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纸上谈兵的赵括并非庸才,而是背了黑锅

Posted 俘虏

篇首语: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纸上谈兵的赵括并非庸才,而是背了黑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纸上谈兵的赵括并非庸才,而是背了黑锅

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无疑是史上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之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这孩子从小就对军事非常感兴趣,当别人家的孩子沉浸于“王者农药”之类的游戏时,他却在拼命地学兵法背兵书,谈起兵法来谁也不是对手,连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父亲都甘拜下风。>俗话说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就像地基是高楼大厦的基础一样,有了坚实的地基,想修多高的楼就能修多高。遗憾的是,这孩子虽然地基打得牢,却在实际操作中出了差错,房子还没建好就倒了——在秦赵两国生死决战的长平之战中,他一改老将廉颇的“消极防御”为主动进攻,结果被秦军包围,输得非常惨,仅被“坑杀”的就达40万,致使赵国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相应地大大提升了秦国的国力,“成全”了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于是,人们送了他一个“纸上谈兵”的“雅号”,这个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也就被人足足讥讽了两千多年,并且还将讥讽下去。>实际上,赵括之才,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不堪,长平一战,其实是一场以少打多的攻坚战,在军队人数比对方整整少十五万的情况下,他敢于率军主动出击,本身就说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胆略,何况还取得了重创秦军的战绩。>根据秦军轻而易举地将赵军包围来看,秦国出动的兵力其实远远不止六十万,因为冷兵器时代打仗的常例是“十围五攻”(《孙子·谋攻》),根据这个常例,秦国出动的兵力至少是赵军的两倍,有学者估计应该在百万以上,否则不可能将四十五万赵军团团包围——据《资治通鉴·长平之战》记载,秦国把国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赶到前线去了:“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即使这样,秦军也吃了大亏,遭赵军重创。>这个“重创秦军”的战绩有多大呢?《史记》的记载是这样的:长平之战后,“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而且这个战绩,是在“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的情况下取得的。>根据史料,假设赵国出兵四十五万、秦国出兵六十万这些数字属实,那么根据赵国被俘四十万来看,消灭秦军过半(姑且算三十万)、导致其“国内空”,赵军仅付出了五万人的代价!>如果作为主帅的赵括是个庸才,那么请问,世上有战损比如此之低的庸才吗?> >但赵括最后毕竟败了,中国人历来习惯于以成败论英雄,在这样的语境下,赵括之前的路无论走得多么顺畅,多么豪迈,只要最后一步没走好,跌了一跤,那么在人们看来,他就是个不会走路的娃娃,之前的一切统统归零!>若要“追究”赵括的责任,那么他最大的责任,在于“心太急”了。当老将廉颇在战役前期一直“坚壁不战”,虽然成功地抵御了秦国的大军,但在赵王眼里却是“毫无建树”,赵王需要的是胜利,虽然赵王撤掉廉颇换赵括为将,看似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实际上也有这个因素在里面,而对赵王的心思,赵括不可能不明白,所以,当他取代廉颇之后,他知道,如果自己继续采用廉颇的战术,那么等待他的,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他必须尽快拿出一个结果,以便对赵王有个交代。>采用与廉颇不一样的战术,就成了他唯一的选择,而这个战术,就是改“消极防御”为积极进攻。>这就是所谓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倾尽全力赌一把,赌赢了是打虎英雄,赌输了是老虎的盘中餐。>不幸的是,他一把就“赌”输了。>他的确缺乏实战经验,因此这是他独立指挥几十万人马的第一战,也成了最后一战。>如果历史不那么无情,多给几个让他锻炼的机会,他最终成为比白起更可怕的战神,也未可知。>退一万步来讲,就算赵国真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长平之战失败的第一责任人,也不是他,而是赵王。>这是因为,当赵王打算用赵括换掉廉颇时,赵括的母亲就亲自给赵王写信说,请大王收回成命,不要用我的儿子。赵王问为什么,赵括之母的理由是,儿子做了将军后,军官们都无人敢抬头看他,而且爱财,每当大王有赏赐,他就拿回家收藏起来,看到便宜、有增值潜力的田宅也把它们买下来,一点也不像他父亲。>可是赵王叫她别说了,自己已经决定了。赵母说既然这样,那么那小子今后若是不称职,大王您可别怪我们,赵王答应了,赵括失败后果然没有为难赵家。>有人说知子莫若母,这话似乎没毛病,可是赵母仅凭儿子当上将军后军官不敢看他和他爱财这两点,就断定儿子不会带兵打仗,这理由是不是太牵强了?世上既爱财又有才的人多的是,军官不敢看他,难道不是因为他对他们的严格要求所致?>由此看来,赵母并不十分了解她这个儿子,因为发生于公元前280年的“麦丘之战”,就是靠了儿子赵括的计谋才打赢的,不然在那一战中,作为主将的她丈夫赵奢,很有可能身败名裂。> >公元前280年(赵惠文王十九年),乐毅破齐后,赵惠文王命赵奢为将,攻打齐国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并且只给了他一个月时间。>麦丘虽然成了孤城,但之前赵军多次攻打都未能拿下,时间长达数年,因为此城粮草充足,守军中又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赵奢的方式是强攻,但遭到儿子赵括反对——之前强攻多次都未能奏效,您老人家怎么还这样?干吗不来点新鲜的?>赵括分析,城里虽然还有粮食,但估计差不多也快完了,何不想其他办法?赵奢说来不及了,一个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再耽误下去等着受处分吧。>赵奢不听儿子的,下令攻城,不但不奏效,还白白损失了不少士兵。>赵奢不但不采取灵活一点的办法,还对抓到的俘虏束手无策,因为他向俘虏了解城里的情况,俘虏就是不告诉他。赵括却不慌不忙,每天好吃好喝地招待那些俘虏,对待他们比对自己人还客气,知道他们的家人已经断炊,还给他们粮食,让他们悄悄带回去。>俘虏中终于有人感动了,告诉赵括说,城里的粮食虽然还有一点,但是已经全部被军队控制,百姓早就没吃的了,人肉就是他们的“粮食”。赵括又问俘虏:“你估计齐军还能守多长时间?”俘虏回答说充其量也就几个月吧。>直到那时,赵奢才听了儿子的劝,停止攻城,还把俘虏都放了。>人心都是肉长的,受到优待的俘虏们回去后,逢人就说赵军的好,在他们嘴里,赵军简直是一支仁义之师,不但不拿他们当敌人,非常尊敬他们,还让他们吃得饱饱的,还送他们粮食,让他们的家人也有吃的。>不少百姓听了,立场就开始产生动摇:要不,咱们也投赵军去吧?>世上最可怕的是人还在,但是心已走,齐军将领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赶紧把制造混乱的俘虏关了起来,谁知这样一来,士兵和百姓的怨言更大。>根据儿子赵括的“指示”,赵奢依然按兵不动,还让部下用抛石机把粮食抛进城里,而且每天都这样做。>>齐军却派人把那些粮食送了回来:你们几个意思?想搞统战啊?没门,咱们不吃这一套,你们要打就打,别再抛粮食了求你们啦!>赵奢不听,继续抛粮食,齐军再也沉不住气了,气急败坏地派代表来约战:咱们定个决战的日子吧!>此时此刻的赵奢,虽然不知儿子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但儿子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叫他别跟齐军派来的代表见面,他就不跟他们见面,气得齐军代表干瞪眼。>几天后,事情果然朝赵括的设想发展,城里的人杀了守城的齐军将领,开门投降了。>当赵惠文王对赵奢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并且伤亡不大深感好奇时,赵奢不由得为儿子骄傲,对赵惠文王说:都是这小子的主意,老赵我不过是个执行者而已。>不用说,赵惠文王对赵括大大地点了一个赞,父子俩都得到了重赏。>也许正因为赵括在“麦丘之战”中的表现,给后来的赵王留下了深刻印象,才使赵王不顾其母亲的反对,毅然让赵括担此重任。>可惜,历史不给他机会。>或许,赵括当个参谋人员更合适,一旦让他独当一面,可能又是另外一种画风。>不过,话又说回来,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故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说,但长平之战,赵括却有明显讨好赵王的意味。从这一点说,他不是一个好将军,背黑锅也罪有应得。

相关参考

长平之战中的赵括并非“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赵王因为国力不济,不能用廉颇的固守之计,只好以赵括既代廉颇。而赵括主动出击,不是没有胜机,可惜赵军粮草、兵力都不足,这才无力回天。即使如此,赵括也大量消耗了秦军的有生力量,没让秦军占到大便宜

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一无是处吗

中华文学博大精深,不仅同样的字在不同语境有各种解释,简单的一句话能够诠释一个现象或事情,还有四字成语耐人寻味,往往四个字就能表达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成语的来历都有特定的故事,并非无中生有,胡编乱造,

赵括替廉颇背黑锅

一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这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从战国到今天,赵括足足被人们冤枉了两千多年,也被人们讥讽了两千多年。当我们正视这段历史时就会发现,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一个誓死保卫自己祖国

和珅被赐死,不是因为贪污,而是替乾隆背了黑锅

野史、正史、秘史,三史聊一聊;宫廷、朝堂、江湖,探秘有趣的历史;大家好,我是李夫子,纵观历史,贪腐都是一个不能绕开的话题,今天李夫子就跟大家聊一聊被誉为史上第一贪的「”和珅”和中堂不为人知的秘密。和珅

历史百科 纸上谈兵的赵括

纸上谈兵的赵括公元前262年,秦军进攻赵国长平,赵国老将廉颇率军坚守,深沟壁垒,避营不出,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秦军虽然多次挑战,但廉颇经验丰富,并不上当。秦军毫无办法,只好回复秦王。秦王于是请范雎出

历史典故 纸上谈兵的赵括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

历史典故 纸上谈兵的赵括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

历史人物 赵括的长平之战是替廉颇背黑锅?

一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这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从战国到今天,赵括足足被人们冤枉了两千多年,也被人们讥讽了两千多年。当我们正视这段本站网时就会发现,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一个誓死保卫自己

历史人物 “纸上谈兵”的赵括有没有实力

“纸上谈兵”的赵括有没有实力?“纸上谈兵”具体故事是怎么样的?本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中华文学博大精深,不仅同样的字在不同语境有各种解释,简单的一句话能够诠释一个现象或事情,还有四字成语耐

其实是战国时期的名将 揭秘纸上谈兵的赵括

提到长平之战,几乎人人想到的一个词语就是“纸上谈兵”,而创造出这个成语的人就是赵括,几千年来,赵括一直被作为一个反面形象来教育国人,要大家知道,理论是苍白的,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中国的历史大抵如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