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支持换下廉颇 谁是长平之战罪魁祸首

Posted 廉颇 蔺相如

篇首语:努力吧,只有站在足够的高度才有资格被仰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蔺相如支持换下廉颇 谁是长平之战罪魁祸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蔺相如支持换下廉颇 谁是长平之战罪魁祸首

2、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为什么用没有经验的赵括替换廉颇

蔺相如支持换下廉颇 谁是长平之战罪魁祸首

蔺相如,战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蔺相如是长平之战的罪魁祸首?

2000多年来,我们中国人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的蔺相如推崇备至,几乎成为正义的化身,是爱国英雄的榜样,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

不过在本居士看来蔺相如其实就是一个欺名盗世、祸国殃民的跳梁小丑而已。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绝对不是在帮助赵国,而是一步一步将赵国拉向万劫不复的深渊“长平之战”。第一就是所谓的“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了一块破石头和氏璧不惜代替赵国得罪强大的秦国!更主要的是这提倡了赵国的好货之风。

可以肯定自蔺相如完璧归赵获得重用后,赵国肯定掀起一股向国王献宝的高潮。就如同今天保利公司花巨资收购圆明园的水龙头一样,紧接着芒果台就用更多的钱来买回“皿方罍”,把这些钱花在这些虚的上面,为什么不用来改善民生呢?赵国政府当时如果把完璧归赵的心思用在发展农业上,赵括就不会因为部队缺粮,被迫选择出击与吴起决战了。

第二“渑池之会”蔺相如舍命争取的不是国家尊严,是变相证明赵国图虚之名,为了一点点面子上的事情再次得罪秦国,就如同《新闻联播》里我们总是应约与美国领导人通话一样,赢的是虚名输的是里子。赵国为了一块石头和一点虚名得罪强大的秦国,被迫选择应战,致国家于险地有必要吗?就如同今天的朱成虎将军口无遮拦的说,中国愿意以西安以东所有城市回到石器时代,与美国打核战一样,这样逆天的得罪全人类的话有必要说吗?

第三“负荆请罪”一个太监的家臣因为替赵惠文王保住了一块石头,争回了点虚名,其地位居然可以比国之重器廉颇还高。这绝对是对赵军所有将士的一种打击。让他们对自己职业感觉失望。国家需要的是奇珍异宝,不是国土安全。廉颇为了自保负荆请罪的姿态更是强化了赵军将士这种共识。廉颇后来还是出逃去了魏国的。

所以在蔺相如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登上高位后不久,秦军就发动了“长平之战”活坑了40万赵军,把赵国一个有能力和秦国一样统一中国的国家,打成了残废。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蔺相如也在长平之战后不久死了,估计是自杀而亡的。

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为什么用没有经验的赵括替换廉颇

众所周知,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用没有经验的「 ”纸上谈兵”代表赵括换下了老将廉颇。客观地讲,赵孝成王换下廉颇确实有相对合理的原因,并不能简单地称之为「 ”昏庸”。 但问题是当时赵国可谓名将如云。除了廉颇之外,名将李牧、乐毅、田单当时都在赵国当官,还有一批有经验但没机会的将领。既然如此,赵孝成王为什么非要用没有经验的赵括替换廉颇呢? 首先,除了廉颇之外,赵国的其他名将都有一些不能赶往长平战场的理由。比如李牧当时率领骑兵在北边与匈奴作战,而乐毅、田单都是客将,比较信任赵氏宗亲的赵孝成王自然不信任他们。 其次,根据史书记载推测,赵括的年龄与赵孝成王应该比较接近,两个人算是同一代人。对于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来说,同为新生代的赵括要比廉颇为代表的「 ”老家伙”更为讨喜和值得信任。 最后,在长平之战爆发前,赵国对秦国的大部分军事胜利都是工事防御战,拿得出手的野战胜利只有一次,即阏与之战。而阏与之战的赵军总指挥就是赵括的父亲、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 可惜的是,赵奢在长平之战爆发的时候已经去世。但赵孝成王觉得赵括很有可能继承了父亲的军事天才,起码比几乎没有取得过与秦军野战胜利的廉颇要强。

相关参考

历史军事 长平大战为何非要换下廉颇 其中有何隐情?

战国后期的长平大战,由胡服骑射崛起的赵国对阵秦国,双方投入兵力都在60万左右。可以这场大战,一方面是秦国模式与赵国模式的巅峰对决,谁胜出意味着新的强权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形成;而另一方面,更直接关乎两国

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为什么用没有经验的赵括替换廉颇

众所周知,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用没有经验的「”纸上谈兵”代表赵括换下了老将廉颇。客观地讲,赵孝成王换下廉颇确实有相对合理的原因,并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昏庸”。但问题是当时赵国可谓名将如

历史军事 长平大战为何非要换下廉颇 而启用赵姓小毛孩?

战国后期的长平大战,由胡服骑射崛起的赵国对阵秦国,双方投入兵力都在60万左右。可以这场大战,一方面是秦国模式与赵国模式的巅峰对决,谁胜出意味着新的强权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形成;而另一方面,更直接关乎两国

春秋战国 赵括真的应对长平之战负全责吗

纸上谈兵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的是长平之战时,赵军统帅由廉颇换为赵括。赵括上任后一改廉颇被动防守的战略,选择主动出击。最终被秦军诱敌深入,在长平大败。因其在战前谈论兵法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的悲剧发生的原因

成语纸上谈兵,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的悲剧发生的原因

成语纸上谈兵,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

兵法谋略 赵王为何不再重用廉颇?

廉颇是赵国一名英勇善战的名将,他的英雄声名在诸侯间传扬。长平之战,赵惠文王中了秦人的反间计,以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廉颇作将军,结果一败涂地,牺牲了四十五万人,令赵国损失惨重。赵悼襄王立位以后,以乐乘代替

历史典故 发生纸上谈兵悲剧的原因何在

  成语纸上谈兵,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

历史典故 发生纸上谈兵悲剧的原因何在

  成语纸上谈兵,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

历史人物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为什么会在长平战败

此句出自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