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有着怎样的丧葬习俗 羌族习俗
Posted 羌族
篇首语: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羌族有着怎样的丧葬习俗 羌族习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羌族有着怎样的丧葬习俗 羌族习俗
据当地羌族老端公和一些老人说,鸡公寨一带羌人清末仍盛行火葬,每一村寨(即一姓)都有自己的火坟场,外地人和招赘上门者死后不得入此火坟场。火葬时由舅家发火,各村寨火葬场火坟场遗址至今犹存。到辛亥革命后才逐渐盛行土葬(当地羌人称为“血葬”。)据说因火葬子孙不繁衍,乃改行土葬。按当地羌俗,人死后孝子(与死者居住在一起的儿女)将死者的床草搬到村外焚烧,鸣枪三响,表示礼送死者灵魂,借向村寨邻里报丧。同时孝子立即赴死者直系亲属家报丧,上门磕头,报告死者逝世时日和安葬事宜,孝子到舅家时,舅家照例要孝子举行盛大葬礼,提出具体要求。孝子一般都一一应允,而办理时按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如死者受虐待而死,则当别论。
在报丧的同时,丧家紧张准备,如请道士择吉将死者入殓,设灵堂和灵位牌。门上张贴丧事对联等等。何家大门对联为“子哭灵前”,副额为“永言孝思”;上联为“夜静不随流水去”,下联为“心闲反笑白云忙”。二门对联的横额是“还山安葬”,副额为“哭泣之哀”;上联为“对对金童来迎接”,下联是“双双玉龙捧花迎”。棺材上插纸剪的引魂幡和钱树各一个。这些与汉族办丧事颇相似,足见其汉化程度颇深。
惟羌族死者的灵堂不设在供奉家神的堂屋中,而设在邻尾的屋内,死者棺材不置于灵堂屋子正中,而置于紧靠墙壁处。棺材旁(紧接死者头部)置死者灵牌,牌上写死者性别、姓名、享年若干。在堂屋加神神龛前置“祖师牌位”,供奉直系亲属各祖先;祖师牌位侧置“代存牌位”,供奉旁系亲属各祖先。这两个牌子乃因家中死了人而联带设置,表示新故亡灵一起祭奠,而将旧亡灵分别亲疏进行。
从死者入殓后即进行一系列准备,棺材灵柩大体在灵堂停放三天后凌晨安葬。
第二天(八月十一日)请道士念经超度死者。死者为男性,念金刚经;死者为女性,念大小血盆经,均为佛教经书。丧家和死者亲属在这一天都进行紧张的准备,丧家杀猪买菜,准备迎接和招待前来吊丧的亲戚则办置各种礼物和祭品,请人做各种纸花(羌人称为“纸糊”)。
第三天(八月十二日)办丧事进入高潮,亲戚均于是日前来吊丧,举行盛大祭祀活动。邻近的几十户沾亲带故,各户都到丧家襄帮。其他寨子死了人,须与丧家沾亲带故者才前往襄帮,否则可以不管。此次丧事,何家及其亲戚共请了六个端公(许,其中有三个老端公),六个盔甲(“格沙”,为羌族守护神,又称八大将军)。盔甲神一般由端公的助手或徒弟装扮。解放前办丧事时,扮盔甲神者须戴皮帽、身穿牛皮制的铠甲,重三十斤,今永和尚存一件旧铠甲。解放后装扮盔甲神者均不戴皮帽,也不穿皮铠甲,仅手中拿三叉纸花,纸花的三叉各有表徽,一叉代表山顶神,一叉代表腰树林神,一叉代表山脚平神。
据端公和办盔甲神说:丧家及其亲戚之所以在举行丧事活动时要请他们,一则是主持祭祀仪式;二则前来吊丧的亲戚较多,便于有计划的迎接安排;三则祭祀时鼓乐齐鸣,唱跳并举,安慰亡灵,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端公和盔甲,就不成其为隆重的丧礼。
解放前丧家给他们的酬金一般为每人两个大洋,敬神的粮食(一般为两升玉米)和一个刀头(一般为三斤猪膘)归端公所得,解放后丧家除供他们酒食外,仅给他们一张孝布,不给酬金,敬神的粮食和刀头认为丧家所有基本上为襄帮性质。
相关参考
在羌族的祭祖仪式中,有大巫师必须头戴金丝猴头皮帽,并同时敲打羊皮单鼓的特殊习俗,而这一习俗的来历还有着一段有趣的神话故事为根据。据说,很早以前,羌族是拥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当时已十分年迈的祖师爷为了把从
丧家先派出一个端公到吊丧的亲戚家,带领该亲戚前来吊丧,随带礼物、祭品等,礼物主要是粮食、猪肉和钱,丧家缺什么送什么。祭品主要为“纸糊”,一般为各色剪纸做的绣油、旗、罗、幡、伞和钱柜等等。当吊丧亲戚行近
羌族年是羌族的节日。农历十月一举行。羌族年这一天羌族人民欢聚一堂献上用面粉制成的小鸡、羊、牛,分食羊肉,将羊血洒到树林里。亲邻好友互相邀请,拜年作客,同饮“咂酒”(用青稞、大麦煮熟加酒曲酿成。饮用时,
接“龙”是羌族少数地区的民间传统,主要流传地区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昨年(2005)春节就经历了一次,在春节前夕,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就会聚集在一起商议此事,首先要扎成一条九节长龙,但是到了真真
羌族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婚姻由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盛行入赘,还有指腹为婚、订娃娃亲、篼篼亲等。其他还有姑舅表优先婚,新娘婚后一年内返居娘家、兄死弟纳其嫂、弟死兄娶弟妇等遗俗。解放后,特别
羌族对火甚为崇敬,认为火乃是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火给人带来光明与文明,出于民族习俗,释比把它规范成一种祭祀礼仪——火祭,列入羌族的祭祀活动之中。中华民族对火/的崇拜由来已久,据史志记载,早在远古时期,
羌族自称“日玛”、“日表”或‘如玛”、“尔玛”,属同一名称。“羌”属他称,从羊、从人,意为“西戎牧羊人”。历史上,羌族以养羊著称,故羌族与羊的关系极为密切,至今仍保留着供奉“神羊”的习俗。羌语属藏缅语
羌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丧葬习俗。葬式分火葬、土葬、岩葬、水葬几种。火葬是其传统葬俗,每个家族或早期部落都有自己的火坟场,用石砌围圈,往往有碑记载姓氏与开始设立坟场年月。目前仍盛行火葬。60岁以上正常病
羌民居住的各山寨很可能分属不同的部落。故节令不尽相同。同寨又有大姓小姓之分。同是过年过节,饮食安排也不一样。过年:羌族有自己的年节,也过汉族的春节。羌族的年节,又称“过小年”,时间不定,早的农历十月初
羌族是个重礼仪的民族,他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处处以礼待人,讲究长幼有序,待客热情,尊重师长,重义气,纯朴,真诚,忌讳不雅之习。无论是在家里还是社会上首先要尊老爱幼。家庭里的一切事宜,首先要征得老人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