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主要理论是什么

Posted 老子

篇首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老子主要理论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老子主要理论是什么

主要成就

老子的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虽然他的作品中存在许多时代的局限。但是这部流传两千多年的《道德经》,的确是跨时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这部作品会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有人曾统计,道德经是仅次于基督教《圣经》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一部作品。圣经是传教士主动翻译的,这部作品则是被许多民族欣赏而自行翻译的。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主要著作《道德经》,也直接叫做《老子》。

思想大要

《汉书‧艺文志》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西汉史学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谓:「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宇宙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价值观

 无、道、德

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

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万物」由「有」所衍生,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于「有」而终于「无」。

老子言「道」,尝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于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于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泉。」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应服从于「道」,故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

守柔

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

居后不争

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于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寡欲

老子谓人应「寡欲」,故谓:「罪莫大于可欲,祸其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于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故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于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政治观

无为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善为下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知识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相关参考

老子的生平简介他是哪里的人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老子究竟是谁?我们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找不到答案,在浩如烟海的史书里也找不到答案。而老子的著作《老子》,究竟是一个人写的,还是一个团队写的,历史也没有给出答案,于是老子跟庄子一样,永远被尘封在历史

历史人物 老子的生平简介他是哪里的人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老子究竟是谁?我们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找不到答案,在浩如烟海的史书里也找不到答案。而老子的著作《老子》,究竟是一个人写的,还是一个团队写的,历史也没有给出答案,于是老子跟庄子一样,永远被尘封在历史

河南有一“神庙”,日军13发炮弹无一爆炸,进去一看吓得磕头赔罪

老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其辩证法思想和无为而治的理论一直在今天都能够适用。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内东北隅有一座老君台,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升

政治谋略 老子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什么?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老子著名哲学家胡适曾说:“中国哲学到了老子、孔子的时候,才可当得‘哲学’两个字。”作为春秋时著名的

人物志 老子主要事迹?老子的生平简介

【生卒】:约公元前6~前5世纪【介绍】:春秋末期的哲学家。姓老,名聃。生卒年不详。陈国相人(今河南鹿邑)。曾任东周王朝守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由于职业的方便,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识人事,刚

中国历史 魏晋名士多谈玄

魏晋名士多谈玄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社会思潮。玄学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经典,主要探讨有无、本末、动静、言意以及自然与名教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玄学的创始人是何晏、王弼。何晏(190——249),

历史秘闻 河南有一“神庙”,日军13发炮弹无一爆炸,进去一看吓得磕头赔罪

老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其辩证法思想和无为而治的理论一直在今天都能够适用。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内东北隅有一座老君台,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升

《老子》中最值得传承后世的五大哲理 国学源流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历史小说 《老子》一书中最值得传承后世的五大哲理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老子和庄子是什么关系

老子和庄子的区别老子是最初提出道家思想的核心人物,是这一学派的始祖,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主要思想,使其延续。同为道家这一门派大师级人物的老子和庄子,在思想上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将道家学派的思想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