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人纹身时有何习俗?黎族纹身发展现状
Posted 黎族
篇首语: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黎族人纹身时有何习俗?黎族纹身发展现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黎族人纹身时有何习俗?黎族纹身发展现状
文身古老习俗正逐渐消失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海昌介绍,按照黎族的传统习俗,文身是黎族妇女结束少女生活、步入成年必需完成的一个程序,黎族妇女文身的历史,至今已延续了3000多年。但是,受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影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黎族妇女文身的古老习俗逐渐消失。2005年底,黎族文身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海南省政府正在向国家文化部门申请将黎族文身文化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文化宣传处处长王建成告诉记者,今天,黎族妇女文身的文化价值已经得到重新认识,各级政府和有关专家学者正在采取行动保护黎族文身文化。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伟民和唐玲玲,用了多年时间,拍摄了2000多张黎族妇女文身照片,对黎族文身图案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研究。3000多年来,黎族文身的方式和图案基本没有变化。因此,黎族虽然没有文字,但文身图案记录了黎族远古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人类史和民族史上较为罕见的文化遗传现象。
最年轻文身女约有70岁
黎族目前总人口约为124万,绝大多数生活在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有5个支系,各个支系妇女文身按照祖先遗传的图案,互不相同,成为黎族不同氏族、部落的标志,黎族男青年看女性的文身图案就能知道是不是一个祖先的、能不能通婚。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说,目前在世的文身妇女有2000人左右,年纪最大的90多岁,最年轻的也约70岁,她们去世后,黎族妇女文身历史也将划上句号。
相关参考
黎族文身,历史悠久。自汉代开始,已经有文字记载。在世界的民族族群中是一种罕见的文化现象。文身,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黎族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是母权制的产物,是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艺
黎族文身,历史悠久。自汉代开始,已经有文字记载。在世界的民族族群中是一种罕见的文化现象。文身,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黎族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是母权制的产物,是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艺
黎族妇女生小孩,在家门口挂树叶,禁忌外人内进。产妇在房内以躺产或坐产。由村里有经验的妇女助产,母亲护理。孩子生下后,用红线绑婴儿的肚脐。胎盘用树叶包裹吊在树上或放到河里流走,有的地区把胎盘埋在地下,不
黎族妇女生小孩,在家门口挂树叶,禁忌外人内进。产妇在房内以躺产或坐产。由村里有经验的妇女助产,母亲护理。孩子生下后,用红线绑婴儿的肚脐。胎盘用树叶包裹吊在树上或放到河里流走,有的地区把胎盘埋在地下,不
孩子,黎语叫“蒂力”或“织力”。黎族孩子两次取名。出生满月时取名,俗称“乳名”。取名时,婴儿父母亲和家里长辈共议孩子的奶名。通常根据孩子出生的特征和出生日子,以及孩子出生期间家里或村里发生具有象征性的
食肉类方面:黎族地区普遍不吃猫肉,认为猫是家门灶神,家猫死了就埋葬。五指山市合亩制杞方言和东方市美孚方言,视牛为崇拜物,禁止牛日杀牛。按生肖推算,牛日杀牛会损牛的灵魂。合亩制的亩头和妻子,不吃狗、猫、
黎族婚姻与家庭的建立,是黎族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具有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综合特征,又有封建社会的色彩,构成了黎族民间独特的婚俗。黎族婚姻制度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配关系,严禁同一个宗族谱系血缘成
黎族丧葬习俗方面,各地区葬仪和葬式有异,特殊的葬制有以下几种:“灵魂棺”三亚市高峰地区哈方言,在办理丧事时,对没有举行“做佛”仪式(即没有举行葬仪)的前一个死者,后面的死者葬仪给予补“灵魂棺”。即在灵
黎族春节是黎族的民间节日。黎语称“江”或“葛呣”,意为年。在农历正月一举行,节前,家家户户忙着打扫庭院、修整房屋、备年货、做新衣等。年三十早上,准备丰盛的佳肴;傍晚,摆祭品,祀拜祖宗。事毕,吃年饭、喝
在保亭槟榔园旅游景区,有一支黎族器乐演奏队,椰壳、牛角在他们手上都能奏出优美的旋律,还有更多乐器外地游客从来就没见过。一支具有民族特色的乐队,使这个景区生机盎然。黄照安,这支黎族器乐演奏队的队长,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