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文盲,花钱买了一个小官,最终成为封疆大吏,一生清正廉洁
Posted 封疆大吏
篇首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一文盲,花钱买了一个小官,最终成为封疆大吏,一生清正廉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一文盲,花钱买了一个小官,最终成为封疆大吏,一生清正廉洁
在隋朝之前,做官基本靠他人举荐,也就是所谓的察举制。隋炀帝时期,朝廷为了选拔人才,开创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普通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但是,即使科举制度开创之后,也并不是唯一的做官途径,还有一种人可以做官,那就是花钱买官做。
客观来说,古代大多数买官之人,目的都是“单纯”,那就是通过自己的权力,搜刮民脂民膏,以此发家致富。但是,也有极少数人并不是为了赚钱而买官,他们真的想好好做官,为百姓谋福利。清朝时期,有一位奇才,他几乎没有读过书,也就是所谓的文盲。因为家里有钱,就买了一个小官,因为政绩突出,深得皇帝信任,最终成为封疆大吏,一生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此人是谁呢?
李卫,字又玠,清朝江南铜山(今江苏丰县)人,出生于一个相当富裕的家庭。因为从小不爱学习,每当父母让他去私塾读书,他就装病躲避。长大后,李卫大字不识几个,估计也只会写自己的名字。父亲本想让让他继承家业,但李卫却不想做一个享清福的富二代,他有一个崇高的理想,那就是做一个小官,为百姓造福。
李卫三十岁的时候,他父亲就花了不少钱,给他买了一个小官。做官之后,李卫非常努力,很多获得了升迁,不久便入朝廷任兵部员外郎一职。雍正继位后,立即任命李卫为直隶驿传道,未到任又改任命为云南盐驿道,这可是个肥差,很多人挤破脑袋都想做上此官,可见雍正对李卫有多信任。
在盐驿道任上,李卫政绩显著,且清正廉洁,令雍正皇帝相当满意,第二年就升迁为布政使,主管全省财政税赋。得到皇帝宠信的李卫,升官速度堪比火箭,很快就被被提拔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兼任两浙盐政使。一年后,李卫就官至浙江总督,成为封疆大吏。
从李卫做官开始,在短短的十年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还是闲职),一路高歌猛进,并最终官居总督,成为朝廷一品要员、封疆大吏,其升迁速度令人惊讶。那么问题来了,李卫为何能够如此得到雍正皇帝的信任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原因一:办事能力超强
虽然李卫算是富二代,但他非常能吃苦,且办事手段强硬,不畏权贵。李卫在管理盐政、缉查私盐方面,是很在行的,对于那些贩私盐的官员,不管其背景有多深,李卫都严查到底,绝不姑息,皇亲国戚也不例外。而且,除了缉查私盐,李卫在打击盗贼方面也很有一套,并大力处置那些包庇盗贼的官员。
原因二:为官清廉,体察民情
因为家境优越,李卫从小就不缺钱话,他做官的目的就是为民办事,自己清正廉洁,也决不允许下属贪污受贿。不管身居何职,李卫都能体察民间疾苦,因此深受皇帝的宠信和百姓爱戴。
雍正七年,李卫被加封为兵部尚书、太子太傅,后又被任命为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乾隆三年,李卫因病去世,时年51岁,结束了传奇而又辉煌的一生,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如果觉得小编写的不好,请多多批评指教,一定多加改正!若觉得写的还可以,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或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记得转发和点赞哦!
相关参考
在中国古代,有些人为了做官,通过各种关系花钱买官。在做官之后,就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剥削、压榨百姓,搞得是天怒人怨,甚至是遗臭万年。而在清朝时期,有一个“富二代”,花钱买了一个小官,因政绩较为突出,最
历史秘闻 古代一“富二代”,花钱买官终成封疆大吏,皇帝宠信百姓爱戴
在中国古代,有些人为了做官,通过各种关系花钱买官。在做官之后,就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剥削、压榨百姓,搞得是天怒人怨,甚至是遗臭万年。而在清朝时期,有一个“富二代”,花钱买了一个小官,因政绩较为突出,最
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老祖先用此诗句来告诫人们,要好好读书,将来考取功名,才能赚到更多的钱,娶到更漂亮的媳妇,同时,读书也成为了广大平民百姓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到了清朝时期,出仕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像和珅一样的大贪官,但也有很多清官,如包拯、海瑞等人。客观来说,只要能成为朝廷重臣,仅靠俸禄就能生活的不错,至少比普通百姓要好的多。然而,却有这么一位清官,曾经是封疆大吏,但他
历史秘闻 古代一封疆大吏,去世后连棺材都买不起,皇帝亲自为他撰写碑文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像和珅一样的大贪官,但也有很多清官,如包拯、海瑞等人。客观来说,只要能成为朝廷重臣,仅靠俸禄就能生活的不错,至少比普通百姓要好的多。然而,却有这么一位清官,曾经是封疆大吏,但他
历史秘闻 古代一小官,只因上了一次夜班,就成为封疆大吏,跪服
导读:在中国古代,人们将“金榜题名”看作人生四大幸事之一,与洞房花烛同等级别。不少寒门子弟,经过十年寒窗苦,能够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从而得以踏入仕途,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即使考中进士,也只能
历史秘闻 古代一小官,只因上了一次夜班,就成为封疆大吏,跪服
导读:在中国古代,人们将“金榜题名”看作人生四大幸事之一,与洞房花烛同等级别。不少寒门子弟,经过十年寒窗苦,能够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从而得以踏入仕途,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即使考中进士,也只能
民国时期,中华大地一片混乱,民心涣散之下,官场也腐败不堪,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很难相信竟然有一位封疆大吏,洁身自好堪比明朝海瑞,而且爱民如子,不畏权势,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张难先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谭嗣同的父亲是封疆大吏,在他被处死之时,为其求情的却是张之洞
在清朝末期,戊戌六君子积极主张变法图强,却因为触犯顽固派的利益而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杀害,戊戌六君子虽然都有很厉害的家世,但最终却也难逃一死。而这谭嗣同的父亲,在当时更是一位封疆大吏,是湖北的巡抚。但是在
世界历史 西北正打仗,62岁的封疆大吏非要回京考进士,慈禧太后一听慌了
在古代中国,普通人要想做官,要想成就一番伟业,唯一的途径那就是考科举,中进士。而如果不是进士出身,那么就会遭到别人的嘲讽。就像现在很多单位摆学历一样,考个本科还可以,要是专科,或者更低,别人嘴上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