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风波》的赏析

Posted 辫子

篇首语: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鲁迅《风波》的赏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鲁迅《风波》的赏析

小说通过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次革命既没能启发农民的觉悟,也没给封建统治下的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从而表明没有广大农民的觉悟,就不会有民主革命。

《风波》的开篇是一般景物环境描写,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空间顺序描绘了江南小镇乡村的风貌特点,同时奠定了小说的社会基调,即不是繁荣、先进的大城市,不是北方地区,而是江南的一个小小的乡村。

这段自然场景的细节描写,正是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在于没有深入群众,深入农村,没有根除封建主义在民间的思想残留。

艺术特色

线索分明

小说以辫子事件为主线。

小说中有两条辫子,一条是七斤已剪掉的辫子,另一条是赵七爷的辫子。

前一条实际不存在的辫子贯穿全文,后一条则辅助性地说明了故事背景的变化。

风波是由辫子引起的——在第一部分的后面,辫子预示了风波即将来临。

第二部分所写的这场风波的发生、发展、高潮,也集中在辫子上;在第三部分里,赵七爷“辫子又盘在顶上了”——这条辫子的盘起,宣告张勋复辟的失败,于是风波平息了。

总之,小说的三个主要部分,故事的开端、发生、发展、结束都是以辫子为事件的中心贯穿起来的。

善于通过富有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七斤和七斤嫂等人的愚昧、落后,赵七爷的梦想复辟、不学无术都在对话中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这些对话都富有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小说矛盾冲突和情节的展开也常通过对话来实现。

如第一部分最后,七斤和七斤嫂关于“皇帝要辫子”的对话,预示了风波的来临,第三部分二人关于皇帝“不坐龙庭”的对话则表示了风波的平息。

又如赵七爷“这些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大兵是就要到的”的恫吓,七斤嫂的指桑骂槐,这些都把风波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

小说开头描绘了江南农村的一个生活场景:临河的土场,太阳收了光线,乌桕树叶、花脚蚊子、小桌矮凳、大芭蕉扇、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这是一个封闭、传统而又宁静的环境,以至于引得文豪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这一环境描写告诉人们,虽然辛亥革命已经完成了,可是农村却没有任何变化,一如其旧。

另外这个传统宁静的环境也为下文一场风波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反衬的背景,从而,突出了那场风波的不平静。

小说的结尾,再次出现了“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的场景,这个结尾与开头呼应,说明一切恢复原样。

不管是那次革命,还是这场风波,对农村都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主题。

扩展资料:

《风波》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呐喊》中。

小说通过对在江南某水乡发生的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状况;并由此说明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彻底改变民众的观念就难以成功。

《风波》这篇小说围绕“辫子”的有无展开情节,事件的起伏跌宕。

人物的感情变化,在结构上完整地遵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余波的程序演进,而且既突出主要人物,又“注彼而写此”,场面不大,个个人物鲜灵生动。

小说最后写“新近裹脚”的六斤一瘸一拐的样子,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并且留下深长的余味,其精警深刻,发人深思。

1917年7月1日,封建军阀张勋拥溥仪复辟,复辟时要求百姓留辫子。

鲁迅在他的一篇杂文《病后杂谈之余》中说:“然而辫子还有一场小风波,那就是张勋的‘复辟’,一不小心,辫子是又可以种起来的,我曾见他的辫子兵在北京城外布防,对于没辫子的人们真是气焰万丈。

幸而不几天就失败了……”“……我曾在《风波》里提到它……”这篇小说即取材于张勋复辟的历史事件。

这篇小说写于1920年8月(据《鲁迅日记》),最初发表于1920年9月《新青年》杂志第8卷第1号,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风波》充分体现了鲁迅清醒、严峻的现实主义精神。

《风波》中所描绘的浙东农村生活场景,地方色彩鲜明,具有充分的民俗学价值,更重要的是给活动其闻的人物提供了地道的、真实的典型环境。

《风波》中的人物描写简约精练,白描中寓有很浓的幽默讽刺色彩。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风波》

相关参考

鲁迅故事新编出关赏析

赏析:《出关》写的是古代先哲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故事。老子提倡无为主义,主张依循自然的规律来立身处世,以至于治理国家。他的主张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造就了虚无主义的消极思想。鲁迅《出关的“关”》一文认为

鲁迅先生的文章《药》的赏析

《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直到五四初期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面貌,歌颂了为民族民主革命献身的烈士,揭露和斥责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黑暗,也批判了当时革命党人脱离群众的缺点和群众的愚昧无知、麻木落后的状态。小

历史人物 民国大师鲁迅打笔仗在行 打起维权官司也毫不逊色

鲁迅的“硬脾气”,众所周知。1925年发生的一件事儿,让鲁迅的“硬脾气”有了用武之地。说起来,这是鲁迅任职教育部佥事时,发生的一起诉讼。当时,爆发了著名的“女师大风波”。在学校中兼任教师的鲁迅,站在学

林语堂、鲁迅曾在日记中互指对方为“神经病”

后来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南云楼风波”之后,鲁、林二人形同水火,正式决裂。1929年8月28日鲁迅日记:“席将终,林语堂语含讥刺。直斥之,彼亦争持,鄙相悉现”。同日林语堂日记:“此人已成神经病”。那么,

林语堂、鲁迅曾在日记中互指对方为“神经病”

后来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南云楼风波”之后,鲁、林二人形同水火,正式决裂。1929年8月28日鲁迅日记:“席将终,林语堂语含讥刺。直斥之,彼亦争持,鄙相悉现”。同日林语堂日记:“此人已成神经病”。那么,

虢国夫人游春图赏析,<虢国夫人游春图;赏析

<虢国夫人游春图>赏析画面中共八骑九人,前面三骑与后面三骑是侍从、侍女以及保姆,中间并行的两骑为秦国夫人和虢国夫人。居上首的是秦国夫人,她头微倾,似在诉说着什么。而虢国夫人则目视前方,仪态

宋朝历史 风波亭冤狱之谜

民族英雄岳飞生死七大历史悬谜:风波亭冤狱之谜  做为最享有民间盛誉的民族英雄岳飞,其人生前死后,留给了我们太多的疑惑,无论是他的出生还是风波亭遇害,都充满了不解之谜,迷一样的历史笼罩于充满了虚幻色彩的

杨月楼“诱拐”案风波

杨月楼“诱拐”案风波发生于清同治年间,是一桩轰动上海乃至全国的著名事件。当事人杨月楼是被誉为“同光十三绝”之一的京剧名角,早年师从“老生三杰”之一的张二奎,习文武老生。他学艺刻苦,演技突飞猛进,以饰演

清朝历史 道光遗诏风波

道光遗诏风波:就在这哀戚之中,道光迎来了他在位三十年的新年,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他已经69岁了,在人均寿命35岁的清朝,这应该是高寿了。皇太后灵柩的终点是易县的清西陵。正月初五,道光帝终于答应了大

《雷雨》赏析

《雷雨》赏析《雷雨》的主题《雷雨》是四幕悲剧(初版本有“序幕”和“尾声”)。它通过周、鲁两个家庭,8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在作者看来,这场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那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