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下扬州历史

Posted 康熙

篇首语:知识是为老年准备的最好的食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乾隆皇帝下扬州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乾隆皇帝下扬州历史

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到过扬州乾隆皇帝南巡去过几次扬州啊

扬州是个繁华的地方。

有“腰藏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美谈。 所以到过扬州的名人很多很多。

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到过扬州,还出现了乾隆游扬州路线图 乾隆十八年,即公元1753年,扬州盐商于天宁寺西园兴建行宫,三年而成。 宫前建御码头,乾隆游瘦西湖于此登船。

御码头为青石所砌,历经二百多年风雨,完好无损,坚固如初,现为著名的“乾隆水上游览线”的起点。 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都在扬州经停。

扬州的地方官和盐商们看到圣上之乐在于山水之间,便不惜挥洒黄金,集天下名工巧匠,大兴土木,挖池堆山,在瘦西湖南岸建起了一座座美丽别致的园林,从瘦西湖到平山堂呈现出"两岸花堤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 今天,这里已成为一条独具特色的"扬州乾隆水上游览线",水线十里碧波,二十四景,像一条曲折逶迤的飘带,缀连着一串闪光的珍珠。

从城北梅花岭畔当年乾隆南下时的行宫和御花园旧址的天宁寺开始,依次经过冶春园、红园、卷石洞天、绿扬城廊、西园曲水、大虹桥、长堤春柳、徐园、四桥烟雨、月观、小金山、吹台、凫庄、五亭桥、白塔晴云、玲珑花界、望春台、熙春台、二十四桥、石壁流淙、最后抵达千年古刹大明寺。

乾龙皇帝几下扬州

清乾隆皇帝(即高宗弘历)在位六十年,不但曾于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二)、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六次南巡,到过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徽州、江宁等江南许多地方,而且还将他的“南巡”视作其平生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之一。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为什么乾隆皇帝要如此兴师动众地南往北返、一连六下江南呢?有说是乾隆皇帝“艳羡江南,乘兴南游”的,有说是“搞清自己的出身真相”的,有说是“希望南巡解决社会问题”的,答案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最新的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在此绍介的“徽菜说”,即:乾隆皇帝一下江南之后的多次江南之行,实在是为了能再次亲临扬州等地、再来品尝江春为他提供的接驾徽菜等盛宴佳肴而来。那一席又一席的“江春徽菜接驾宴”上的“徽菜”等江南美味佳肴,不但是他平生所从来没有品尝过的,甚至于连听也没有听说过、见也没有见到过,因此好奇心大获满足,并且一尝而不可收、不能忘。回京后,好几次都回想起、回味起那江南巨富江春的徽菜佳肴,几次旨令御厨烹制,却始终难以如愿,总是做不出那个味。于是,只得一次又一次地再下江南、再见江春,才能尝到那个味、一解那个馋,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吃”,才是天下最大的大事儿。

同时,乾隆皇帝之所以要六次下江南,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带来他的御厨班子随行,以便学得江春接驾宴中的徽菜佳肴的烹饪技艺,并采购到相关徽菜原料带回宫中去试做。然而却都未能奏效,于是只得一次又一次地让他们随行、再学,直到彻底失望为止。

在以上几种说法中,唯独这个说法中的“美味诱惑”,最足以成为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强劲理由;而其它的几种说法,都只能解释为“一下江南”的理由,却无法成为他为 什么要一连六次下江南的理由。

因此,我们甚至还可以因此而作出这样的假说:“江春徽菜接驾宴”的徽菜,更为这位最终活到了八十九岁的、在中国历史上二百多位帝王中寿命最长的乾隆皇帝的健康长寿,立下了汗马功劳。

介绍下扬州历史

扬州历史: 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2015年是建城2500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相当于现在的“省”。

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隋朝后的扬州(今扬州),但和隋朝后那个繁华的扬州城(今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春秋时,称“邗越”(后建立邗国,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建吴都)。 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周时称“吴州”。

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末年治所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 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

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曾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今南京)。 扩展资料: 在中国,新春民间的习俗和文化可以说包罗万象。

大年初二,中新网记者走进古城扬州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探访老扬州人的新春习俗。 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扬州明清古城中部,东起小秦准河,西至迎春巷、史巷,南起甘泉路,北至旧城七巷,占地面积12.07公顷,因宋代在此设仁丰坊而得名。

街区街巷体系延续唐代里坊制特征,呈鱼骨状分布,保存有旌忠寺、阮元家庙、陈六舟住宅、赵海山住宅、双桂泉浴室等历史文化遗存。作为扬州的古老街区,仁丰里见证了扬州城千百年来的兴衰更迭。

“老扬州人十分看重拜年,特别是家中的晚辈在春节期间一定要给长辈拜年,甚至有‘不来拜年,不认往来’的俗规。” 今年77岁的老扬州人黄老先生说,他们家在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必须有安豆炒百叶(寓百事平安)、水芹菜(寓路路通)、烧杂烩(寓全家福)、烧鲢鱼(寓年年有余、吉庆有余。

此鱼当晚不吃),同时要煮好“隔年陈”,大年初一不吃生的东西,不动刀剪,也不扫地,扫地会扫走运气,会破财。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探访扬州历史文化街区 寻市井民俗“年味”。

乾隆下扬州怎么样

李翰祥不愧为大师级!他的才华,学识,以及流淌于片中的幽默与智慧,还有拍片时认真严谨的态度,都是现在的导演不能比的,乾隆系列以群口相声的形式,寓闲情野趣民间文化与历史科普中,加上导演个人的见解,可谓部部都是精品!君臣三人组里我最喜欢李昆的刘慵,看似憨厚,其实是个腹黑老狐狸,奸臣鄂容安的扮演者同是邵氏老戏骨姜南,说得一口地道的京片子,方言也是成为乾隆系列的亮点之一,还记得下江南里那个一口苏北腔骂了无数遍“婊子养的乾隆”的茶馆伙伴么……?噗哈哈哈哈~~~刘永的乾隆,既有帝王的贵族气质,又有那么一股子不着调的纨绔感,走出来就是一翩翩浊世佳子,最意外地发现郑板桥竟然是岳华演的,吼吼,郑板桥形容自己“老且丑”,可我肿么觉得华叔好帅啊!。

古代皇帝下江南经过扬州吗

历史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皇帝都曾经六下江南,每次都从运河乘龙舟到扬州。而每次皇帝的光临,扬州都忙得雾起来。这个“雾”字是扬州的地方话,形容忙得雾气腾腾,忙的乌烟瘴气,忙到雾里去了。

据说,乾隆下扬州的时候,要建造御码头和御道。为此,首先要勘探好地形,绘制成图纸,地点选好后,清理地面,经过严格挑选的施工队开始施工。在夯实的地面上,要用文砖铺地,并装饰出各种式样的花纹图样。上面铺上细末的黄沙,然后再铺上厚厚的黄色毛毯,一直铺到乾隆下榻的“国宾馆”。

乾隆在扬州下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城北的天宁寺,一是南乡运河边的高旻寺。皇帝在天宁寺里坐上轿子,一出天宁寺大门,就是御码头。从御码头登上特制的画舫,沿河道下去,就可以欣赏到瘦西湖两岸的美景。

当时的瘦西湖名称“保障河”。后来有个叫汪沆的文人从杭州来到扬州游玩。当时杭州也非常繁荣,有“销金锅儿”之称。汪沆见扬州也很繁华,就写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因唤做瘦西湖。”这也许就是后来把保障河改名为瘦西湖的缘由

我想知道扬州的景观和历史,谁能介绍下

扬州,作为地域称谓、《尚书》等古籍均有记载,为华夏九州之一。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

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

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

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景观盛极一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时期。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

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

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公元589年,隋文帝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隋炀帝开大运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次序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

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扬州城西北五里吴公台下(后改葬雷塘)。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

公元61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唐代的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

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

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着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友好往来。

唐代扬州和大食(阿拉伯)交往频繁。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

波斯、大食、婆罗门、昆仑、新罗、日本、高丽等国人成为侨居扬州的客商。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

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

大诗人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

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

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

扬州地为督帅之所,又处漕运要冲,此后盐渔之利,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3位。

公元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的追逼下,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宫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繁荣。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

100多年间,扬州一直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

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

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 来。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

商业扩大到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扬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了6年。

明朝灭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数十万。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

为当时世界上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 ,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

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

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对扬州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这期间出现了以金农、李鱼单、高翔、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

乾隆或者康熙下江南的故事

康熙先后六下江南,每次去的时候和回来的时候,都经过扬州。

康熙六下江南,累计520天,在大清朝的历史上开创了先河。康熙的曾祖父努尔哈赤、祖父皇太极、父亲顺治、叔父多尔衮等,都没有跨过长江。

而康熙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跨过大运河、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几大水系的皇帝,足迹遍布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浙江、河北等地,开创了很多历史。 A 康熙南巡的条件 康熙为什么要南巡,是不是酒足饭饱后,一拍脑袋说:“我要南巡”?显然不是,康熙南巡也有着特定的历史条件,大概分为以下五点。

第一点是天下一统,安定了下来。1583年,也就是明朝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起兵,开始了漫长的战争。

后来,又有农民战争、台湾战争,一直打到了1683年,整整100年的时间。当时的中秋节,康熙收到了一份海上捷报:“明月中秋节,执书海外书。

自今天汉下,万里烟云开。”所有战争的烟云都消散了。

第二点是治河兴农。中原地区经受了100年的战乱,没有时间、精力、钱粮来治理河道,因此水患不断。

在康熙宫殿的柱子上,刻有一条幅,上面写着:“治河、兴农、三藩”,这是他日日夜夜想要解决的事情。当时三藩已经被平定了,有时间来解决治河的难题了。

当康熙来到高邮一带时,看到一片泽国,百姓只能在一些高地上搭建草棚度日。从古至今,治理水患,都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

第三点是缓和满汉矛盾。当时的民族矛盾很尖锐,努尔哈赤曾推行“杀儒政策”,不是杀一个人,而是一批一批地杀。

皇太极曾经“六掠中原”,沿着太行山的山路,兵分八路,推进了1000华里,一直到山东济南,将人和牲口一起掠夺,包括无数财宝,队伍长达200华里。多尔衮也曾宣布“剃发、易服、占地”等政策,“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对中原百姓来说,都是巨大的伤害。

这也引发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一幕幕历史悲剧。所以,康熙是想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

第四点是宣扬皇帝权威。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皇帝喜欢出游,如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等,这都是君王表现自我权威的一种形式。

康熙是一位学者型皇帝,他相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南巡也是一种行走。 第五点是欣赏江南山水。

清朝在康熙之前的皇帝,大多生活在北方,江南山水美如画,那也只是看画一样。比如“烟花三月下扬州”,没有具体体会。

康熙就不同了,可以亲身欣赏到江南的山山水水。 B 康熙六下江南的情景 康熙第一次下江南,是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

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呢?因为结束了三藩动乱,统一了台湾,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所以决定南巡。他从北京沿着大运河,从北往南走,来回都经过了扬州。

但是,他第一次来扬州,并没有住进扬州城,而是将龙舟泊在仪征的长江中间。因为“扬州十日”的缘故,他内心还是觉得有些不安稳。

扬州又太有诱惑力了,所以他选择白天进城,只有一天的时间,游览了栖灵寺、平山堂、江天寺。其实,当时没有栖灵寺,只有大明寺,因为康熙对“大明”比较忌讳,所以就以寺中栖灵塔为名改称“栖灵寺”。

康熙在沿途中,很会笼络人心。他经过山东时,特地去拜祭孔子,对孔子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表达对孔子的尊敬。

康熙二下江南,是在康熙二十八年,间隔了5年的时间。其中,发生了俄国入侵雅克萨的事件。

当时朝廷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不去理睬,一种是寸土不让。最终,康熙还是选择了进行反击战,最终打败了俄国侵略者,这也是满族人、汉族人、蒙古人等多民族的共同胜利。

第二次来到扬州的时候,康熙就把船停在了江都陈家湾,历史记载:“郡市民迎驾”,百姓的态度就缓和了。这次他住在了扬州府里,住了一天时间。

他到处视察河患,进行治理。 康熙三下江南,是在康熙三十八年,中间又有了10年时间。

主要是他御驾亲征嘎尔丹,当时的战场都是戈壁,寸草不生,粮草供给很成问题。康熙就和士兵们一样,开始一天吃一顿饭,后来两天吃一顿饭。

尽管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每晚他都进行刻苦学习。后来嘎尔丹死了,康熙才放心南巡。

这次来到扬州,康熙主要修水利,让百姓安居乐业。为了他的到来,当地官员修建了高旻寺,康熙题字“敕建高旻寺”。

当时,他看到附近的居民遭到了火灾,他就派手下的近卫军去帮忙灭火。此外,他还补偿百姓的损失,每烧毁一间房,补偿3两银子,并且发到每个受灾百姓的手中。

康熙四下江南,是在康熙四十二年,来回都是住在扬州的。住在行宫里,南巡也开始有规律起来,两年一次。

康熙五下江南,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视察黄河、淮河的水利,看看效果如何。当时百姓对他已经非常爱戴了,运河两岸有很多百姓夹道欢迎,一边奔跑一边欢呼。

曹寅等官员修建了一个行宫,有精致的房屋,有漂亮的花园。 当时有人对康熙的行程进行了详细记载:“3月11日,各地官员匍匐叩见,进献古董、字画等;12日,康熙进城,灯笼如白练一样;13日,康熙在行宫里写字;14日,康熙前往镇江,曹寅等官员又来送礼,其中有白玉环一只、白玉鹦鹉一对。

盐商送上古玩60件,还送给随行的皇太子40件……” 康熙回来时还住。

扬州人文历史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曾是我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都会,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港埠,富甲天下的商业中心,是通史式的历史文化名城。

市区现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147处。扬州数度繁华,尤以两汉、隋唐、清代康乾年间为盛。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

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

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

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

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的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

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公元589年,陈灭,建立了统一的隋政权。隋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

炀帝时,开大运河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招兵买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

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雷塘。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

公元62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

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彩访使和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

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着枢纽和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贸易和友好往来。

唐代扬州,来自新罗(朝鲜)、高丽(韩国)、日本、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婆罗门、昆仑、等国客商长期居住经商者达数千人。当时的扬州港“帆樯如林、商贾如织”,被誉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埠。

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新罗文豪崔致远于公元880年来扬州,从职淮南,勤于政务,参与军事,职掌馆驿,辛勤笔耕,撰写了大量的诗赋、公文、表状,884年回到新罗,传播汉文化,被称为“东国儒宗”,成为最杰出的新罗文豪。

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

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

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

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

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3位。

公元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地逼下,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在”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繁荣。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

100多年间,扬州一起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

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

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来。其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旅居扬州为官三年,成为中意两国的人民的友好使者。

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

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期旧城以外。

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扬州又建“新城”。

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了16年。

明朝灭亡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

相关参考

扬州八怪皆是出色书画家,为啥唯郑板桥最出名,乾隆皇帝都夸赞

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在扬州区域的一批画风邻近的书画家被称为“扬州八怪”,公认的有:金农、郑板桥、黄慎、李W、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郑板桥(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乾隆皇帝下江南共花了多少银子

乾隆南巡声势浩大,花费颇多,不可能所有银两都由国库支出。乾隆南巡的主要财政支柱是两淮的盐商,两淮盐运使司公署就设在扬州城内,八大商总也住在扬州城内。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两淮盐政吉庆上奏《奏为圣驾南巡两淮

康熙乾隆下面的皇帝是,康熙和乾隆哪个皇帝的贡献大

康熙和乾隆哪个皇帝的贡献大?、康熙的贡献:1.削平三番之乱,巩固统一。2.收复统一台湾,开府设县,驱除荷兰。(郑成功收复台湾)3.反击侵略,签定平等条约。4.亲征朔漠,和善蒙古。(解决了自秦始皇以来2

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的传说

隋朝扬州东门外有一座小村落,村里住着一位老妈妈,老妈妈有一位俊俏端正、聪明伶俐的女儿叫芍药。村子里还住着一位憨厚善良的小伙子,名字叫观郎。芍药和观郎,两小无猜,相濡以沫,终于再乡亲们的撮合和老妈妈的应

扬州八怪之黄慎

  黄慎(1687—1768)中国清代画家。初名盛,字恭寿,恭懋,躬懋、菊壮,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汉族,福建宁化人。  人物生平  黄慎生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五月五日(6月14日),乾隆

你知道 ”扬州八怪”是哪八个人吗

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扬州出现了一批以卖字画为生的文人,他们有着比较相近的人生经历,人们称之为扬州画派。其中有八位画家,因为画风奇特,文章不拘一格,以及特立独行的性格,被称为「”扬州八怪”。这八怪是:汪士

清宫扬州御档劝降南明重臣史可法信件

史可法死守扬州,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历史事件,然而,在已解密的《清宫扬州御档》(以下简称《御档》)中,鲜有提及史可法的,昨天,文史档案专家彭伟透露,顺治朝第一件至第五件《御档》,反映了这一时期各种政治势力的...

清宫扬州御档劝降南明重臣史可法信件

史可法死守扬州,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历史事件,然而,在已解密的《清宫扬州御档》(以下简称《御档》)中,鲜有提及史可法的,昨天,文史档案专家彭伟透露,顺治朝第一件至第五件《御档》,反映了这一时期各种政治势力的...

乾隆皇帝给英国国王下的一道谕旨究竟写了什么

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命马戛尔尼使团正式出使中国,目的是通过与清朝最高当局谈判,扩大对华贸易,同时搜集中国情报,估计中国的国力。谈判内容是七个请求:1.要求签订正式条约:开放宁波、舟山、天津、

建五亭桥迎皇帝南巡 因贪入狱病死

导读:乾隆三十三年,扬州发生了一件惊天大案:几任两淮巡盐御史私自超发盐引、从中克扣和提留引银达一千多万两之事曝光。乾隆大怒,下令严查,许多官吏和大盐商都被抓捕至北京问罪,其中国舅、曾任两淮巡盐御史、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