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待以诚 相争以理
Posted 诚
篇首语: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相待以诚 相争以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待以诚 相争以理
核心提示:黄克诚在晚年时,曾如是说:“我和彭德怀言不及私,相待以诚,相争以理,性格作风比较合得来,如此而已。” 彭德怀(左)与黄克诚(右)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佚名,原题:黄克诚大将10次大难不死的惊险经历第10次:舍身忘死救战友,彭总力挽刀下人 >1931年盛夏,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斗正酣之际,红三军团第三师政委黄克诚在火线上突然接到命令,要他立即回到军团政治部领受任务。他以为上级又要调换他的工作,没作多想,便向师里交待了工作,从前线撤了下来。 >黄克诚喘息未定,军团政治部肃反委员会负责人就将一份名单递了过来,面容严峻地对他说道:“这份名单上的人,是被供出来的‘AB团’分子,要立即抓捕归案,押送肃反委员会接受审查。” >黄克诚一看名单,上面所列的人大多是第三师中久经战斗、英勇忠贞的基层指挥员,其中有两名连指导员,还是黄克诚来到第三师后亲手培养提拔起来的。凭他对部下的了解,根本就不相信名单上的那些人会是什么“AB团”分子。黄克诚十分清楚,在那种“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肃反方针之下,所谓押送审查,实际上就是置之于死地的同义语。黄克诚向肃反委员会据理力争,并担保名单上的人没有一个会是“AB团”分子,希望肃反委员会“刀下留人”。 >然而,肃反委员会只相信逼供信搞出来的所谓“证据”。黄克诚自知再费唇舌已无济于事,便转身离开。 >在赶回部队途中,黄克诚已下定履险抗命的决心,决意设法保护名单上的那些同志,不使他们被捕上送。至于这样做的后果,他已顾不得许多。 >过了几天,肃反委员会不见第三师的“AB团”分子押送来,便一再向黄克诚催问,其言辞一次比一次严厉。黄克诚暗自思忖,这样硬顶下去,恐不是个办法。即使自己被撤职、杀头,也终难确保名单上的同志不被处置。他思来想去,最后决定秘密通知名单上的同志暂时上山躲避,等过了这阵风头之后,或许会有转圜的余地。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他似乎再想不出其他更好的万全之策了。 >名单上的那几名干部非常理解政委此番用意的苦衷,他们二话不讲,老老实实地按照黄克诚的吩咐,到附近一个山洞里躲藏起来。黄克诚则每天秘密派人给他们送饭,并一再关照他们好自为之。 >又过了些日子,肃反委员会亲自派人到第三师来捕人。但找遍第三师所有的部队,名单上的人一个也没有找见。黄克诚则对肃反委员会派来的人虚与委蛇,敷衍应付。 >当时正处于反“围剿”的紧张战斗期间,战事频繁。到了打仗的时候,黄克诚便派人通知在山上躲藏的干部,各自回到自己的部队带兵参加战斗。一俟战斗结束,又马上上山躲藏。那几名干部明知自己凶多吉少。可没有一个人打算逃跑,作战中愈加勇敢顽强。一来是,他们与黄克诚相知甚深,知道师政委为了保护他们而冒着极大的风险,不忍做出对不住师政委的事来。二来是,他们决心以忠勇献身精神,表明自己无愧于党和红军的心迹,宁愿牺牲在战场,也决不当逃兵。黄克诚见到这种情景,愈加坚信这些同志是党的好干部,决心千方百计把他们保护好。 >就这样,大约过了半个月时间,那几名干部见平安无事,以为风头已过,便有些放松警惕了,战斗结束后也不急于上山躲藏了。此事终于被肃反委员会所察觉。在一次战斗刚刚结束之后,有两名连指导员马上被肃反委员会派人捕去,不久即遇害。黄克诚得知,不禁痛心疾首。他径直来到军团政治部,怒斥肃反委员会干了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情。 >黄克诚前次抗命拒不捕人上送,早已引起肃反委员会的不满;现在他又来为“AB团”分子鸣冤叫屈,自然更不为所容。肃反委员会不容分说,当即下令将黄克诚抓捕起来“审查”。 正当肃反委员会欲以“同情和包庇反革命,破坏肃反”的罪名将黄克诚处决之时,军团长彭德怀得知此事,火速从前线赶来,要肃反委员会“刀下留人”。由于彭德怀的干预,黄克诚才幸免一死。但是,却被撤销了师政治委员的职务。 由于彭德怀的干预而使肃反委员会“刀下留人”的事,黄克诚当时并不知情,肃反委员会释放他的时候,没有讲明原委,事后也无人提起此事,包括彭德怀本人也从来没有对黄克诚谈过这件事。因此,当1959年庐山会议上黄克诚被批判时,有人说他支持彭德怀的“意见书”,是为了报当年的“救命之恩”,竟使得黄克诚莫名其妙,不知此言何所指。经过有关人员在会上的“揭发”证实,黄克诚才总算得知当年之所以没有被肃反委员会杀头,原来是彭德怀干预的结果。黄克诚在晚年时,曾如是说:“我和彭德怀言不及私,相待以诚,相争以理,性格作风比较合得来,如此而已。” 黄克诚戎马一生,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身经岂止百战!然而,正如他那高洁无瑕的人品一样,他的体肤完好无损,从来没有挂过花负过伤。这似乎不可思议,但事实确系如此。如果认为黄克诚是个“福将”,能遇难呈祥、逢凶化吉,那倒不尽然。他一生所经历的磨难不计其数,被打击迫害、蒙冤受屈更是家常便饭。如此多舛的命运,何福之有?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只算是一个大难不死的“幸存者”。相关参考
在犹太商人看来,生意是一种激烈的竞争,而且竞争中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令人防不胜防。但是,不管怎么样谈生意都要以诚相待。谈生意这一过程绝不是“胁迫”的代名词。谈生意的协议是靠生意者的双方信守来保证的,谈生
世界历史 此人出身贫寒,二战烧死50万日本人,战后被天皇授予日本最高勋章
在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做“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对于国家来说更是如此,爱恨分明。对于侵略自己的国家那是无比的痛恨,对于帮助自己的国家以诚相待,因此,才有了人类爱恨情仇。但是,有一个国家却很例外,对于侵略,
谈话只在和两人之间进行,算是「私房话」,但论的全是如何办「国事」。在与交接直隶总督前后的某日,当年的学生仍以「学生」的身份,去拜谒请教「老师」。「老师」尽管这时被教案事弄得狼狈不堪,但在「学生」面
陈尧咨偿值取马——以诚待人,以信取人北宋时期,翰林学士陈尧咨十分喜欢养马,他的家中也养了很多马匹。后来,陈尧咨买了一匹烈马。这匹烈马的脾气火暴,难以驾驭,甚至很多人都被它踢伤、咬伤了。有一天早上,陈尧
都说曹操奸诈,但真实的曹操却不是一个只凭借权谋治人治国的人,在统驭部下方面他颇富心得,总的来说就是率直、真诚,对部下以诚相待、不玩诡计,所以曹操得部下的真心拥戴。但在属下的眼里曹操的内心也并非完全“清
基督教 问-西方很多画家都曾用“但以理在狮子坑里”作题裁,这又是但以理的一个故事吧-
问:西方很多画家都曾用“但以理在狮子坑里”作题裁,这又是但以理的一个故事吧?答:这个故事见于《但以理书》第6章。玛代人大利乌取得政权后,改革政治体制,在全国设立了120个总督,总督之上设立三位总长,并
古代的大臣大都以忠言谏主为已任,但往往直言尽忠。古语有云“”,因此大臣的进谏往往不奏效。其实,进谏并不一定非说逆耳忠言,只要上谏有方,对帝王加以耐心开导,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公元前265
问:《但以理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但以理书》(TheBookofDaniel,《达尼尔书》)的作者传统说法认为就是本书的主人公但以理。根据本书记载,但以理原是南部犹大王国的贵族,公元前605年,
基督教 问-请介绍一下《但以理书》里的《三青年赞美上主歌》,好吗-
问:请介绍一下《但以理书》里的《三青年赞美上主歌》,好吗?答:《三青年赞美上主歌》(亦译《三童歌》)的故事见于《但以理书》第3章。天主教会通用的《圣经·达尼尔书》第3章第24—90节被基督教新教的多数
基督教 问-《但以理书》中有一个故事,叫作“粉墙上的怪字”,请您介绍一下,好吗-
问:《但以理书》中有一个故事,叫作“粉墙上的怪字”,请您介绍一下,好吗?答:这个故事见于《但以理书》第5章。据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死后,其子伯沙撒(Belshazzar,贝尔沙匝。一说他是尼布甲尼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