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的宗教信仰都是啥 拉祜族文化
篇首语:枕上从妨一夜睡,灯前读尽十年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拉祜族的宗教信仰都是啥 拉祜族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都是啥 拉祜族文化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大乘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其中,原始宗教在拉祜族的信仰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万物有灵论
拉祜族认为,世间万物均有灵魂,而灵魂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保护人的,一类是害人的。由于拉祜族尚未形成“鬼”、“神”区分的观念,因而不管是佑人的神还是害人的鬼都可混称。例如,寨神亦叫寨鬼,家神又叫做家堂鬼等等。在拉祜族的鬼神观念中,除了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鬼外,还有诸多反映社会现象的鬼,如头痛鬼、肚痛鬼、冤死鬼及傣族的“娃哈尼”、“琵琶尼”等。在众多的鬼神中,天神厄莎被认为最大的神,世界万物都是它创造的。然而,正如“鬼”“神”区分的观念尚未形成一样,厄莎虽是最高神灵,其他鬼神对它并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基于万物有灵的思想,拉祜族把一切自然灾害和人生的祝福疾病都看作是鬼神的意志,为了祈福消灾,生产生活中了对鬼神的祭祀活动。
图腾财崇拜葫芦
在拉祜族民间广泛流传着葫芦孕育人种和人类源自葫芦的传说。至今仍将葫芦视为吉祥、神圣之物,人们喜将葫芦籽缝在小孩的衣领或帕子上,而妇女的服装及围巾、包头上也多有彩线绣制的葫芦和葫芦花图案,拉祜族认为穿了这种服装魔鬼便无法近身,孩子能健康成长,妇女能终年平安。
在拉祜族看来,如果姑娘的胸部、腹部和臀部外形与葫芦相似,那么,不仅姑娘健康美丽,将来还会多子多女。情人们相互赠送的信物上也绣有葫芦花和葫芦的图案,以此象征爱情的纯洁与神圣。
巫师“魔巴”
拉祜族巫师称为“魔巴”。魔巴主持各种原始宗教仪式,为人驱鬼、治病、合婚、安灵。魔巴主要由男性担任,也有极少数女魔巴,可世袭,但大多数是跟着老魔巴慢慢学会的。魔巴不脱离生产,没有法衣法器,靠占卜、念咒语和杀牲来驱鬼祭神。其占卜种类有鸡骨卜、羊肝卜、草卜等,经占卜确认鬼的种类及杀牲的大小、数量和时间。魔巴除占卜、念经外,还兼行草医,并熟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在社会上有一定威望。
大乘佛教
拉祜族地区的大乘佛教是清初由大理白族僧侣传入的。佛教在拉祜族地区传播期间,汉族的天文历法、医药学、农业生产技术及父系意识等也相继传入拉祜族地区,对拉祜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基督教
1920年基督教传入拉祜族地区。首先传教士先入驻澜沧。随后逐渐发展到双江、沧源、耿马等地。
到20世纪30年代,仅澜沧县教堂学校就有上百所,教徒达20000多人。继基督教之后,天主教也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拉祜族地区,但其传播范围不及基督教,信者不多。
葫芦笙是啥?为何会是拉祜族的吉祥物
葫芦笙在拉祜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函并深为人们所喜爱;其制作工艺及其在民间的传承独具特点,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这一工艺逐渐形成相对集中的产地和成套的工艺。
拉祜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葫芦文化不仅极有民族特点且渊源流长。在拉祜族古诗歌中,葫芦被美称为“阿朋阿龙”。“朋”和“龙”都具有吉祥、幸福、丰收的含义。在拉祜族创世史诗《索代》和《牡帕密帕》中,流传葫芦孕育了人类的始祖。因此,拉祜人把葫芦作图腾而加以崇拜,甚至把它作为一个民族发展强盛的吉祥神圣之物。而由此而产生的在拉祜族中流传盛广的葫芦笙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流芳千古。
葫芦笙的传说
在澜沧拉祜山寨,相传古时候有一对老夫妇,他们的五个儿女都在外边谋生,有的打猎,有的捕鱼,分散在五个方向,就是逢年过节也难得团圆。老夫妇心灵手巧,从山上砍来“波搭”竹,做成五支精致的竹管,在竹管的底端还削出簧片,用嘴一吹就发出响亮、优美的音响,他们又从竹楼的棚架上选了一个光滑的葫芦,掏出里面籽粒,将五根长短不同的竹管捆在一起,插在葫芦膛里,又在葫芦柄处安了一个木制吹嘴。
每当他们吹起葫芦笙,五个儿女听到由家乡传来的新奇、悦耳的音调,便从不同方向奔回家中。从此,老俩口再也不愁见不到儿女了,葫芦笙就这样在拉祜族流传起来。
葫芦笙的制作
拉祜族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都离不开葫芦笙。南嘎河拉祜族的葫芦笙制作较精细,主要工具为6~7种大小不同的刻刀,原料包括坚竹、泡竹、空心竹、葫芦、酸蜂蜡和铅等。制作工艺十分精细考究,音管和葫芦的选择都非常认真。
制作过程主要有摘葫芦、修葫芦(修整外形和掏孔)、截竹管、安装簧片、粘管、调音等6道工序,其中以调音最为关键,一定要反复多次调试才能保证音准,这道工序非师傅不能为之。葫芦笙有大有小,有长有短,不同的葫芦笙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葫芦笙小的如鸡蛋大小,大的可达到1米以上。
葫芦笙制作工艺在拉祜族聚居区十分普遍,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木嘎乡南六村南嘎河寨是葫芦笙制作技艺水平较高的一个拉祜族村寨。
制作葫芦笙在当地属于劳动量较轻的手工艺,一般成年男子大多都会制作,师承关系以家庭为单位,传男不传女,代代相传。由于南戛河葫芦笙簧片制作精细、声音响亮、音调准确、价格便宜而倍受欢迎。目前,制作和销售葫芦笙已经成为南戛河重要的家庭手工业和经济增收的主要来源。
总之,葫芦笙是拉祜族的吉祥物,也是他们悠久历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见证,对维系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起到积极作用。
相关参考
一、语言文字拉祜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故不少词汇与哈尼族、彝族相同或近似。绿春县的拉祜族普遍能讲哈尼话,金平县的拉祜族不少人还能操傣话。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拉祜族从来没有文字,至今刻木、
春节,也叫过年,拉祜语称“扩尼哈尼”。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九,与汉族春节时间基本相同。不过,拉祜族过年分过大年和过小年。大年从正月初一至初五,也称“女人的年”;小年从正月初七至初九,也称“男人的年”
葫芦笙在拉祜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函并深为人们所喜爱;其制作工艺及其在民间的传承独具特点,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这一工艺逐渐形成相对集中的产
葫芦笙在拉祜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函并深为人们所喜爱;其制作工艺及其在民间的传承独具特点,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这一工艺逐渐形成相对集中的产
拉祜族源于原分于甘、青地区的古羌人,后不断向南迁徒。至迟到战国时代已活动在云南境内。根据考古发现分析,战国时期的拉祜族先民已脱离原始时代,他们男女均头梳双辫、身着及膝长袍,从事迁徙农业和畜牧业。但狩猎
拉祜族源于原分于甘、青地区的古羌人,后不断向南迁徒。至迟到战国时代已活动在云南境内。根据考古发现分析,战国时期的拉祜族先民已脱离原始时代,他们男女均头梳双辫、身着及膝长袍,从事迁徙农业和畜牧业。但狩猎
一是“剁生”。从前捕获猎物后,在开膛剖肚时,中年人喜欢用手捧喝热气腾腾的“护心血”,他们认为有补血护心、强身健体、消除劳损的作用。“剁生”就是从这一习俗延伸来的拉祜族年节的头道佳肴。其做法是将公猪或公
拉祜族小三弦,是拉祜族、佤族和哈尼族爱尼人的弹拨弦鸣乐器。因拉祜人最为喜爱而得名。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沧源佤族自治县等地。形制比较独特,它不仅与汉族的小三弦有较大区别,也与云
古代拉祜族盛行火葬,明、清以来大部分地区改为土葬。成年人死,不论男女均须鸣火枪,一是报丧,二是为死者灵魂开路。尸体先用清水擦洗,再用白布包裹后入棺停于堂屋,棺前摆放死者生前的生产、生活用具,并供一碗米
古代拉祜族盛行火葬,明、清以来大部分地区改为土葬。成年人死,不论男女均须鸣火枪,一是报丧,二是为死者灵魂开路。尸体先用清水擦洗,再用白布包裹后入棺停于堂屋,棺前摆放死者生前的生产、生活用具,并供一碗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