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举到高考,为什么说寒门再难出贵子

Posted 科举

篇首语: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科举到高考,为什么说寒门再难出贵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科举到高考,为什么说寒门再难出贵子

说到考试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噩梦,很多人参加工作多年都还会梦到回到考场,可见高考对我们影响之深。 考试制度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其前身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而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又产生过重大影响。 科举的诞生:对抗贵族政治的武器 日本京都学派代表人物宫崎市定的《科举》对中国科举制度有着详细的研究,他认为科举的诞生是皇帝用来对付贵族政治的武器。 魏晋南北朝期间门阀士族势力非常强大,甚至有时比皇帝权力更大,在官僚的选用上,也基本被世家大族所把持,而且很多官职甚至可以世袭。 隋唐统一以后隋文帝为了打击贵族政治,加强皇帝的权力,开创了科举制,皇帝通过科举制选拔自己的官僚队伍,进而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科举的影响:抑武崇文促和平 科举制产生的影响很多,宫崎市定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得官僚体制开始抑武崇文。 在中国历史早期,军功对于做官意义更大,尤其是秦朝的崛起过程中,汉朝很多重要职位也由是军官担任,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朝因为是少数民族,军功对于做官也非常重要。 自从使用科举制选拔官僚,文化对于做官起到了决定性意义,官僚体制开始抑武崇文,尤其是宋朝,因为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所以整个宋朝对武将特别防范,导致武将的地位特别低。 宫崎市定认为正是官僚体制的抑武崇文导致了唐朝以后,军人对政治的干预能力下降,军事政变特别少,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的长期和平。 科举制的缺点:录取少,易结党 宫崎市定认为科举制早期的缺点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录取人数较少,另一个是容易形成党争。 但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录取人数开始膨胀,后来已经供过于求。对于党争,后来科举制出现了殿试,所有进士都是皇帝取的,都是天子门生,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师生和同学形成的党争。 此外,科举失意的人很容易成为政权的反动力量,尤其是王朝末期,比如太平天国的洪秀全。 我还想补充一点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科举制对于知识分子的异化,使得他们缺乏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是人格的扭曲,比如范进、孔乙己。 科举制的优点:为何寒门难出贵子? 相比科举制的缺点,宫崎市定对科举制的优点评价更高,宫崎市定认为科举制具有开放性和公平性。 开放性是谁都可以参加科举,只要往上三代都是清白人家,士农工商每个阶层都能参加科举,才有「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说法。 但是,根据科举人员出身的统计,其实官宦家庭出身的士子数量上占绝大多数,主要是因为科举需要投入的费用非常高,朝廷只负责考试,不负责教育投入,普通家庭是承担不起的。 这里我想补充一点,这可能还与家庭教育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今天的高考,基本上大部分家庭都能承担费用,但是教育环境在贫富不同家庭中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从古到今,寒门一直都难出贵子。 公平性主要是指科举制中的种种防作弊手段极其严格,而且基本上还是官员问责制,出现问题地方官员要承担连带责任。其实本书的主体内容就是具体怎么考试,包括怎么作弊和反作弊,讲述都非常详细。 但是尽管如此,贿赂和作弊还是防不胜防。 补充:加强统治和革命政党 最后我还想补充两点: 一个是科举制在对付贵族政治中确实起到很大作用,尤其是武则天开始使用科举启用了大批寒族来对付贵族势力。 科举确实为社会流动提供了一个上升通道,科举也成为了古代集权统治加强稳定统治的工具,正如唐太宗所说「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另外一个重要影响是科举制的废除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科举制的废除,教育的普及,使得大量的知识分子失去了做官谋生的机会,加上工商业欠发达,因此他们开始转向政党,成为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领导力量。 再回到当下的高考制度,其实沿袭了科举制度很多缺点,比如应试教育导致的创新精神的缺乏。同时,也继承了一些优点,比如开放性和包容性,相对于来说,高考是一种较为公平的制度,虽然城乡之间和贫富家庭之间都面临着巨大的教育环境差距,如果采用素质教育或者美国式的申请方式,比如要求才艺、社会实践,甚至是家长素质考核,我个人认为寒门只会更难出贵子。

相关参考

历代科举考试如何防范考生夹带这种作弊行为?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科举考试本来是一项非常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形式,特别是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是改变命运的最有效途径,但随着科举考...

历代科举考试如何防范考生夹带这种作弊行为?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科举考试本来是一项非常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形式,特别是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是改变命运的最有效途径,但随着科举考...

历代科举考试如何防范考生夹带这种作弊行为?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科举考试本来是一项非常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形式,特别是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是改变命运的最有效途径,但随着科举考...

古代 ”高考”成绩公布后,考生下一步该干嘛

作为古代版的「”高考”,科举竞争比今天高考竞争更为激烈。高考更多是与本省同年考生竞争。而科举每三年一次,每次又有固定名额。越到考试的后面阶段,越要跟全国精锐交锋。当然,科举在隋唐设立时,并非占据选拔人

古代 ”高考”成绩公布后,考生下一步该干嘛

作为古代版的「”高考”,科举竞争比今天高考竞争更为激烈。高考更多是与本省同年考生竞争。而科举每三年一次,每次又有固定名额。越到考试的后面阶段,越要跟全国精锐交锋。当然,科举在隋唐设立时,并非占据选拔人

别再考了,去做官吧

公元605年隋炀帝创立进士科,也就是最早的科举考试,到1905年光绪帝废除科举,科举考试在中国存续了近1300年,皇帝用它选拔人才,百姓用它一举成名改变人生。可以说科举就算是古代高考,是许多人的人生中

高考成绩公布 古代科举是如何公布成绩的

高考可以说是每年中都会有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多年的苦读,通过一次高考得到了验证,而考试结束之后,成绩公布更是令人期待。不过在古代,古人也有比现如今的高考更为严苛的科举考试,而且在考试之后,同样也会

古代高考成绩公布,古代科举是如何公布成绩的?

  高考可以说是每年中都会有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多年的苦读,通过一次高考得到了验证,而考试结束之后,成绩公布更是令人期待。不过在古代,古人也有比现如今的高考更为严苛的科举考试,而且在考试之后,同样

史上最惨的状元,当上状元不过20天,就被朱元璋车裂而死

史上最惨的状元,当上状元不过20天,就被朱元璋车裂而死在古代,寒门子弟想要踏入官场必须要通过科举制,而那个时候的科举制可比现在高考的难度大。能够通过科举制成为状元之人,必定是人中龙凤,国家栋梁。对于这

”那些年”的高考 科举的理想与现实

科举的创制源于隋朝皇权制衡贵族权力的需要,由此使得中国逐步由贵族政治向文官政治转型。在科举制度延续的一千三百余年间,它无疑曾对政治和社会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而另一方面,科举导致国家将教育的责任转嫁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