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 《老子》一书中最值得传承后世的五大哲理
Posted 老子
篇首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小说 《老子》一书中最值得传承后世的五大哲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小说 《老子》一书中最值得传承后世的五大哲理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
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
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
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
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
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相关参考
的《道德经》一书虽然只有五千多字,但它文是简单内容却非常的丰富,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它不仅影响着我们中国人,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人名。据说仅国内的《道德经》译注本就不下
历史秘闻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盡人生哲理,以柔克剛,智慧做人
《老子》作為中國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學體系的著作,以其豐富的內涵、透徹的說理、雋永的文字,以及深邃的哲理,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01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第七十三章》。這句話又作「天網恢恢
《老子》一书是中国哲学史上载满民族智慧的开山宝典。《老子》的核心"道",是本又是末,是体又是用,是无又是有,是变又是常,道是整个自然的统一,天地万物生化的本原。"道"把人类的认识范围由人生扩展到了整个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风俗更是有许多年的历史。有些风俗传承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有些风俗则慢慢消失,甚至慢慢被遗忘!下面是中国历史风俗100图,跨越千年历史,让我们一起欣赏铭记这些风俗吧!看
我们国家少数民族众多,他们分布在祖国的各个地区,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包括服饰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历史传承。而各民族服饰面料的取材,都与他们所处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等情况息息相关。比如靠农耕的民
我们国家少数民族众多,他们分布在祖国的各个地区,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包括服饰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历史传承。而各民族服饰面料的取材,都与他们所处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等情况息息相关。比如靠农耕的民
我们国家少数民族众多,他们分布在祖国的各个地区,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包括服饰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历史传承。而各民族服饰面料的取材,都与他们所处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等情况息息相关。比如靠农耕的民
孔子与老子在哲学思维上,是两个不同向度的人。不过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的说法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纪录。但有更进一步的探讨资料是,孔子可能不只一次的见过老子,而且交流甚笃,所讨论的哲理也很深。而孔子对老
孔子与老子在哲学思维上,是两个不同向度的人。不过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的说法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纪录。但有更进一步的探讨资料是,孔子可能不只一次的见过老子,而且交流甚笃,所讨论的哲理也很深。而孔子对老
《西遊記》中最厲害的五大妖怪,牛魔王父子上榜,第一弔打孫悟空
大家對《西遊記》都非常熟悉,那麼你知道裡面用過有多少個妖怪嗎?一共出現過96個妖怪。他們成為了唐僧師徒西行路上的絆腳石,也是他們讓唐僧師徒四人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最終成佛。在早期孫悟空剛開始大鬧天宮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