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的丧葬习俗是啥?为何盛行火葬
Posted 拉祜族
篇首语: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拉祜族的丧葬习俗是啥?为何盛行火葬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拉祜族的丧葬习俗是啥?为何盛行火葬
古代拉祜族盛行火葬,明、清以来大部分地区改为土葬。
成年人死,不论男女均须鸣火枪,一是报丧,二是为死者灵魂开路。尸体先用清水擦洗,再用白布包裹后入棺停于堂屋,棺前摆放死者生前的生产、生活用具,并供一碗米,米上放一鸡蛋(用于选坟址或火葬地点)。尸体在家停放的时间,老年人一般停三天,其余则于当天或次日出丧。出殡前,巫师要为死者唱丧歌,叙述死者从生到死的人生历程,对死者生前的为人多加称颂,并反复念诵灵魂返回祖先居地的路线及地名,以使亡灵牢记。
保持火葬习谷的村塞均有一公共火葬场,多选在村寨旁的林边平地。具体的火葬地点用蛋卜法选定,在鸡蛋落地摔破处挖一浅坑,内架木柴,尸体置于其上。木柴按井字形状层层架起,层数视死者性别而定,男性八层,女性九层,据说是因为男人的肋骨有八条,女人的肋骨有九条之故。最后由巫师或老人点火焚化。尸骨的处理各地略有不同,有的地区不掩埋骨灰,有的稍事掩埋。死者生前的生产生活用具或火化,或置于尸体焚化处。
实行土葬的村寨也有公共墓地,墓址也靠蛋卜法选定。葬式有仰身直肢,也有侧身屈肢,头向东方。葬毕,参加葬礼的人带一碗米到死者家中吃丧饭。
不论是火葬还是土葬,下葬当天,全村停止生产,各家不舂米,以示对死者的哀悼。
对被杀、自杀、摔死、淹死及被野兽咬死等非正常死亡,一般在其死亡处就地火化或埋葬,不举行葬礼。
相关参考
土族丧葬因地而异。互助地区多数实行火葬,少数实行土葬。民和、大通地区一般都实行土葬。同仁地区的土族实行火葬,也有土葬的。不论是火葬还是土葬,都要举行丧葬仪式。老人病故后,将其衣服脱去,将遗体扶起,成蹲
土族丧葬因地而异。互助地区多数实行火葬,少数实行土葬。民和、大通地区一般都实行土葬。同仁地区的土族实行火葬,也有土葬的。不论是火葬还是土葬,都要举行丧葬仪式。老人病故后,将其衣服脱去,将遗体扶起,成蹲
春节,也叫过年,拉祜语称“扩尼哈尼”。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九,与汉族春节时间基本相同。不过,拉祜族过年分过大年和过小年。大年从正月初一至初五,也称“女人的年”;小年从正月初七至初九,也称“男人的年”
一是“剁生”。从前捕获猎物后,在开膛剖肚时,中年人喜欢用手捧喝热气腾腾的“护心血”,他们认为有补血护心、强身健体、消除劳损的作用。“剁生”就是从这一习俗延伸来的拉祜族年节的头道佳肴。其做法是将公猪或公
据当地羌族老端公和一些老人说,鸡公寨一带羌人清末仍盛行火葬,每一村寨(即一姓)都有自己的火坟场,外地人和招赘上门者死后不得入此火坟场。火葬时由舅家发火,各村寨火葬场火坟场遗址至今犹存。到辛亥革命后才逐
羌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丧葬习俗。葬式分火葬、土葬、岩葬、水葬几种。火葬是其传统葬俗,每个家族或早期部落都有自己的火坟场,用石砌围圈,往往有碑记载姓氏与开始设立坟场年月。目前仍盛行火葬。60岁以上正常病
葫芦笙在拉祜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函并深为人们所喜爱;其制作工艺及其在民间的传承独具特点,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这一工艺逐渐形成相对集中的产
葫芦笙在拉祜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函并深为人们所喜爱;其制作工艺及其在民间的传承独具特点,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这一工艺逐渐形成相对集中的产
“新米节”又称“尝新节”,拉祜语称“扎西长”是拉祜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传说,拉祜族的祖先扎迪、娜迪从葫芦出来后,地面上没有吃的,只能用山茅野薯充饥、“厄萨”天神把五谷种子给了他们,教会他们种地了;拉祜族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聚居于南丹县的八圩、里湖瑶族乡。这里民风淳朴,丧葬习俗尤为独特。砍牛、打铜鼓、跳老猴舞,这是白裤瑶为死者举行葬礼的仪式。整个葬礼悲壮、肃穆。祭祀场面气氛凝重庄严。白裤瑶的这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