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胡琴究竟是啥样的 纳西族乐器简介
Posted 纳西族
篇首语:时间会告诉我们,简单的喜欢,最长远;平凡中的陪伴,最安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纳西胡琴究竟是啥样的 纳西族乐器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纳西胡琴究竟是啥样的 纳西族乐器简介
纳西胡琴,纳西族弓拉弦鸣乐器。因饰龙头和琴筒较大,纳西族又称其为龙头胡琴和大胡。形制较为古朴,音色柔和浑厚,用于“白沙细乐”和“纳西古乐”。流行于云南省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外观与湖南花鼓戏的长筒式大筒相似,形制比较古朴。琴筒木或竹制,呈圆筒形,木制者多 使用一截圆形楸木挖空内芯而成;竹制者常用一段两端通透的毛竹筒。筒长18厘米~25厘米 、筒径10厘米~16厘米、壁厚0.8厘米~1厘米,筒前口蒙以羊皮或蟒皮为面,筒后端敞口。琴杆木或竹制,全长70厘米左右,木制者多使用红椿木、核桃木等硬杂木制作,顶端雕刻龙头为饰 (图);竹制者常用人面竹制成,琴头平顶无饰。琴杆上端设有二轴,弦轴又称“耳子”,多用黄杨木或硬木制,呈圆锥形,轴长12厘米~15厘米,轴柄刻有条纹。弦轴的设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左右各一,琴头下方开有弦槽(木制)或近弦轴处开有长形小孔,两弦从中穿出( 竹制),弦槽或弦孔下端设有骨制或竹制山口(弦枕)支弦;另一种是弦轴设于琴杆一侧,下方设有千斤,不论哪种形式,弦轴的设置均与琴筒呈直角。琴杆下端装入琴筒并外露系弦,皮面中央偏上置木制空心琴马,张两条丝弦或钢丝弦,细竹拴马尾为琴弓。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支纳西胡琴。琴筒毛竹制,筒长18.6厘米、直径10.5厘米,筒前口蒙以蟒皮为面,后端敞口。琴头、琴杆用一整块硬杂木制作,全长67厘米,顶端雕刻龙头,精美别致、栩栩如生。下开弦槽,两侧设有两个弦轴。
弦轴硬木制,圆锥形,轴长12厘米,轴柄刻有直条瓣纹。琴杆呈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上端设有山口,下端装入琴筒中并外露为尾柱系弦。皮面置松节木制空心琴马,马长1.5厘米、宽0.6厘米、高0.6厘米。张两条丝弦,使用老弦和二弦。琴弓用细竹拴以白色马尾而成,弓长71厘米。此琴制作于1984年,工艺较为精细,通体除琴头施以金漆彩绘外,琴筒、琴杆、弦轴和弓杆均髹以黑色油漆,外观沉稳而庄重。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筒置于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夹于两弦间粘松香拉奏。按五度关系定弦为a、e1,音域a—f2。音色柔和浑厚。常用的演奏技法有打音、滑音和揉音等。可用于独奏或合奏,是纳西族重要的中音拉弦乐器,主要用于演奏纳西族传统的“白沙细乐”和“纳西古乐(洞经音乐)”。较著名的乐曲有:《步步佳》、《十供养》、《水龙吟》、《到春来》、《一江风》和《山坡羊》等。著名的演奏家有李稚白、木柱、李子林、和秀川等。
拉祜族的小三弦是啥样的 拉祜族乐器简介
拉祜族小三弦,是拉祜族、佤族和哈尼族爱尼人的弹拨弦鸣乐器。因拉祜人最为喜爱而得名。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沧源佤族自治县等地。
形制比较独特,它不仅与汉族的小三弦有较大区别,也与云南其他民族的小三弦有显著不同 ,但却与广西壮族的三弦相仿(只琴箱不是筒形),琴体小巧玲珑。多使用一整块梨木、果木或其它硬杂木斫制而成,当地则用糯梨木或茶木制作,而以茶木制作的音质最佳。也可琴箱单独制作,然后装入琴头、琴杆。它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 ,规格大小不一,全长40厘米~60厘米。共鸣箱(琴鼓)呈扁圆形,琴框上、下开有装入琴杆的方孔,正面以蛤蚧皮、羊皮、蛇皮或蟒皮蒙面,并用竹钉固定,后面设有木制并镂空各种民族图案的音窗。
琴箱直径8厘米~12厘米、厚4厘米~8厘米,较一般三弦为小,故可使发音坚实、脆亮。琴头为扁铲形,上部较宽,顶端朝后呈弧形弯曲,下部中间设有弦槽或弦库,明开的弦槽中间通透,暗开的弦库则由背面开槽、正面雕以图案花纹为饰,琴弦由下方的弦孔中穿出。
琴头两侧设有三个短而粗的硬木制弦轴,置轴为左二右一,这与其它三弦的左一右二也显著不同。琴杆短而宽,呈半圆柱状体,上方设有金属山口或在山口处嵌以金属薄片,正面平坦为按弦指板,其上不设品位。
琴箱皮面中央置有一截铁棍为琴马,下面垫以一枚旧时的铜币、银元或一块薄铁片。张以三条钢丝弦,弦径一致。拉祜族小三弦制作精细,一般多在琴头、弦库和音窗上雕刻出花纹图案。小三弦采用金属山口、琴马和同样粗细的钢丝弦,使其具有独特的音色。
相关参考
纳西族的民间舞蹈分为歌舞、乐舞、表演性舞蹈、宗教舞蹈四类。(一)歌舞纳西族的民间歌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热美磋》、《喂默达》、《阿丽哩》等。其中《热美磋》俗称“热热磋”或“窝热热”,属于世界上稀有的
殉情是丽江纳西族婚姻关系中突出的现象,丽江纳西族的民风是:男女在结婚前,有社交的自由,各种节日和大小庙会,姑娘们相约同去游玩,小伙子也结队出门,手持柳枝在路旁等候,依据传统风俗,过年要带些米花糖,糕饼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中国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知名人物。在吴承恩老先生讲述的故事中,他是唐朝贞观年间状元陈光蕊与当朝宰相千金殷温娇的儿子,在家门遭遇不测后,被金山寺长老搭救,取小名江流,法名玄奘。
拉祜族小三弦,是拉祜族、佤族和哈尼族爱尼人的弹拨弦鸣乐器。因拉祜人最为喜爱而得名。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沧源佤族自治县等地。形制比较独特,它不仅与汉族的小三弦有较大区别,也与云
白族的龙头三弦,其形制奇特,音色圆润,常为白族民歌和说唱伴奏,深受白族人民喜爱。流行于剑川、鹤庆、洱源、大理、云龙和兰坪等地。传说洱海边住着一位白族老人,他有三个儿子,大郎贪财,二郎好吃懒做,三郎爱弹...
二簧,纳西族弓拉弦鸣乐器。形同汉族京胡,音色脆亮,用于演奏“白沙细乐”和“纳西古乐”。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形制与京剧伴奏乐器京胡相同。琴筒竹制,圆筒形,多使用一截两端通透的毛竹筒制作,筒长
二簧,纳西族弓拉弦鸣乐器。形同汉族京胡,音色脆亮,用于演奏“白沙细乐”和“纳西古乐”。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形制与京剧伴奏乐器京胡相同。琴筒竹制,圆筒形,多使用一截两端通透的毛竹筒制作,筒长
东巴经最早用原始旬形文字书写,后出现东巴文和格巴文混写以及用格巴文书写的东巴经书。东巴经的外观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横宽纵短,比例约为三比一,在经书的左端用线缝订,从右往左翻页书写。另一种也是横宽纵短
有了语言才会形成文字,纳西族特有的文字叫人称奇。当走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时,眼前琳琅满目的工艺品会让您目不暇接。不过在欣赏之余,记者发现,许多工艺品上面都刻画着类似于甲骨文的图案,小
白沙细乐的乐队由纳西族乐器组合而成,从中也体现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现象。乐器按照演奏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3个乐器组:一为吹管乐器,有竖笛、横笛、波伯。其中横笛是主奏乐器,而波伯则是纳西族特有的竹制乐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