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婚俗中的“殉情”究竟是怎么回事
Posted 纳西族
篇首语: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纳西族婚俗中的“殉情”究竟是怎么回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纳西族婚俗中的“殉情”究竟是怎么回事
殉情是丽江纳西族婚姻关系中突出的现象,丽江纳西族的民风是:男女在结婚前,有社交的自由,各种节日和大小庙会,姑娘们相约同去游玩,小伙子也结队出门,手持柳枝在路旁等候,依据传统风俗,过年要带些米花糖,糕饼之类在身边,以分赠给向自己讨吃的小伙子。男青年在姑娘门前路过时,向自己看中的姑娘讨东西吃,借此达到交往的目的。节日夜晚,男女青年相约到河边相会,并通过弹口弦,唱调子,表示情意。但男女不能面对面和肩靠肩坐在一起,一般需要隔一道水沟或一簇茨蓬,至少也要相隔两三米才能交谈或唱和。情投意合的男女常常私订婚约。纳西语称为“命若货”。
然而,纳西族的婚姻在1723年的改土归流之后已由父母包办,本人无选择配偶的权利,法定夫妻,不是老头陪着妙龄少女,就是包办的姑舅表兄妹,双方没有任何感情,于是一些热恋着的男女青年,在无法获得婚姻自由时,便产生了“生不同眠,死时共穴”的想法,相约至玉龙雪山或者是村寨周围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情死的方法:用一根绳双双吊在一起;或在一棵树上各自吊死;两人用绳子仅仅拴在一起,互拥着跳水而亡;同服毒药(草乌)或鸦片自杀等等。
丽江的确称的上是世界上的“殉情之都” ,东巴祭司依据当时所发生的情死悲剧情况,创作东巴经典《鲁般鲁饶》(牧奴迁徒记),并把它作为超度情死者的经书,在道场仪式中反复吟诵。
纳西族第一对情死者从情死鬼头目变成爱神,十二岩子坡这个情死鬼魂的归宿地,也演变成雪山情雪山情国(游翠国),并把情死国描绘成不同境界的三个国。经过东巴教的不断传播,民间又形成口传的长诗《游悲》(殉情调),其故事说:女主人公从小在山上放羊,孤单寂寞;男主人公是次子,分家没有份,就上山打猎。
二人相会在深山,互诉苦情,于是相爱,但他们烧香问卜,都难于成婚,便去准备情死的用物,接着双双爬上雪山,经历“树上盘恶峰,石上长尖刺”的“游翠第一国”和不长草木的第二国,过了独木桥,到了“金花不会谢,金果不会落”,没有苍蝇蚊子的理想乐园“巫鲁游翠国”(第三国),过上了“白鹿当耕牛,斑虎当骑马”的自由生活。因而情死,在纳西族地区,也更多的被说成他们去了玉龙第三国。
相关参考
苗族青年男女婚姻的缔结以自主婚姻为主,通过社交和谈情说爱来确定。社交活动多在节目或赶场天进行,形式是小伙子同姑娘对歌,互相了解情况,沟通感情,若双方情投意合,再由男方家长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合。结婚一般都
“子谷妹”在纳西语中为要钥匙的意思。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纳西人的婚庆中,至今仍流传着“子谷妹”的习俗。纳西新娘子出嫁之前,送亲的娘家兄弟姐妹、叔伯姑舅等亲友将新娘嫁妆中的箱、柜、机、车等的钥匙隐密保管
纳西胡琴,纳西族弓拉弦鸣乐器。因饰龙头和琴筒较大,纳西族又称其为龙头胡琴和大胡。形制较为古朴,音色柔和浑厚,用于“白沙细乐”和“纳西古乐”。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外观与湖南花鼓戏的长筒式大筒
纳西胡琴,纳西族弓拉弦鸣乐器。因饰龙头和琴筒较大,纳西族又称其为龙头胡琴和大胡。形制较为古朴,音色柔和浑厚,用于“白沙细乐”和“纳西古乐”。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外观与湖南花鼓戏的长筒式大筒...
一晃四年又过去了,建安二十四年,庞德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劲敌也是最后一个,侯音、卫开等在宛城反叛,庞德领军与曹仁共攻拔宛城,斩侯音、卫开,便往南驻扎在樊城,以讨关羽。关羽的名字,庞德是早有耳闻,他等
许多的东巴文化学者已经对纳西族中突出的自杀现象作出了种种解释,洛克和顾彼德认为,汉文化输入丽江,孩童定婚制和劳务繁重的艰苦生活以及“哈拉里肯”仪式中对自杀的浪漫表述是导致青年女子自杀的原因,他们特别谴
许多的东巴文化学者已经对纳西族中突出的自杀现象作出了种种解释,洛克和顾彼德认为,汉文化输入丽江,孩童定婚制和劳务繁重的艰苦生活以及“哈拉里肯”仪式中对自杀的浪漫表述是导致青年女子自杀的原因,他们特别谴
丽江泸沽湖边的纳西族的一支:摩梭人,实行的是“阿夏”婚。“阿夏”是摩梭语,意为亲密的情侣。“阿夏”婚有两种形式,即阿夏异居婚与阿夏同居婚。阿夏异居婚也叫“走婚”,其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建立阿夏关系的
丽江泸沽湖边的纳西族的一支:摩梭人,实行的是“阿夏”婚。“阿夏”是摩梭语,意为亲密的情侣。“阿夏”婚有两种形式,即阿夏异居婚与阿夏同居婚。阿夏异居婚也叫“走婚”,其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建立阿夏关系的
新郎穿长衫、马褂,带着礼帽在门前迎候(也有亲自前往女家迎亲的)。新娘一到,新郎上前掀开花轿门帘,扶新娘出轿,然后躬身向送亲的人们致谢。新娘进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正中的“马鞍”(是用大红纸包贴在门尴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