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无数而未尝败绩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简介

Posted 齐国

篇首语:多诈的人藐视学问,愚鲁的人羨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攻城无数而未尝败绩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攻城无数而未尝败绩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简介

廉颇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征战教十年,攻城无数而未尝败绩。而他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觉得可亲可爱。他的一生,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这一结论,既概括了廉颇一生荣辱经历的史实,又揭示了人才与国家备发兴亡的重要关系,确实值得后人深思。

一、知错就改,负荆请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闻之,肉祖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O,为刎颈之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负荆请罪的故事。

廉颇勇猛过人,因为攻打齐国有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蔺相如原来只是赵王内侍长缪贤的家臣,出身微贱。由于一次突发的危机,才使蔺相如成为知名人物。

有一次,秦国想仗势骗取赵国的国宝和氏璧,派人到赵国,提出愿意用15座城池换和氏璧。这使赵王很为难:如果答应交换,担心秦国得到璧而不给城池;如果不答应交换,又怕惹恼秦国,招来战祸。所以打算派一名有胆略的使臣去秦国。经缪贤的推荐,蔺相如出使秦国,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使完璧归赵。

因此,蔺相如深得赵王赞许,被封为上大夫,名声大振。后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时,秦王企图当众羞辱赵王,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不仅使秦王一点便宜也未占到,更使赵王免受屈辱。蔺相如两次出使,保全赵国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赵王拜他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人说:我是赵国的将军,有出生入死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口舌之劳立了点功,位子却在我之上。并且相如出生卑贱,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廉颇的性格弱项表现的一个方面是妒忌,容不得自以为才能功绩明显比不上自己的蔺相如反而位居自己之上。廉颇承认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秦赵渑池双王会两屈秦王这两件事情做得不错,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和勇气,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然而对于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劳便位居自己之上,廉颇不服,不忍为之下扬言说: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这是他性格的弱项,缺乏政治家的胸襟。

蔺相如知道这件事后,为避免与廉颇冲突,就处处躲着他,不与他会面。常常假言有病,不愿上朝与廉颇争位次高下。一天,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的马车迎面过来了,就急忙掉转车子,躲到一个小巷子里。蔺相如的家臣很生气,认为蔺相如与廉颇职位相等,廉颇口出恶言,蔺相如却处处让他,未免过于胆小,这种事连普通人都觉得羞耻,身为上卿的蔺相如决不能再容忍。他们说,自己远离亲人投奔蔺相如,是因为仰慕他的风亮节,却不希望看到他整日受辱。家臣无能,他们愿意离开。蔺相如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比,哪一个更厉害?众人答道:当然是秦王厉害了。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我想到,强秦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蔺相如的这番话很快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感到非常惭愧。于是他脱去上衣,光着膀子,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的家里去谢罪。

蔺相如见廉颇如此有诚意,还亲自上门负荆请罪,忙热情出来相接。廉颇见蔺相如这番热情,更无地自容,忙跪在蔺相如膝前,双手一拱,对蔺相如说:我廉颇是个粗鲁人,见识少,气量窄,哪儿知道您竟这么容让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请您责打我吧。蔺相如见此情此景,忙双手把廉颇扶起,说,将军您又何必如此,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从此以后,两人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他们将相和睦,团结一致为国效力,使秦国在很长一段时间不敢轻易出兵攻打赵国。

赵惠文王也算是一代明君了,他在位三十三年,这个时期文有名相蔺相如和平原君赵胜辅政,武有大将廉颇,后来又发现和启用田部吏赵奢,即后来与廉颇蔺相如同位的马服君等将兵,君臣团结,齐心协力,共同对外,廉颇东伐齐,南伐魏,蔺相如将而攻齐,赵奢大破秦军于阏与下,这些战役都取得了全胜,赵国达到了它兴盛的顶峰。

其实,廉颇之所以能名载史册,光照日月,至今被人赞颂,不是因为他没有犯错误或坚持错误,而是因为他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古人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说,人的伟大不在于他不犯错误,而在于他能知错就改,而自封为一贯正确的,注定逃脱不了失败的结局。

二、能征善战,立下数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O,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赵惠文王初,齐国在东方的六国当中最为强盛,齐、秦两国分别为东西方强国。秦国想向东进攻以扩大国家的势力,然赵首当其冲。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多次打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公元前258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公元前283年带赵军讨伐齐国,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成为六国之首,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廉颇引胜而归,回朝后被拜为上卿,秦国始终虎视赵国而却不敢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从此以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公元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公元前276年,廉颇再次率兵伐齐,攻克九城。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秦国以后10年间末敢攻赵。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孝成王即位。就在这时,秦王采取应侯范雎远交近攻之计,边跟齐国、楚国等续为联盟友好交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公元前260年,秦国攻打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当时,名将赵奢已经去世,而蔺相如也病重不能任职,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才到此,不但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面对这种不利的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的地利优势,筑起森严壁垒,这无疑是正确的策略。尽管秦军多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耐心等待最佳时间,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边从事战场运输,边投人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间计,迷惑赵王,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由于赵王求胜心切,不辨真假而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年事已高,害怕秦军而不敢与之争战,于是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

虽然蔺相如极力劝说赵王,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宜担此重任,但赵王此时什么也听不进去,一意孤行,决定任用赵括。赵括代替廉颇的职务后,改变战略,撤换将官,一时弄得军心惶惶、人心涣散。而秦国见赵国任赵括为将,心中大喜,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赵括被乱箭射死,坑杀赵兵40余万,损失极为严重。

退一步讲,既然已经任赵括为将,就该信任他,就应该倾全国之力支持赵括打好这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然而赵王却没有做到。一直以来,在评价长平之战时,史家总是把战败的原因归结到赵括身上,说他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最后导致四十万大军被秦将白起活埋。其实,这样的评价对赵括是十分不公平的,应该说,长平之战败在赵王,事实证明,赵括的勇力智谋和作战经验固然不能和廉颇相比,更不是秦将白起的对手,但赵括毕竟是一位勇冠三军的青年将军,他率领四十五万大军抗击强大的六十多万秦军,在四十多天外无救兵,内缺粮草的情势下,他身先士卒,战死沙场,实现了一位战将最后的血染战旗的勇气和豪迈,不管怎样都应该肯定他的忠与勇。从某种意义上讲,长平之败的责任在赵王:首先赵王不相信名相大将,不听忠言,自毁长城。其实赵王听信了敌国的谣言,临阵换将,解除了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廉颇的兵权。第三,赵王不能全力支持赵括。试想,为打胜长平之战,秦昭王征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赴长平前线,倾全国之力支援白起,而赵孝成王则在齐魏不肯援助的情势下表现出一副束手无策的样子。所以说,长平之战败在赵国君臣不和谐,败在王而非败在将。

长平之战负载着深重的历史,历代文人墨客莫不感慨系之。世间怪事哪有此,四十万人同日死。白骨于太行雪,血飞进作汾流紫!(明代王世贞《过长平》)积雪如山夜唱筹,廉颇为赵破秦谋。将军老去三军散,一夜青山尽白头。(明李雪山《咪米山》)

长平之战后,秦国乘机包围了赵都邯郸,持续一年有余,幸好有魏公子信陵君窃取兵符前来相救,才不至于灭亡,但此时赵国国力已大减。

燕国看到赵国在长平之战中严重受损,于是以丞相栗腹为将,针对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状况,于公元前251年举兵攻赵。赵派廉颇作为这场战争中的主将,指挥了著名的z代之战。廉颇将全军分为两路,一路由乐乘率领直趋代地,抗击西路燕军,一路亲自率领,迎战燕军主力于O城(今河北柏乡县)。廉颇指挥为保卫乡土而同仇敌忾的赵军,集中兵力敌人进行正面攻击,由于策划得当,准备充分,打消了燕军的嚣张气焰。接着,他率领赵军大败燕军主力,斩杀其主栗腹。燕军见主帅被斩,阵龙无首,于是大乱,军士惊慌溃退。廉颇抓住燕军败退之机,即命赵军乘胜追击,追击500里,直人燕境,进围燕都蓟(今北京市)。燕国危在旦夕,燕王只好割让5座城邑求和,赵军始解围退还。战后,廉颇因功受封信平君,代理相国事务。廉颇达到了他个人事业的辉煌顶端。

此战赵军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轻敌、疲劳,赵军则同仇敌忾,对来范之敌予以痛击,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了入侵的敌军,并伺机出击。公元前245年,又带兵攻取了魏地笼阳(今河南内黄县),赵国后来儿次战争的胜利,使赵国的国力有所恢复。

相关参考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性格特点如何

战国大将廉颇,大家都知道他和蔺相如之间有一个著名的故事,那就是负荆请罪的故事,也就是今天要说的肉袒负荆的故事。这个故事究竟讲了些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廉颇和蔺相如他们的性格是怎样的。下面具体来说说廉颇的性

为什么最后报国无门? 战国一代名将廉颇

...用兵打伏,是杰出的军事将领。他率兵讨伐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战功赫赫。但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认为廉颇老了不中用了。赵孝成王改派青年将领赵括代替他,廉颇受到排挤,被解除军职。这个赵括就是一个...

为什么最后报国无门? 战国一代名将廉颇

...用兵打伏,是杰出的军事将领。他率兵讨伐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战功赫赫。但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认为廉颇老了不中用了。赵孝成王改派青年将领赵括代替他,廉颇受到排挤,被解除军职。这个赵括就是一个...

战国四大名将实力排名,战国四大名将谁最厉害

战国四大名将谁最厉害战国四大名将白起最厉害。1、白起:擅长大规模运动战和歼灭战。野战之王。2、廉颇:作为抵挡武狼之师的赵国,扬赵国之名,保存赵国气息作出了莫大贡献,白起是个爱惜名声的人,战国战乱无数,

揭秘忠诚的老将廉颇为什么晚年会背叛赵国?

...白起、李牧的善变和雷霆手段,但也创造了一生百战无一败绩的辉煌成绩,也不愧于四大名将的头衔。而其为祖国赵国服务了大半辈子,也是一个十分忠勇的老将,但是其在晚年的时候为什么会倒戈相向,叛逃赵国,晚节不保?...

廉颇最后是怎么死的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里如是评价廉颇。名将廉颇的整个人生跟其他的名将一样也带着悲壮的色彩,廉颇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为赵国效力,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纵观他的整个人生,他在早期是相当辉煌的,而

李牧、廉颇、白起、王剪为何被称作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些年代是人才辈出,在历史中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如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时期,三国时期,盛唐时期等等,在这些年代里,名家如雨,名将如云。说到战国

战神白起究竟是不是“狼孩”

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白起是战国乃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将军之一。白起作为大秦帝国的缔造者,一生征战无数没有败绩,坑杀降卒四十万,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杀敌军超百万,一将功成万骨枯,用这句话来形容白起

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

廉颇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大名将之一。在赵惠文王时期,立下了很多战功,至今被人称颂不已。战国时期,各诸侯都在位扩充本国的领土而做斗争,赵国也不例外。赵惠文王期间,廉颇率兵攻打齐国,并并且破了齐国的一支强

四大名将之一李牧被爵位竟是因为朝中无重臣?

...多,他的爵位是什么呢?李牧是哪个国家的将领李牧,是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同时又被誉为战国的四大名将之一,“战国四大名将”中另外的三个人分别是公孙起、王翦、廉颇,他们都是战功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