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纸在汉朝才有,为什么战国就有“纸上谈兵”的说法
Posted 造纸术
篇首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纸在汉朝才有,为什么战国就有“纸上谈兵”的说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纸在汉朝才有,为什么战国就有“纸上谈兵”的说法
每次在提起“纸上谈兵”的时候都会把矛头直指战国时期的赵括,这上面有两个历史错误,第一,我们将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当成纸张的发明,第二点,纸上谈兵最开始并不是专指赵括的。 纸>我们现代意义上所说法的“纸”,是指用植物纤维加工后制成的便于书写的薄片,东汉时期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大致上就是采取这种方式制成的纸,基本上是现代纸张的前身。>而在蔡伦之前,实际上已经有纸了,甘肃天水放马滩曾经就出土过西汉时期的纸,上面绘着地图,这种纸就是用纸浆制成的。>所以我们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不是发明了造纸术。>在古埃及有一种莎(suō)草纸,但本质上来说,这种所谓的纸,跟中国早期使用的竹简是一个意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仅仅是一种书写的载体而已。>当然了,无论是东汉、西汉还是古埃及,离赵括生活的战国都差的太远,纸和赵括是扯不上关系的。>赵括>长平之战后,赵括同学的名声一落千丈,确实有很多因他而创造出来的成语,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这样说道:>“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胶柱鼓瑟,是形容一个人拘泥城规,不懂变通的成语,带有贬义,和刻舟求剑之类的成语差不多一个意思,熟悉长平之战那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不懂变通、拘泥城规,正是对赵括最好的形容。>纸上谈兵>纸上谈兵这个词,是后人提炼出来的成语,用来比喻空谈理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跟赵括按部就班遵照兵书指挥打仗有一些联系,但绝不是特指赵括的。>纸上谈兵为什么会和赵括扯上关系呢,是后来某些不负责任的书商,在讲到长平之战时,十分笃定地把这个成语按在赵括身上,且不论这个词合适不合适,但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会误导很多人。相关参考
汉朝才出现纸,战国赵括真能“纸上谈兵”吗?这是一个历史错误,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和背后的典故流传非常深远,每次谈起都会把矛头直指战国时期的赵括,但
赵括纸上谈兵: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众所周知,战国的著名将领赵括因"纸上谈兵"闻名于世,并为此而被人病诟,长平之战后,赵括足足被后人讥讽了两千多年,这不由得不令人深思,难
秦赵两国战前综合实力对比 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关键战役,秦国的武安君白起因此威名大振,而赵国的赵括却留下了“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成王败寇是历史铁律,作为失败者的赵括
秦赵两国战前综合实力对比 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关键战役,秦国的武安君白起因此威名大振,而赵国的赵括却留下了“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成王败寇是历史铁律,作为失败者的赵括
>(成语)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战国名将赵括(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战国名将赵括(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比喻的是只凭书本理论知识空发议论,不能解决
提到长平之战,几乎人人想到的一个词语就是“纸上谈兵”,而创造出这个成语的人就是赵括,几千年来,赵括一直被作为一个反面形象来教育国人,要大家知道,理论是苍白的,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中国的历史大抵如此,事
提到长平之战,几乎人人想到的一个词语就是“纸上谈兵”,而创造出这个成语的人就是赵括,几千年来,赵括一直被作为一个反面形象来教育国人,要大家知道,理论是苍白的,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中国的历史大抵如此,事
提到长平之战,几乎人人想到的一个词语就是纸上谈兵,而创造出这个成语的人就是赵括,几千年来,赵括一直被作为一个反面形象来教育国人,要大家知道,理论是苍白的,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中国的历史大抵如此,事实不
从晋国分出来的赵国,在五国联合破齐和胡服骑射之后,成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强劲对手。但是,秦、赵两国之间。的这种力量平衡并没有长期保持下去,强大的赵国因为四位君王和一场战争而痛失一流强国的地位,无可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