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替廉颇背黑锅
Posted 错误
篇首语:时间铭记梦想的足迹,历史镌刻奋斗的功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赵括替廉颇背黑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括替廉颇背黑锅
一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这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从战国到今天,赵括足足被人们冤枉了两千多年,也被人们讥讽了两千多年。当我们正视这段历史时就会发现,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一个誓死保卫自己祖国的忠勇军人。
在战国时期,那场壮阔、血腥而且具有转折性的长平大战中,赵军统帅赵括究竟犯了哪些错误,对于那可怜的40万冤魂,赵括又究竟该负什么责任呢?
长平大战一开始,赵军就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人正是所谓的四大名将之一的将军廉颇。战国时代,受赵国的战略环境和地理环境所限,赵军擅长的是野战或者说擅长进攻,最差的是防守。赵军最厉害的就是战场突击力量,比如弓箭兵、轻步兵、骑兵等,所以才在对匈奴和胡人的战争中屡建奇功。
秦国最擅长的是什么呢?是步兵和防守。虽然秦国有地理方面的优势,但是数百年来东方六国攻入秦国本土的能有几次呢?这就充分说明了问题。可以说赵军一开始就犯下了最大的战略性错误。尤其是在对垒中后期,秦军逐渐找到了对付赵军骑兵的方法后,即步步为营,以壕沟、弩兵封锁的战术,可以说赵军已经彻底地丧失了战场中唯一的一点优势。
而长平大战一开始,由于数战不利,赵军统帅廉颇就主动坚守,以图与秦军拼消耗,让秦军知难而退,但是谁也没预料到,秦军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一干就是14个月,长平大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也就是由突发的战役决战,演变成了双方有意识的战略决战和战略消耗战。也不知道当时的赵国统帅是如何想的,至少可以说赵军犯下了第二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就是业余战略家也知道,当时赵国的战争潜力要远远低于秦国,由突发战役演变为战略决战就已经输了一半,可是赵国的政治集群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换而言之,赵国应该主动割地求和,以图保住赵国最珍贵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精锐部队,才是上策。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人想到这一点,为避免赵国精锐部队的覆灭做好准备。这就是赵国犯下的第三个战略性错误,可以肯定地说赵国已经输定了。
由于物资、军队的大规模消耗和对垒,使得赵国政治集群的心灵很脆弱,本来用擅长进攻的赵括换下丧失斗志的廉颇,不能不说是一招好棋,可惜最佳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双方的对垒阵势已经完全形成,赵国是必输无疑了,只是看输多少和输多大而已了。
加上临阵换将,新统帅上任后,又需要两到三个月的磨合才能形成战斗力,一则赵国国力基本耗尽,二则秦军又不是傻子,怎会让赵军有这样的机会。这时也就犯下了第四个战略性错误,赵军覆灭的时机完全成熟了。所以不是赵军统帅赵括纸上谈兵的缘故,而是这时的长平大战本身就是一场输定了的战争。
但是,赵括上任后又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也可以说是一个让人敬佩的错误,即;以身殉国,抵死反抗,虽然是做错了,但相对于历史上的一群群无耻的小人,他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就是他的敌手;杀人王白起对其也是敬佩不已。
可能正是由于赵括的拼死反击,给秦军造成了空前绝后的伤亡,导致最后赵军被骗投降后,秦军才用残暴的集体屠杀来泄愤。至于当时赵军究竟给秦军造成多大的损失,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因为秦人根本就不敢回忆并记录下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长平大战不但是赵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同时也是秦国人心中永远的痛,长平大战后,秦国数次被其余五国痛打落水狗,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阳郊区的蓝田一带,后来用了20多年才恢复了元气。
20多年是个什么概念,一代人,整整一代人的出现,也就是说,在长平之战中,在毁灭掉赵国的全部精锐部队之时,几乎也消耗了秦国的主要军事力量。
从两国的经济力量对比来看,秦国富有汉中之地,同时又占有天府之国(李冰的功劳),而赵国当时的主要地域是在现今的太行山和相连接的部分黄河中游冲积平原。地域范围比秦国小多了,同时加上北面与匈奴的敌对状态,也严重消耗了赵国实际的兵力和资源。
进一步分析可以得知,赵括其实是十分了解赵国的兵力状况和实际作战能力的,但可惜的是生不逢时,他没有在必要的时候作出正确的判断,后来的出击也的确是属于年轻人的意气用事,这一点可以看到他的确没有廉颇稳重。但是,这也未必说明他比廉颇更了解赵国兵力的实际以及所擅长的作战方式,只能说明廉颇用兵的失误而已。而赵括只不过是代替廉颇品尝了这次惨败,否则,这次战役中死亡的必然是廉颇。而赵括也将永远史上无名,这就是历史的选择。
相关参考
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无疑是史上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之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这孩子从小就对军事非常感兴趣,当别人家的孩
鄙人好读历史,可是越读就越是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历史的看法、情绪都是被书上的故事给带进去了。对一些人物事件的判断或许片面,学不到真正的经验教训。今天我就复盘下个人们很熟悉的、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
本文主要讲的是赵括,但大家之所以认识他,可能是一个成语故事"纸上谈兵"编入课文里的故事主流上都认为赵括就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之人。《史记》中写道:"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其他的就不多
本文主要讲的是赵括,但大家之所以认识他,可能是一个成语故事"纸上谈兵"编入课文里的故事主流上都认为赵括就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之人。《史记》中写道:"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其他的就不多
《大秦帝国之崛起》已经快要结局了,决定战国七雄格局的长平之战也已经落下了帷幕,在剧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和历史上颇有些不同的将军赵括,剧中是这样形容赵括的“纸上谈兵骄横将,四十万精壮埋长平”。剧中的赵括是
《大秦帝国之崛起》已经快要结局了,决定战国七雄格局的长平之战也已经落下了帷幕,在剧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和历史上颇有些不同的将军赵括,剧中是这样形容赵括的“纸上谈兵骄横将,四十万精壮埋长平”。剧中的赵括是
《大秦帝国之崛起》已经快要结局了,决定战国七雄格局的长平之战也已经落下了帷幕,在剧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和历史上颇有些不同的将军赵括,剧中是这样形容赵括的“纸上谈兵骄横将,四十万精壮埋长平
历史军事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要用赵括换廉颇?说赵括纸上谈兵什么意思?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导致后来秦国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赵王会用毫无经验的赵括换掉廉颇,赵括被称为“纸上谈兵”就是因为他的经验不足,难道赵王也不懂这个道理吗?实际上当时秦国的国力已经在赵国
众所周知,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用没有经验的「”纸上谈兵”代表赵括换下了老将廉颇。客观地讲,赵孝成王换下廉颇确实有相对合理的原因,并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昏庸”。但问题是当时赵国可谓名将如
白起,古时陕西人,是当时大秦国最著名的战将之一。当时,他与廉颇、李牧等三人被称作战国四大战神。白起善于用兵,而他最大的爱好莫过于打仗,可以说秦国的崛起和发展,与战神白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白起厉害到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