞与转变。

张之洞是一个有着一颗忠贞爱国心的人,这从其做的很多事情可以看出。中法战争前期,张之洞任两广总督,这段期间,筹饷备械,运筹帷幄击败侵略者;甲午战争时期,大力主张抗日,维护国家自立自强。

张之洞有着超强的洞察力与很强的前瞻性,他虽然接受的是封建教育思想,但是他的思想与意识与因循守旧的满清官员是大不一样的,他觉得国家要发展就需要发展教育事业,重工业也是国家富强的一大策略,所以他开张洋务运动,建铁路,造钢铁厂,办学堂,办幼儿园等,这都是国家发展之必然,显然张之洞在往正确的道路上行走。

张之洞的教育理念及重工业发展,推动了整个中国的发展,生产力有了大发展,人才得到了很大的培养,从而促进了中国的大力前进与发展。

历史人物 张香帅张之洞生平简介与历史典故及评价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公元1837年—公元1909年),世人呼之为“张香帅”。 他是晚清时期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直隶南皮人士。 历史成就贡献>改革教育>甲午战争后,张之洞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近代教育思想,并认识到建立新学制的重要性。担任湖广总督之后,张之洞在湖北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国民教育。这些新式教育活动使其教育强国的构想在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修筑铁路>督办铁路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十分重视兴建铁路,他认为:“铁路为自强第一要端,铁路不成,他端更无论矣。 ”“西洋富强,尤根于此。 ”他所建议并监修的芦汉铁路,自光绪二十四年兴建,到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完成,命名为京汉铁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6月,张之洞又奉旨督办粤汉铁路。粤汉铁路的筑路权早在1898年就被美国所控制。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美国合兴公司同清廷签订《粤汉铁路借款草合同》,控制了粤汉铁路的筑路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订立续约,规定借款为4000万美元,由合兴公司在5年内筑成,不得转让他国。但3年过去,到光绪二十九年铁路尚未动工。光绪三十年,合兴公司又将股票的三分之二卖给比利时的万国东方公司。湖南、湖北、广东三省人民获悉这个消息,非常愤怒,要求废除原订合同,收回路权自办。>此时,张之洞奉旨督办粤汉铁路,经过与美国公司一年多的交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7月,他以675万两的高价赎回路权。随后,张之洞以高股筹集不易为由,于宣统元年(1909年)4月与德、英、法三国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借款550万英镑筹建粤汉铁路。这激起更大规模的反抗浪潮。>在督鄂17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学习法律>张之洞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法律,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他与刘坤一合上《采用西法十一条折》的具体措施。但是学习和采用西法要有前提,即“中学为体”,中法的根本原则不能动;“西学为用”,西法的基本原则不能学。>早在清末修律正式开始之前,张之洞就主张“择西学之可以补我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他认为这样做是“有其益而无其害”。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他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了三道《江楚会奏变法折》,提出了“恤刑狱”、“结民心”、改良法制的建议,并同袁世凯一起保举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张之洞在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所奏的《整顿中法十二条折》中关于刑法改革的九条意见中,便参考了西法,提出了“重众证”、“改罚锾”、“教工艺”、改良监狱等具体改进方法。张之洞还十分重视西律中的“公法学”,这是在办洋务过程中与西方各国打交道时经常遇到的课题。>对此,他提出两条建议:第一,参酌中外法律,制定“通商律例”,作为处理在华外国人案件的法律根据;第二,培养熟悉中外法律的人才,以适应这种需要。后来,张之洞还主张聘请各国律师,博采各国矿务律、铁路律、商务律、刑律等,为中国编撰简明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说制定此四律是“兴利之先资”,“防害之要”。>思想主张>教育思想>张之洞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张之洞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强调以通读史经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具体的举措主要是改革传统的教育机构,以湖北的经心书院和四川尊经书院为代表。>清代的传统教育机构主要是学寓与书院,乾嘉以后,由于经费不足,教官失职,不少地方学寓逐渐停废,书院成为主要教育机构。但这些书院大多数只是考课,没有讲学色彩,与经世致用学问脱节。>为此,张之洞开始重视引导书院讲求实学,于1869年在武昌三道街文昌阁设立经心书院,拔其优秀者,读书其中,所研习的多为经解、史论、诗赋、杂著等,标榜实学,注重经世致用。>同治九年(1870年)学政任期已满,在卸任回京之际,得湖北士人好评,张之洞感慨赋诗:“人言为官乐,哪知为官苦。我年三十四,白发已可数。”同治十三年(1873年),张之洞又奉旨任四川乡试副主考宫,9月任四川学政。入川后他发现四川的科场作弊、世风日下现象严重,便采取措施,清除科场积弊,整顿士林风气。他认为“欲治川省之民,必先治川省之士”。>重视西学>在继续主张改革传统教育的同时,张之洞开始认识到“西学”的重要性,并着手试办以“西学”为主的新式学堂,书院改革以两湖书院为代表,开办的新式学堂以工艺学堂、自强学堂为代表。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之洞在都司湖经心书院旧址,创办了两湖书院。书院学生定额240人,湖南、湖北各100人,特定商籍40人,开设“经学、史学、理学、文学四门”,宗旨是培养“出为名臣,处为名儒”之才。>1896年,张改革两湖书院,仿照西洋学院,每日上堂讲课,教习按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则改为经学、史学、舆地与时务四门,同时设立院长,负责讲明经济。>张之洞也比较重视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和思想之控制。1902年,两湖书院改为两湖高等学堂,分科为八门,成为一所包括文、理、法三科的综合性高等学堂。学生则由原来的240名减至120名,初以两湖、经心、江汉三书院的优秀生升人高堂学习,入校者必先补普通学科一年,习专门学科三年,然后出西洋留学一年,共五年毕业。>两湖书院从一个传统的书院演变成一所新式学院,又随着西学课程的增多而终成一新式学堂。张之洞在1898年将两湖书院、经心书院改为学堂时虽提出“两院分习之大旨,皆以中国(学)为体,西学为用,既免迂陋无用之讥,亦杜离经叛道之弊”。但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却是“西学”课程,结果,一些学生却最终“离经叛道”,从事革命活动。 >

相关参考

调和新旧势力 张之洞从翰林清流蜕变成封疆重臣

张之洞(1873-1909)历官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1907年内召为军机大臣。“政治家”的生涯,应该是他的本分。不过,利用封疆大吏的政治资本和社会影响力,张之洞周围聚集了一批晚清乃至民国时期的重要学者。在张之洞...

调和新旧势力 张之洞从翰林清流蜕变成封疆重臣

张之洞(1873-1909)历官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1907年内召为军机大臣。“政治家”的生涯,应该是他的本分。不过,利用封疆大吏的政治资本和社会影响力,张之洞周围聚集了一批晚清乃至民国时期的重要学者。在张之洞...

实至名归的“夜猫子” 晚清重臣张之洞

...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祖籍河北沧州南皮。咸丰二年(185

实至名归的“夜猫子” 晚清重臣张之洞

...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祖籍河北沧州南皮。咸丰二年(185

泰顺3000年|被晚清名臣 ”香帅”张之洞所器重的泰顺人

刘秉彝(1843-1910),字肃伦,号蕖川,谱名崇燮,泰顺罗阳赤砂人。他官至湖北试用道台,清代时常将唐代的「”观察使”一职做为对道员的尊称,因此人们称他为刘观察;他年劭德高,为官鲠直清亮,因此人们又

谭嗣同被斩,作为封疆大吏的父亲没求情,张之洞营救,却为时已晚

他是心系社稷,满腔抱负誓要改变落后的社会现状,联合进步人士积极寻求变革。可是新生力量的曙光毕竟微弱,他们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命悬一线,作为封疆大臣的父亲竟没有出面营救。倒是父亲的上

谭嗣同的父亲是封疆大吏,在他被处死之时,为其求情的却是张之洞

在清朝末期,戊戌六君子积极主张变法图强,却因为触犯顽固派的利益而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杀害,戊戌六君子虽然都有很厉害的家世,但最终却也难逃一死。而这谭嗣同的父亲,在当时更是一位封疆大吏,是湖北的巡抚。但是在

晚清重臣张之洞轶事

张之洞长得不帅,个子很矮,初任湖广总督时,很多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地的一名画家甚至拿他开涮,画了一幅“三矮奇闻”的水彩画,画上的三个矮子分别是张之洞和他的两位同事。如此诋毁朝廷重臣,败坏总督的名声

晚清重臣张之洞为什么会举办四次葬礼

导读:不出意外的话,2008年10月4日,停放在河北南皮县烈士陵园一年多的张之洞尸骨,将被安葬到筹建中的墓地。这片墓地,本是张之洞最初安息的地方。99年前晚清重臣张之洞逝世时,绝对不会想到,其尸骨的命

曾自掏腰包买诋毁自己的画 晚清重臣张之洞

张之洞长得不帅,个子很矮,初任湖广总督时,很多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地的一名画家甚至拿他开涮,画了一幅“三矮奇闻”的水彩画,画上的三个矮子分别是张之洞和他的两位同事。如此诋毁朝廷重臣,败坏总督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