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那场热

Posted 天气

篇首语:成年人的平和,一半是理解,一半是算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乾隆八年那场热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乾隆八年那场热

​ 「 ”一场夏雨一场热。”度过了一场小雨的北京,滚滚的热浪便又扑面而来。早上八九点,就已经提前进入火焰山。到了中午出门一趟,「 ”热死了,热死了”总是挂在嘴边。 但是,我们口中的「 ”热死”不过是一种程度副词,而在乾隆八年,一场几乎席卷了半个中国、持续长达半月的高温天气可真是「 ”热死人了”,京城和京郊光穷人和胖人就热死了一万多人! 自1916年以来,北京的最高气温,在1942年6月15日,温度高达42.6℃。 此后1961年、1968年等都有40℃以上极端高温天气。据一些网友回忆,在近些年的北京,到了38℃、39℃,「 ”阿姨提着一袋鱼上地铁,就能闻到烤鱼味儿了”,可以想见其灼烧威力了。 但这些也比不上乾隆八年那场热,据专家换算,1743年7月20日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 热到什么程度呢?《续东华录》记载:「 ”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师威暑。”大概就是走在大街上,转眼就有人热死…… 法国传教士宋君荣(A.Gaubill)在寄往巴黎的生活报告中描述了当年北京的酷热景象: 老北京人从未遇到像1743年7月这样酷热的天气。7月13日这天热得使人难以忍受,贫民和其他人,主要是胖人中暑或者热死,死者躺在道路或街上,有的停放在屋里。 许多教徒在向上天祈祷和忏悔,皇帝和大臣们为此专门开会研究采取措施,以解除人们的痛苦。在每条主要街道和城市门洞,都在发放降暑药品及冰块。 据大臣们的统计,在7月14日到25日期间,全城内因为酷热天气死亡11400人,这主要发生在贫困区,死者多为贫民、技工和手工业者,尚不包括富人和职员们,若加起来死亡人数要超过上述数字。” 传教士宋君荣关于1743年北京酷热的记录片段 也就是说,对于当时的贫民和胖人们,中暑成为一件普遍的事情,热死成为一件常见的事情,有万余人死在这场持续高温天气中。 此外,宋君荣还对酷热天气做了气温观测和记录,其中20日-25日温度都在40℃以上,25日高达44.4℃,达到了温度极高点。25日到26日晚间,东北风并下了雨。26日温度为31.9℃,比前一天下降了十几度,至此,长达近半个月的高温酷热天气才终于结束。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用气象仪器对气象数据的观测记录。 然而,这样的酷暑并不局限于北京。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记载,当年的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整个华北地区都异常炎热,这在各地的地方志上有所体现。 《顺天府志》记,乾隆八年五月(农历)「 ”大热,人多死。” 北京西北的怀来县县志载:「 ”夏暑热,有死者。” 北京东南的天津县县志载:「 ”五月大旱,苦热土石皆焦,人多热死……” 《保定府志》:天气亢旱,自五月二十四日至六月初五日(即7月15日~25日)人多死。 最为惊人的还是要数河北高邑县:「 ”五月二十八日至六月初五日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死,初六日(7月26日)未时得雨,暑气始消。” 对这次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乾隆帝虽身处皇宫,冰块、排扇为数不少,但也殊为难耐,尤其是看到山西、山东、陕西、河南等华北各省的奏章,竟也都和京城一样,酷热难耐,热死人的情况屡见不鲜。 乾隆画像 图源ICphoto 乾隆帝为此曾接连下达多道谕旨,清廷也采取了多项防暑措施。 比如,下旨着意照看来京不久的苏禄国使臣,「 ”多给冰水及解暑药物,并遣医人不时看视。” 比如,给犯人减刑,「 ”或应释放,或应减等”,那些不能减免的重刑犯,则「 ”添盖席棚、给发冰汤、药饵”。 比如,拨款九门,在各城门准备冰水药物,「 ”以防病暍(yē,中暑)”。 乾隆帝最喜爱的消暑饮品——酸梅汤 乾隆八年六月初一,乾隆帝连发两道谕旨:「 ”近日京师天气炎蒸,虽有雨泽,并未沾足,若再数日不雨,恐禾苗有损,且人民病者多,朕心深为忧惕,著礼部即速虔诚祈祷。” 又谕:「 ”今年天气炎热甚于往时,九门内外街市人众,恐受暑者多,著赏发内币银一万两,分给九门每门各一千两,正阳门二千两,预备冰水药物以防病,可传与步军统领舒赫德即速遵旨办理……” 随着一道道谕旨的颁布,高温天气虽并未有所缓解,但城门洞的解暑冰水却让百姓们多少踏实了一些,依稀有几丝凉意吹到了心底。 说说您记忆中夏天最热的时候,热到什么程度?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文章参考: [1] 曹冀鲁(北京市气象局),乾隆年间北京的高温记载,《北京档案》1999年08期 [2] 哈恩忠,乾隆八年酷热天,《紫禁城》2003年03期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北京传统文化联盟”了解)

相关参考

宋代已经有暖水瓶了求大神帮助

春暖花开,冰雪融化,天气在渐渐回暖,今早上班途中,仍见不少行人在阳光地里身披棉袄行走,不知是否是因2008年春节那场大雪而受到的影响。这场五十年一遇的大雪,让热开水也有了市场,那时时见有人提着暖水瓶在

胡高望简介

胡高望在乾隆十八年乡试考中举人。乾隆十九年,考授中书。而后得中一甲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乾隆帝召见胡高望等被引见的人员时,给胡高望的批示:明白。认为他是头脑清楚的。乾隆二十八年,散馆一等。乾隆三十二

历史军事 炸毁虎头要塞亚洲第一炮

七十年,沧海桑田。关于那场八年血战,我们到底该纪念什么?传承什么?警醒什么?本报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数千展品中,精选其中数十,将之转化为“纸面展览”,呈现于广大读者面前。请随我们一起走入“展现

雍正辛苦写下的《大义觉迷录》,为何乾隆一登基就要销毁它

【本文为腾讯独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文|逆北现在的社会上,流行着股出书热,高校的学者、自媒体工作者、知名企业家等等,为了提升自己的身价,都要出本书。不过,这些书的内容,真的价值很大吗?赵本山和宋丹丹合

历史军事 日本战争机器的启动之谜

对于那场发生在中日之间的惨烈战争,中国人称为“八年抗战”,起点是卢沟桥事变,而国际上更多称之为“十四年抗战”,起点是82年前的今天——九一八事变。九一八已经成为全中国的“国耻日”,但关于这段历史的疑团

乾隆皇帝下扬州历史

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到过扬州乾隆皇帝南巡去过几次扬州啊扬州是个繁华的地方。有“腰藏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美谈。所以到过扬州的名人很多很多。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到过扬州,还出现了乾隆游扬州路线图乾隆十八年,即

历史人物 乾隆过年发红包,唯独漏发永琰,他为什么还很开心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本站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永琰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中国古代人讲究的是过年发红包,长辈会给后辈发红包,这一点在古代皇室也不例外,皇帝发起红包来肯定是大手大脚的,乾隆60年,紫禁城热

致敬先烈,致敬那场不屈的抗争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一首《松花江上》,满是山河沦陷的痛楚,更饱含亿万中国人民

沈阳最大那场雪,是2005年吗?

不是的,沈阳历史上最大的一场雪出现在1952年的一月份,因为当时车辆极其罕见,所以根本没有造成任何交通瘫痪,沈阳南站(今沈阳站)停运数天,人民群众合力清理铁路沿线的积雪,为了抗美援朝支援前线,忘了是2

清朝乾隆朝的历史介绍3

乾隆帝在位六十年,是康熙帝以后统治时期最长的皇帝。在他退位以前的二十多年间,统治机构由腐败而渐趋于腐朽,清王朝逐渐进入了衰败时期。以武功自诩的乾隆帝,在侵缅战争失败后,又在一七八八年(乾隆五十三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