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仪节之争,清政府如何破解觐见之礼难题

Posted 公使

篇首语: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西仪节之争,清政府如何破解觐见之礼难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西仪节之争,清政府如何破解觐见之礼难题

1861年3月之后,西方各国公使陆续进入北京,但觐见皇帝之礼一直未能进行。清朝的理由,最初是咸丰帝依旧制“北狩”热河,不便举行,后因咸丰帝去世,称皇帝年岁太小,太后因中国礼仪不见外人。驻京的各国公使也未将国书亲递,一些公使仅将录副本交总理衙门,还有一些公使赴任后甚至不提此事。 1865年7月5日,法国代理公使伯洛内(H.de Bello)照会总理衙门,对当时频频发生的教案不满,言辞中多有威胁之意。尽管英国参赞威妥玛曾作《新议略论》、总税务司赫德(R.Hart)亦作《局外旁观论》,呈递总理衙门,但都以个人身份婉言告劝。如伯洛内以正式照会提出,且锋芒直露,对清朝说来尚属首次。奕对此极为不满,复照中对伯洛内的指责处处驳斥,然对觐见一事却细心地不置一词。法方的照会也提醒了奕,随着同治帝年岁增长,亲政时间的到来,外国公使若再提出觐见,又将何以处之? 总税务司赫德 1867年9月30日,距《中英天津条约》规定的10年修约的期限已近,为早作准备,奕等总理衙门大臣请两宫皇太后下旨,命沿海疆吏及曾办过对外事务的大臣18人,共抒意见,以备在修约谈判中采择。同时发下奕等人的信函,提出了近年中外交涉中的6项事务,作为此次大讨论的纲要,其中第一项就是觐见,在讨论中,奕等人说出了中国旧有传统与近代国际社会衔接中的无奈,倒出了一肚子的苦水。但究应行何礼,却没有明说,却隐隐露出可不行“中华仪节”。 慈禧太后 由于湘、淮系的崛起,清朝权力下移。手掌重兵的各省大吏对朝廷政治有了一些发言权。然他们收到此谕后,大多数人沉默了很久。作为沿海疆吏,他们清楚敌手的强盛,作为“天朝”臣子,他们理应奉礼教为先。12月13日,总理衙门仅收到3份回折,不得不再次催促,当日下发的谕旨一一点名,让未表态的各大员迅速回奏。也恰在此时,奕派卸任的美国公使蒲安臣(A.Burlingame)为清朝出访缔约各国的使节,并派总理衙门章京志刚、孙家榖为随员。他为此专门指示蒲安臣,到各国时,“无庸相见”各国君主,“或偶尔相遇”,“彼此概免行礼”,以免为今后的觐见仪节之争落下口实。 蒲安臣 广东人民出版社委托宣传 ( 茅海建:《当代学人精品:茅海建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 ( 编辑: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硕士研究生 谢敏 )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相关参考

孝庄临终给康熙出道什么难题?康熙至死未破解

孝庄文皇后她辅佐了两代帝王,为清朝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她辅佐顺治和康熙两位帝王,康熙对她特别的敬重,她的手上握着很大的权利,但是她却不贪权,她知道什么时候该把手中的权利交出去,她是一位智慧的女性,是

历史人物 母亲失宠后永璂也被乾隆冷落,去世后以普通宗室之礼下葬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本站小编带来了一篇永璂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历代皇宫里都有一个通病,皇位之争。要说到历史中最著名的皇位之争,玄武门之变和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事件应当是后世议论最多的皇宫政变了。纵

英使马戛尔尼觐见乾隆

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遣正使伯爵马戛尔尼(Macarney)、副使斯当东(staunton)等来到中国,要求和清政府商谈通商条件。自天津赶往北京的时候,中国官吏按照惯例,发给他们新的旗帜,上面写明是英国

第二节 英使来华,入朝觐见

  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只有他国对自己有所求,而自己则对外无任何需求。由于这种思想,清政府对外的政策都是以政治需要为先导,随政治形式的变化而变更的。>>  清初,郑成功占据台湾

泛称受有封号的妇女,享有各种仪节上的待遇

命妇:泛称受有封号的妇女。命妇享有各种仪节上的待遇,一般多指官员的母、妻而言俗称为“诰命夫人”。历代封建王朝妇女的封号皆从夫官爵高低而定,唐以后形成制度。后宫内命妇的编制为一后、四妃、九嫔,此为高等级

世界历史 一部“红崖天书”,600年无人能破解,政府悬赏百万后真相大白

在我国古代很多地方都有石刻,上面会写上一些字,记录一些事情,如天龙八部中乔峰他爸在临死前刻在悬崖上的字。而在贵州省黄果树瀑布旁边有个悬崖,自明代初年开始,上面就被刻了一些字,而字体是红色,没人能认识,

历史人物 古代笔记中的西施归宿之争

西施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她的结局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谜团。破解这个谜团,成为历代文人学者的一大爱好。   晋王嘉《拾遗记》卷三载:   越又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二名修明(即西施

湘军集团与晚清政府的权力之争

揭秘:湘军集团与晚清政府的权力之争  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起义的烈火迅速从广西燃向全国,此前清廷依靠的八旗与绿营不堪重用,为湘军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机会。随着湘军兴起,国家的一些重要权力也逐渐移向地

仪礼

  《仪礼》(汉语拼音:Yili),中国古代记载典礼仪节的书。简称《礼》,以称《礼经》、《土礼》。商、周统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礼,儒生掌握的各种仪节单,经不断排练补充,整齐厘订,成为职业手册。但传到汉代

甲午前清廷国防的战略两难 海防与塞防之争

李鸿章与左宗棠两派争论的焦点,被称为“海防与塞防之争”。1870年代的清政府在战略目标的设定和战略过程的缔造上完全失能,最终弄出一个不伦不类的“海陆并举”。1874年春,日本以琉球船民被害为借口发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