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文章《药》的赏析
Posted 革命者
篇首语: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药》的赏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鲁迅先生的文章《药》的赏析
《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直到五四初期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面貌,歌颂了为民族民主革命献身的烈士,揭露和斥责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黑暗,也批判了当时革命党人脱离群众的缺点和群众的愚昧无知、麻木落后的状态。
小说中的重要人物是民族民主主义革命者夏瑜,作者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的,但他的形象仍然很鲜明。
夏瑜是一个青年革命者。
他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强的斗争意志,他热爱真理,对革命事业表现出无限的忠诚。
在革命遭受挫折,他被投入监牢时,仍然对胜利充满信心,表现出乐观精神。
在敌人监牢里,他坚持斗争,进行革命宣传,“劝牢头造反”。
牢头向他“盘盘底细”时,他侃侃“攀谈”开了,说出“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样响亮而有力的话。
红眼睛阿义狠狠“给他两个嘴巴”,他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可怜阿义的不觉悟。
最后,他终于为革命事业献出年轻的生命。
这表现出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这篇小说通过对封建统治爪牙的刻画,揭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黑暗。
夏三爷、康大叔、红眼睛阿义等人的形象,则集中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阴险、狠毒、贪婪、卑鄙的反动本质。
康大叔是个刽子手,他凶残狠毒,卑鄙诡诈。
他一出场便使人感到憎恶。
他替主子杀害革命者,公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合理;他诈骗群众,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高价卖出;他宣传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
作者满怀憎恶的感情,集中刻画了他丑恶的外貌、野蛮的行动和卑劣的灵魂。
作者对杀人刽子手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爪牙、帮凶尚且如此,主子必然更加凶残狡诈。
夏三爷是个卑鄙的人,他极端自私,为了保全自身和获得钱财,竟不惜丧心病狂地告发夏瑜,出卖自己的侄儿。
红眼睛阿义是监牢的牢头,在他看来,牢头榨取“犯人”的“油水”天经地义。
他去盘问夏瑜“底细”,结果夏瑜太穷,没有“油水”可“榨”,他“气破了肚皮”。
听了夏瑜的宣传,他不但毫不感动,反而狠狠地打了夏瑜两个嘴巴。
夏瑜牺牲以后,他非但没有丝毫同情,而且拿走“剥下来的衣服”。
他们实际上都是在维护罪恶的封建统治。
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革命党人脱离群众的缺点。
革命者的牺牲是壮烈的、可歌可泣的,但是他所从的正义事业并不为一般群众所理解。
他的牺牲在一般群众间没有得到应有的同情,反而有人说他“发了疯”,说他“真不成东西”,根本不知道他的死亡究竟是为了什么。
他被杀的时候,周围站着许多群众看热闹。
他所流的鲜血,被华老栓买来当治痨病的药。
就是他的母亲夏四奶奶,除了母性的爱怜外,也没有认识到儿子所从事的事业的真正意义。
她没有因为这样的儿子而自豪,反而在上坟时见到华大妈,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
连作母亲的夏四奶奶也不能理解儿子,竟然感到不好见人,让人深思。
她发现坟顶的花圈,不能理解它的崇高意义,只能当做迷信的解释,认为儿子“今天特意显点灵”。
在这种情况下,夏瑜的牺牲就显得寂寞了。
通过这些描写,作品反映了辛亥革命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弱点,那就是革命党人严重地脱离群众。
他们非但没有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斗争,而且也没有让群众充分认识革命事业的真正意义。
群众不了解他们为什么革命,当然也谈不到对革命党人的同情和支持。
扩展资料:
鲁迅在《药》中给我们描写了两个悲剧,一个是华小栓之死,另一个是革命者夏瑜之死。
鲁迅在描写时采用了双线结构,以两条线索来展开。
一条是明线华老栓为了治儿子的痨病,听信侩子手康大叔的话,买人血馒头来为小栓治病,但服后无效后死亡。
一条是暗线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为了解救苦难的百姓,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可以看到文章中鲁迅《药》最讽刺地方莫过于华老栓买的人血馒头就是蘸的夏瑜的血,夏瑜是为无数人的未来和幸福牺牲的,最终却被为之付出生命的人,吞噬了自己的鲜血。
这是极其让人感到悲凉的事实。
夏瑜作为革命的先行者,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勇敢,当他身陷牢狱时,并没有因此气馁,还积极的劝牢头造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乐观与坚强。
在狱中他敢于宣传“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的”。
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
在小说中夏瑜的形象是正面的,鲁迅对他的精神进行了高度的赞扬,但他的努力与付出又有什么用呢?在茶馆里无聊的看客们只认为夏瑜的行为是在“作秀”,对他因宣传革命道理挨了打,不仅不同情,反尔还幸灾乐祸。
当夏瑜要被杀时,又有多少人想他快点死呢?这些人像恶兽般窥视着夏瑜的鲜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革命者和被拯救者之间存在很严重的隔膜。
对于革命者来说,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为何而牺牲,不能不得不说这是极其具有悲剧性的。
华老栓为代表的这些人,他们一面是受害者,另一面又充当了“吃人”者,华老栓听信迷信。
买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病,病不但没治好也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华老栓一家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
但另方面华老栓又充当了这些侩子手的帮凶,间接的也吃了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华老栓为代表的这些人们的迷信、麻木不仁。
夏瑜的死并没有在群众中引起强的反响,也没有惊醒这些麻木不仁的群众,鲁迅用这两个悲剧告诉我们,只有唤醒群众,当群众能解除他们的奴性思想自觉的支持革命时,革命才可能取得胜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药》
相关参考
赏析:《出关》写的是古代先哲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故事。老子提倡无为主义,主张依循自然的规律来立身处世,以至于治理国家。他的主张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造就了虚无主义的消极思想。鲁迅《出关的“关”》一文认为
小说通过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次革命既没能启发农民的觉悟,也没给封建统治下的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从而表明没有广大农民的觉悟,就不会有民主革命。《风波》的开篇是一般景物环境描
小说通过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次革命既没能启发农民的觉悟,也没给封建统治下的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从而表明没有广大农民的觉悟,就不会有民主革命。《风波》的开篇是一般景物环境描
大江先生曾回忆,自己的确是从少儿时期、大致是从十来岁开始阅读鲁迅作品的,尤其喜欢《社戏》,故事中充满童趣,因而自己特别喜欢。让自己最痛苦的小说莫过于《药》了。他回忆说,叔叔当年在中国东北做些小生意,回
16位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前不久,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出的语文教材中,删减了一些鲁迅的文章,引起了不少争议。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社新版)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药》和《为了忘却的纪念》不见了,只保留其
其一,渲染气氛。其二,凸现主旨。鲜明地表现出要唤醒民众的主题。内容简介:近代·鲁迅《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初期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面貌,歌颂了为民族民主革命献身的烈士,揭露和斥责了封建统
历史人物 鲁迅出殡实况,20里路没用马车,抬棺的人一个一个来头大
鲁迅是中国著名的大文豪,相信每个人对鲁迅都非常的熟悉,因为在初中课文中,曾多次选编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当时的同学们来说,鲁迅简直是大家的一个噩梦,文章写的枯涩难懂,偏偏还最容易考,这或许是大家当年最普
鲁迅先生一生有几个孩子鲁迅先生的一生只有一个孩子。周海婴1929年的9月27日在上海出生,祖籍是浙江绍兴,他是鲁迅先生周树人和妻子许广平两个人仅有的一个儿子。在1952到1960年的时候周海婴在北京大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曾与鲁迅并肩战斗过的学者林语堂在美国纽约挥笔写下了悼念文章《鲁迅之死》,言辞深切,令人动容。鲁迅与林语堂二人曾一度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但后来却十分高调地闹不和
导语>鲁迅曾应西北大学的邀请去西安讲学一个月,得了300元讲学费,他说:“现在陕西还不富裕,很多方面都经费不足,我要把在陕西得到的钱都用在陕西。”>在周晔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提到鲁迅帮助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