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Posted 野战军

篇首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

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6月,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

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

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

 

扩展资料:

在后来的淮海战役的时候,刘邓在大别山的战略游击区的建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刘邓在西线的积极运动和作战,则无法达成对国民党在徐州周围集结的重兵集团的包抄任务,则只可能是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东北地区打一个小规模的淮海战役。

1948年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歼敌一个师,切断了敌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这是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巨大的战略决战规模的关键。

而中原野战军,也就是刘邓部在大别山地区的跃进,使得他们能够占据一个有利的攻击位置,从而能够与华东野战军实现东西夹击这样大规模的战役合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挺进大别山

相关参考

中国革命战争 挺进大别山

   中原大进军之一挺进大别山   1947年上半年,正当国民党军向各解放区大举进攻,特别是向陕北、山东实施重点进攻的时候,中共中央就制定了

解放战争中一场攻守逆转的关键战斗 挺进大别山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前的前哨战 鲁西南战役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6月至7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山东省郓城、定陶、金乡地区对国民党军发起的进攻战役。鲁西南地区处于国民党军对山东和陕北实施重点进攻的连接线上

历史人物 部队为掩护刘伯承而死战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和陈(毅)粟(裕)大军、陈(赓)谢(富治)兵团成「品」字形,在国民党统治区站稳了脚跟。这让国民党很害怕。蒋介石成立了国防部九江指挥部,由白崇禧统管豫

不够英明

核心提示:陈赓有些激动了,放下酒杯突然冒出了一句话:“主席,恕我直言――你调我西渡黄河,不够英明!”……陈赓面对毛泽东,又一次说了“恕我直言”,直陈己见,“你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粟大军挺进鲁西南,

老红军眼中除了长征之外一生“最苦的时期”是何时

核心提示:在101岁的老红军伏全斌眼中,1947年挺进大别山是他一生中除了长征之外“最苦的时期”。挺进大别山纪念雕塑资料图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黎云,梅世雄,陈辉,王经国,刘永华,樊永强,原题:刘伯

灭蒋“千里驹”, 林彪钦点的大将,以一敌百,两场大战震慑中外

本文来源:娱乐正浩(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湖北红安是新中国第一大将军县,有包括开国上将王建安、陈锡联、韩先楚等在内的60余名将军。红安,原称黄安,地处大别山,独特的地理优势为我党军队的

中共人物传 陈少敏人物传,陈少敏生平事迹,陈少敏评价

陈少敏是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她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长期坚持党在白区的秘密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主持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全面工作和直接领导武装斗争;解放战争时期,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名驰中

历史军事 不活捉宋瑞珂就解甲归田

1947年,针对我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蒋介石调王敬久率国民党第二兵团的整编三十二师、整编六十六师、整编七十师等重兵集结鲁西南,企图消灭刘邓大军或迫使他们退回黄河以北。自7月2日起,刘邓大

陆安还是六安

是六安,安徽省的《六安市》的正确读音是读“lu”,第四声。其是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置位于安徽省西部,别称“皋城”,处于长江与淮河之间,大别山北麓,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西翼,地理意义上的“皖西”特指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