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疆大吏被刺殺,慈禧太后下令嚴查,曾國藩卻一再拖延

Posted 朝廷

篇首语: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封疆大吏被刺殺,慈禧太后下令嚴查,曾國藩卻一再拖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封疆大吏被刺殺,慈禧太后下令嚴查,曾國藩卻一再拖延

在歷史上,各種冤案奇案數不勝數,尤其是在吏治腐敗時期;而清末時期,就是一個吏治腐敗的特殊時期,為何說是特殊呢?因為這段時期,清王朝不僅內部腐朽不堪,而且還有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以及外強入侵,而在這段特殊的時期里,冤案奇案層出不窮。
而這裡要說的,就是清末時期的最大一樁奇案,為何說是最大的一樁呢?因為這樁奇案雖然表面上看是破案了,而且是極為簡單的破案了,但並沒有真正的破案,就算是慈禧太后下令也是無濟於事;這樁奇案就是赫赫有名的「刺馬案」。
「刺馬案」發生於公元1870年,當時兩江總督馬新貽在南京校場閱兵完畢,返回督署的路上,被一個叫張汶祥的刺客給刺殺了;而且張汶祥在刺殺兩江總督馬新貽後,並沒有第一時間趁亂逃走,反而高喊:「刺客是我張汶祥!」讓那班怕死的衛士捉拿。
很多人可能覺得,這樁案子有什麼奇怪的,刺客束手就擒,案子不就破了么?事情當然沒這麼簡單,就比如,張汶祥為何要刺殺馬新貽?是有私仇還是受人指使?在影視劇《投名狀》中,張汶祥(姜午陽)刺殺馬新貽(龐青雲)是因為私仇,但是在歷史上,這兩人卻是沒什麼關係,張汶祥僅是一個純粹的刺客而已。
刺殺案發生後,朝廷命護督將軍魁玉嚴審張汶祥,但張汶祥的供詞卻是反覆變更,讓人捉摸不透。後給事中王書瑞奏請要查清楚主使者,於是朝廷又命漕運總督張之萬與魁玉一同審理此案。在歷經曠日持久的審理,各種酷刑都用遍了後,都沒能得到真正幕後指使者的信息。
魁玉與張之萬最後以供詞上奏,大意是:「張汶祥曾經是太平軍,後來又暗通海盜,馬新貽任浙江巡撫時,捕殺南田海盜,張汶祥的同黨大多被殺,妻子為人擄掠。馬新貽到寧波閱兵時,張汶祥遞呈控拆但沒有被受理,因此而懷恨在心,並沒有人指使他,請以大逆定罪。」
這份供詞是真的嗎?顯然只是朝廷為了維護面子編造出來的,因為這樁「刺馬案」背後,還有很多秘辛,而且和當時最強勢的湘軍有極大的關係。當時清王朝的財力早就枯竭了,為了填補窟窿,清王朝一直催促曾國藩早日攻下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因為太平天國所搜刮的財富絕大部分都堆積在天平天國的「國庫」之中。
這是一筆極為龐大的財富,清王朝統治階級一直想用這筆財富填補財政窟窿;但是在湘軍攻克天京後,這筆數額龐大的財富卻突然消失了;當然,我們知道這筆財富被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劫走了,但是當時的人不知道啊,湘軍十餘萬人,只忠心於曾國藩一人,相當於私人軍隊,而且這筆財富,雖然曾國荃及其麾下的「吉字營」劫走大部分,但剩餘的部分也被湘軍分掉了。
所以對於此事,全軍上下都是守口如瓶;清政府統治階級當然不甘心這樣的結果,於是就有了馬新貽從閩浙總督調任兩江總督的事情發生;兩江總督乃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江蘇(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而在馬新貽之前,兩江總督是曾國藩,為了讓馬新貽查清緣由,清政府不惜將曾國藩升為直隸總督。
直隸總督乃是封疆大臣中地位和級別最高的,這看似是陞官了,但曾國藩心裡清楚,其實這就是調虎離山,因為他的湘軍當時都在兩江;馬新貽是公元1868年就任的兩江總督,公元1870年被刺殺,這兩年中,也不知道馬新貽到底查到了什麼,讓人以雇凶的方式將其刺殺。
其實仔細剖析「刺馬案」,其實是一件計劃極為周密的刺殺事件,估計張汶祥都不知道到底是誰背後指使他殺人的,要知道滿清酷刑可不是擺設,但凡張汶祥真的知道點什麼,那肯定是審的出來的,結果卻是一無所知。很顯然,清政府對魁玉與張之萬給出的答案很不滿意,於是讓曾國藩火速回任兩江總督,並加派刑部尚書鄭敦謹為欽差大臣,攜帶刑部兩名郎中即刻赴江寧複審。
曾國藩接旨後堅辭再任兩江總督,並上奏以病體請求開缺養病。清廷不予批准,諭令儘快赴任,但曾國藩遲遲不動,拖延近三個月才到江寧接任。鄭敦謹是刑部主官,素來有「鐵面無私」的稱號,到了後就立馬開始審案,審了幾日,張汶祥並不改口,曾國藩坐在一旁只聽不言。
鄭敦謹滿腹疑惑,私下問曾有何看法,曾國藩淡淡地說:「看來只好照魁、張原奏之法奏結此案。」鄭敦謹官場混跡多年,怎不知曾國藩話里的意思,於是趕緊結案,未等聖旨下達就和兩個郎中趕緊離開了;行至半路,鄭敦謹就稱病請求開缺,朝廷不許,鄭敦謹就自行棄官回鄉,終生不再為官。
兩個郎中回京後不久就悄然離京,一個被放蘭州知府然而並無實缺,貧困潦倒,另一個直接被免官,勒令回家養老去了。看到這裡,還會覺得「刺馬案」是一樁簡單的案件嗎?那「刺馬案」的幕後指使者到底是誰呢?雖無證據,但通過種種線索皆指向湘軍,當然,曾國藩本身是不太可能的;而後人猜測,皆有可能真正的指使者是曾國荃,否則曾國藩也不會這麼維護,當然,這也只是猜測而已;總之,這樁離奇的案件,至今仍未真正破解,可見此案之奇。

相关参考

曾國藩素有知人之鑒,他第一次見到慈禧時,用4個字評價

眾所周知,晚晴統治下的中國是一個亂世,外有帝國主義列強的虎視眈眈,內有太平天國起義。晚晴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對外和洋人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對內鎮壓農民起義。而晚晴主事的朝廷大臣,無非就是那麽幾個。小編

清朝封疆大吏岑春煊转向革命 原为慈禧依仗

1911年10月9日,“开缺两广总督”岑春煊夜宿武昌。是夜,武昌城中枪声大作,岑春煊“安卧如故”。次日晨,岑春煊遣人买舟渡江,再乘轮返回沪上,“沿途阅报,知民军已举黎元洪出任都督,革命由此告成矣”。岑

谭嗣同被斩,作为封疆大吏的父亲没求情,张之洞营救,却为时已晚

他是心系社稷,满腔抱负誓要改变落后的社会现状,联合进步人士积极寻求变革。可是新生力量的曙光毕竟微弱,他们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命悬一线,作为封疆大臣的父亲竟没有出面营救。倒是父亲的上

谭嗣同的父亲是封疆大吏,在他被处死之时,为其求情的却是张之洞

在清朝末期,戊戌六君子积极主张变法图强,却因为触犯顽固派的利益而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杀害,戊戌六君子虽然都有很厉害的家世,但最终却也难逃一死。而这谭嗣同的父亲,在当时更是一位封疆大吏,是湖北的巡抚。但是在

八国联军进京,封疆大吏 ”东南互保”拒救慈禧,结果如何

封建社会里,天子有难,各地勤王救主,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就有那么一批大臣,就不卖账,那就是「”东南互保”的那帮臣子们,拒绝救慈禧,那他们的命运又会怎样呢?东南互保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向北觉得要解释

谭嗣同被砍头,作为封疆大吏的父亲没有求情,仅给儿子写了副挽联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戊戌六君子”被慈禧太后砍了头。长久以来,人们对“六君子”中的谭嗣同被杀大感惋惜,尤其是他临死前的悲愤之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更是让人对这位青年改革

曾國藩是如何改掉好色的毛病的

我們說說晚清中興的名臣曾國藩。史書記載曾國藩是很好色的,那麼曾國藩到底有多好色,我們先來看看。其實曾國藩的好色跟今天我們許多人相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根本是不值得一提的。曾國藩年輕的時候,沒有過像現在

為何世人崇拜曾國藩

我們都知道,當封建帝國走向末路之時,總會有一些傑出的大臣試圖力挽狂瀾。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清朝末期的名臣曾國藩的歷史功績。既然要談曾國藩,就不得不提到他在洋務運動中所做的貢獻。曾國藩是洋務運動的主要領

曾國藩為何不稱帝

曾國藩沒有稱帝,是他比較明智的選擇,因為他起義稱帝,並沒有多大的勝算,在加上曾國藩是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一個士大夫,集忠孝,禮儀於一身,他是一個很要名聲的一個人,因此他不會反,也不敢反。而本文將結合

晚清最后一位封疆大吏,大清已灭亡他仍在率兵作战,还差点成功了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皇帝的名义宣读了《清帝退位诏书》,两百多年的清朝寿终正寝,封建制度的终结。大清的灭亡,并不影响顽固派对他的愚忠。晚清有这样一位封疆大吏,清朝都灭亡了,他还依旧率部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