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何为最终落得个客死他乡的下场?

Posted 渑池

篇首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何为最终落得个客死他乡的下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何为最终落得个客死他乡的下场?

廉颇这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名将,他的一生立下过无数战功,老将廉颇弥留之际,令人扶起自己,远眺北方故乡赵国后在楚国寿春逝世。廉颇为何为最终落得个客死他乡的下场? 一、冒犯君王>在疆场上,廉颇不愧为斩将夺旗所向披靡、攻城拔寨如摧枯拉朽的“赵之良将”。公元前283年,屡建奇功的廉颇凭“伐齐,大破之,取阳晋”的战功,被赵惠文王“拜为上卿(高级爵位)”,从此成为赵国政坛举足轻重的朝臣,深受赵惠文王倚重。>恰在此时,天下共传之宝和氏璧神秘出现在赵国,招致秦国“以十五城请易璧。”赵惠文王乱了方寸,急忙“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注意:廉将军是领衔而非并列于诸大臣!)”>而廉颇只擅长冲锋陷阵,对外交事务一无所知。因此,赵惠文王征求他的意见,无异问道于盲。廉颇的无计可施,导致赵国朝堂乱成一锅粥:“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朝廷紧急会议的结果是,堂堂赵国竟然找不到一个敢回复秦国的使者。正是在廉颇抓耳挠腮束手无策的背景下,才使得蔺相如在宦者令缪贤举荐下闪亮登场,上演了流芳千古的“完璧归赵”好戏。>廉颇在朝堂上无所作为的表现,虽然不至于影响他的光辉形象和在赵惠文王心里的位置,但赵惠文王回忆起廉颇当时的表现,心头必定会掠过一丝失望与不满。平心而论,隔行如隔山,外交舞台上的纵横捭阖本非廉颇强项,廉颇无言以对亦无可厚非。但在关键时刻拿不出一条可行性建议,似乎与他股肱之臣的身份有些不符!>如果说廉颇因此得罪了赵惠文王,未免过于牵强附会。但在渑池会前,廉颇就直接犯下严重错误:秦国在连连得手情况下,突然向赵国挥舞橄榄枝,要求与赵惠文王在西河外渑池见面会谈。赵惠文王虽“畏秦,欲毋行”,但在廉颇和蔺相如力谏下,只得硬着头皮应约。蔺相如负责全程陪同赵惠文王,廉颇在边境“盛设兵以待秦”,双管齐下保护赵惠文王安全。>按此安排,廉颇只要在边境率部耀武扬威声援赵惠文王即可。可是,廉颇突然节外生枝,送赵惠文王过边境时,竟然越俎代庖与赵惠文王约定三十日为往返期限,并毫无忌讳地建议:“(如果赵王您)三十日不还,(我)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从赵惠文王被秦王杀害或扣为人质要挟赵国的角度考虑,廉颇的建议没有不妥之处。可是,如何处理赵国权力真空,应该是赵惠文王的权力。此言如出自赵惠文王之口,足以表现其未雨绸缪视死如归形象。如让蔺相如说出此言,亦以证明其深谋远虑忠君为国。唯独不该出自在朝堂一言不发、此时却贸然建言的廉颇之口。因此,赵惠文王听到这样遗嘱般的建言,心底是什么滋味可想而知。>赵惠文王渑池会上,依仗蔺相如的再次发威,得以有惊无险地全身而退,回国后“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此时,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成功取代廉颇跃升为赵国第一重臣。换言之,廉颇因那条令赵惠文王极不舒服的脑残建议被取消了第一重臣待遇,又因其后对蔺相如的恶劣态度加深了赵惠文王的恶感,所以,虽然其后廉颇屡立战功,也未从根本上消除赵惠文王对他的恶劣印象。>(蔺相如)>尤其是公元前269年,秦军进攻阏与(今山西和顺)。赵惠文王紧急召见廉颇,询问他是否可率部驰援?廉颇没有抓住这个重新证明能力的机会,过分强调客观困难,以“道远险狭”为由拒绝出兵。燕国降将乐乘乐得照葫芦画瓢,以相同理由不愿统兵救援。赵奢却胸有成竹,把廉颇和乐乘眼中的困难视为良机,豪气干云回答赵惠文王:“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赵奢奉命增援,两军阵前略施小计,便“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赵奢一战成名,“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阏与之围,廉颇的推诿搪塞与赵奢的迎难而上形成鲜明对比,赵奢的胜利又凸显出廉颇的目光短浅,所以,廉颇一再冒犯赵惠文王,情商低得可怜。>(赵奢)>二、蔑视同僚>廉颇负荆请罪,与蔺相如成功“将相和”的故事,成为历朝历代文武和谐共保家国的典范,也成功入选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可是,众所周知,蔺相如纯属躺枪,挑起事端者是廉颇。>廉颇自诩“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蔑视蔺相如只会“口舌为劳”却“位居我上”,于是四处扬言并多次欺辱蔺相如。最后经高人指点才知蔺相如对自己百般忍让的原因,于是上演负荆请罪苦情戏,与蔺相如尽释前嫌,结为“刎颈之交。”>对上司蔺相如,廉颇尚且如此轻慢,对同僚采取什么态度,自然可想而知。所以当廉颇失势时,不仅没有人替他说话,就连门客都一哄而散。>赵孝成王即位后,令廉颇率赵军于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阻击秦军。秦军远道奔袭,意在速战速决。廉颇采取“固壁不战”战术消耗秦军。秦国采用屡试不爽的离间计散布消息:“秦国根本不把廉颇放在眼里,唯独害怕赵王任用赵奢的儿子赵括为主将!”>求胜心切的赵孝成王果然中计,将重病在身的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谏置之脑后,“以括为将,代廉颇。”赵括上任后,全盘推翻廉颇的战略部署,最终导致自己被射杀,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落得个“纸上谈兵”的骂名。>廉颇闲居数年后被重新启用,大破入侵的燕军,乘胜围困燕国,迫使“燕割五城请和。”凭此功劳,廉颇被封为信平君,担任代理相国,风光无限。>廉颇“失势之时,故客尽去。”此番咸鱼翻身后,那些门客又一个个腆着脸回归门下。廉颇越看他们越别扭,终于忍不住冲他们大发脾气:“你们这些势利小人,马上全部给我消失!”>(赵括)>有个胆大的客人等廉颇怒气渐消,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廉将军,您也太少见多怪了!天下人哪个不是以集市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有势时,我们当然追随您;您一无所有,我们当然另择高枝。您又何必抱怨呢?”>公元前245年,廉颇带兵攻取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后不久,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赵悼襄王听信佞臣郭开等人的谗言,即位伊始就命令解除廉颇军职,派遣乐乘率兵三千前去取代廉颇。廉颇见新国王忠奸不分,轻信谗言,又深恨郭开挟私报复,更对把兵权转交乐乘心有不甘,于是将满腔怒火倾泻在继任者身上,派兵攻打乐乘。乐乘败逃,廉颇深知大错铸成,被迫避难魏国。>三、得罪小人>郭开是廉颇命中的克星。此人虽无文才少智谋,却擅长拍马溜须,更长着一副姣好面孔。他凭此美色受到有特殊癖好的太子赵偃的宠爱,被召为伴读,双宿双飞。郭开恃宠而骄,目中无人,傲视群臣,由此激怒了廉颇。廉颇便在一次宴会中,当着太子的面怒斥郭开,为群臣出了一口恶气。郭开在大庭广众面前受辱,恼羞成怒,恨得咬牙切齿,立誓报复。>赵偃变身赵悼襄王后,任命郭开担任相国,加封为建信君,与他商议决断各类军国大事。此时,廉颇正在魏国攻城掠地,浴血奋战。郭开趁机进谗言:“陛下,廉颇素来居功自傲,现今又屡立战功。群臣纷纷议论,担心廉颇会趁机谋反!依臣愚见,应罢其兵权,召回养老!这样,既能体现陛下体恤老臣之心,又可釜底抽薪使其无法造反。请陛下定夺!”>廉颇接到免职通知,果然怒不可遏,失去理智自相残杀,最后逃亡魏国。可叹一代名将,终因得罪小人,而成为郭开的牺牲品。>在魏国,廉颇虽过着衣食无忧的客卿生活,却始终未能受到魏国的信任和任用。廉颇眼看岁月如梭髀肉复生,不禁悲从中来,思乡念国,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向赵悼襄王发出愿意回国效命的信号。赵悼襄王也因赵国多次被秦军围困得焦头烂额,开始“思复得廉颇”。经过慎重考虑,他不顾郭开阻拦,派“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郭开唯恐廉颇东山再起于己不利,于是重金收买使者,请他向赵王复命时,竭力诋毁廉颇,堵死廉颇回归之路。郭开的恶毒心机令秦国间谍王敖都不寒而栗,他问郭开:“您不想让廉颇回国,万一赵国因此亡国怎么办?”郭开咬牙切齿地回答:“赵国存亡是国事,廉颇却是我的私敌!必须除之而后快!”>廉颇满怀希望迎来使者,为了表示自己是老骥伏枥,他特意在使者面前吃了一斗米饭,“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因为收受郭开重贿,回国后昧着良心向赵王汇报:“廉将军虽老,但饭量很好。只是与臣座谈没多大会儿,就去拉了三次肚子,看来……”>郭开阴谋得逞,赵王听取汇报后,认为廉颇的确老到不中用的地步,“遂不召”,廉颇由此永远失去了回国效力机会,继续客居魏国。>四、客死楚国>廉颇客居魏国的消息传到楚国,楚王急忙派人暗中将廉颇迎入楚国,任命为楚将。廉颇在楚国期间,战绩乏善可陈,只能时时回忆当年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活,经常念叨:“我只想为赵国任用!”>在楚国,廉颇碌碌无为,郁郁寡欢,郁愤难平。最终,廉颇怀着报国无门的愤懑和无奈,不甘心地在楚国合上了曾令敌人胆寒的双眼。>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死后不久,郭开收受秦国重贿,心甘情愿成为秦国内奸,立国181年的赵国为秦所灭。廉颇堪称军事天才,但再强的军事能力。>更多资讯请关注本站

相关参考

春秋战国 战国四大名将谁最厉害

  战国后期秦国的白起王翦和赵国的廉颇李牧因其杰出的军事才干和强壮的影响力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都有着一起的特点,战绩辉煌,规划巨大,举国轻重。战国四大名将都是不败之将又在同一年代,那么他们谁最强谁

历史人物 乐乘为何被廉颇驱逐

  乐乘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名将领,和乐毅、乐间父子是同族的关系。历史上关于乐乘的记载并不多,但是所有记载了他的事件几乎都和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有关,特别是乐乘被廉颇发兵驱逐的事件是最为著名的,因为这

春秋战国 揭秘战国四大名将排名 战国四大名将谁最厉害

  战国后期秦国的白起王翦和赵国的廉颇李牧因其杰出的军事才干和强壮的影响力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都有着一起的特点,战绩辉煌,规划巨大,举国轻重。战国四大名将都是不败之将又在同一年代,那么他们谁最强谁

乐乘为何被廉颇驱逐?他的结局如何?

  乐乘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名将领,和乐毅、乐间父子是同族的关系。历史上关于乐乘的记载并不多,但是所有记载了他的事件几乎都和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有关,特别是乐乘被廉颇发兵驱逐的事件是最为著名的,因为这

廉颇思赵的故事?廉颇为何客死异乡?

  赵国有一个大将,名叫廉颇,是一个勇猛的将军,还被列入了战国四大名将中,可以说廉颇就是赵国的“名牌”。一提到廉颇,就会想起蔺相如,就会想起那些战争。即使廉颇很出名,在赵国的地

攻城无数而未尝败绩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简介

廉颇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征战教十年,攻城无数而未尝败绩。而他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觉得可亲可爱。他的一生,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

负荆请罪中的廉颇与蔺相如,最终结局如何

在历史课本上,我们学习过负荆请罪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书中对此记载的也很简单,“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就是负荆请罪的原文,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故事值得

为何不配战国四大名将之称? 赵国廉颇

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大将,与白起、李牧、王翦一起,被后人统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但我以为,廉颇不配战国四大名将之称,原因有二:公元前270年,秦国进攻赵国,围困阏与城。赵惠文王召见大将廉颇、乐乘问道:“

为何不配战国四大名将之称? 赵国廉颇

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大将,与白起、李牧、王翦一起,被后人统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但我以为,廉颇不配战国四大名将之称,原因有二:公元前270年,秦国进攻赵国,围困阏与城。赵惠文王召见大将廉颇、乐乘问道:“

廉颇最后是怎么死的 如何评价战国名将廉颇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里如是评价廉颇。名将廉颇的整个人生跟其他的名将一样也带着悲壮的色彩,廉颇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为赵国效力,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纵观他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