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 撒拉族历史
Posted 撒拉族
篇首语: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撒拉族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 撒拉族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撒拉族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 撒拉族历史
据撒拉族民间歌手韩占祥老人介绍,撒拉族社会基本的组织结构是(意为家庭),若干个又组成一个“阿格尼”(意为近亲组织)。若干个“阿格尼”又形成了一个“孔木散”(意为远亲组织),若干个“孔木散”又形成了一个“阿格勒”(意为村庄),若干个“阿格勒”又形成了一个“乔尼”(意为较大的居住区域),这些呈金字塔形的社会组织有各自的功能。
社会日常生活仍以“启木苍”为单位。对于一个“启木苍”难以完成的事,由“阿格尼”成员协同完成,对于一些较大活动,则由本“孔木散”内的各“阿格尼”完成。而诸如修建清真寺等大型活动则由一个“阿格勒”内的各“孔木散”共同完成。
对于一些特大项目(如大型水利工程,筑路修桥)则可能会是一个“乔尼”甚至几个“乔尼”共同完成。这些活动都带有互助性质,低一级的社会组织得到高一级的社会组织成员的帮助,一般只提供食宿而不计报酬。
这种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增强了撒拉社会征服自然的能力,而且凭借这种组织的严密性,使得民族的各种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得到逐级落实,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启木苍”据循化县撒拉族民间歌手韩占祥先生介绍,“启木苍”是撒拉族社会组织结构中的最小单位,在旧社会里,每个家庭大都占有或多或少的土地,一个家庭独立成为一院。新建庭院时,先用夯土筑起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围墙,形成“口”字形庄廊,然后在庄廊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处横盖一排房屋,这就形成了“前房屋后果园”的布局。
前房屋一般建成土木结构平房,“凹”字形格局,整个建筑由堂屋,厨房、小房、大门、圈房,草房组成。后果园用于种植蔬菜,瓜果等,成为对家庭补给食品来源的主要生产基地。值得一提的是撒拉族聚居区的孟达大庄村。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每个家庭的庄廊普遍窄小,基本上没有后果园,房屋大都建成四合院式的简易篱笆楼,上层为住房,下层为圈房,第一层墙面底部都用石头砌成,其上用沙土夯起,第二层墙面则全是用柳条编制成的篱笆墙。每家每户的房顶四周放满烧柴干青草之类,以备过冬之用。撒拉族家庭成员一般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嫂嫂、弟弟、妹妹等组成。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由于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为此,各自分工的职责也有所不同,女孩到了八九岁,要跟奶奶学讲故事和哭婚词,跟母亲学做家务活。男子到了童年,被父亲送到清真寺念经,接受宗教教育,培养孩子从小树立宗教信仰和对宗教仪式、教条、教规的认识。
为他未来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论是男是女,要及时结婚,继而,男子有了养家糊口的义务,女子有操持家务的义务。
撒拉族家庭都是独立的经济单位,各家在典当、出卖土地时,很少把土地一下子出卖掉,本“阿格尼”“孔木散”有优先购买权,在他们中有几个人同时要买,则采用先亲后疏的原则,而且价格要低于出卖给其他人的价格。
撒拉族的语言文化简介 撒拉族文化
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的乌古斯语组,按形态结构分类,属粘着语类型。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语言学家格里姆曾说:“我们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历史。”
这里的“历史”包含了社会、经济、法律、民俗等许多方面。撒拉族虽然在历史上使用过自己的文字“土尔克文”,但未能全面普及。
撒拉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乌古斯语组。分街子、孟达两种土语,孟达土语里较多地保留着古代撒拉语特点。
在撒拉民族语言中,除借用较多的汉语词汇外,还保留有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并且包括一些藏语借词。
撒拉族在历史上曾使用以阿拉伯文字母为基础的撒拉文,本民族称之为“土尔克文”。
至18世纪时,这种“土尔克文”不仅用于宗教方面的注释经文、翻译经典、进行经堂教育,而且成为社会通信、书写契约、纪事立传、着书立说的应用文。至今,撒拉族民间还保留着用这种文字书写的有关历史、宗教、文学等方面的一些文献(手写本)。
现在大多数撒拉人尤其是中青年人都能运用汉语,有些人还会讲藏语,居住在新疆的撒拉人还兼通维吾尔语。
相关参考
“阿格尼”“‘阿格尼’是由最亲的血缘关系组成的社会组织,‘阿格尼’是一个合成词,及突厥语种的‘阿改’(哥哥)和‘乃尼’(弟弟)两次复合而成,相当于汉语中的‘当家子’。”韩占祥老人说。据记者了解,撒拉族
相传七百多年以前,在中亚撒马尔罕地区有一个小部落,为首的头人是兄弟俩,名叫尕勒莽和阿和莽,在部落中威望很高,因长期受到当地统治者的迫害,于是他们率领同族的18人,牵了一峰白骆驼,驮着一本《古兰经》和故
撒拉族古老的民居建于明末,总建筑面积达200平方米,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三合庭院式建筑,整体布局坐北朝南,南面正中建平顶大门。孟达篱笆楼历经明、清、民国约四百年的沧桑岁月,风貌依然如故。篱笆楼分上下二层,
撒拉族通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在婚姻方面有几种特点,一是男子有重婚、多妻的特权;二是男子有凭“口唤”离弃妻子的特权,即男子如果对妻子不满意,只要说三声“我不要你了”,就算宣布离婚。而女子却无权提出离婚
多饮奶茶,食手抓肉,烹调之法仍带中亚色彩是撒拉人早期的饮食特点。后来,食物结构发生了变化,基本以面食为主,素常吃食有馒头、炖锅馍、烙油饼、花卷、面片、面条、“搅团”、糊糊等。荞麦面做的“搅团”备有菜汤
在撒拉族当有人病重时,其亲朋好友都要带着茶、糖等礼物来探望。如果平时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如背谈、造谣中伤、冤枉、欠帐等,病人和探望之人要相互取得对方的口唤(即原谅对方)。关于宗教责任,如没完成应做的礼
撒拉族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在长期的经商活动中,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商习俗,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他们都非常喜欢做“阿日”(汉语称牙行,意为中间人),给别人介绍生意,促成交易。撒拉族在做买卖时,有时并
撒拉族在过去没有节育习惯,因此许多家庭都是多子女。由于农村传统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重视生男孩,但也不歧视生女孩,认为这一切都是真主所决定的。婴儿出生后,主人家就向亲友和邻居们报喜,并请阿訇举行宗
撒拉房是佤族富有情意的房屋建筑。居于寨中的撒拉房也称公房,它的结构并不复杂,由4根大柱、1根中梁、几根压条构架。草片或瓦片覆顶,有的设围栏,有的不设围栏,四面通风。两根柱子之间搭设粗竹木条或木板,作坐
撒拉族谚语既是撒拉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撒拉族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渗透到撒拉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指事广泛,充分体现和展示了撒拉族的民族个性和文化气质,极大地丰富了撒拉族语言和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