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历史上纸上谈兵的名人都有哪些

Posted 兵书

篇首语: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历史上纸上谈兵的名人都有哪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历史上纸上谈兵的名人都有哪些

>

(成语)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纸上谈兵的都有哪些名人

【战国的赵括】---导致四十万赵军被坑杀。【的马谡】---不停王平的劝告,执意守没水的山,不去守交通要道,导致北伐失败。【明朝的李隆景】---五十万军队打燕王几万人,结果屡战屡败,号称吹牛第一高手。【的陈绍宽】---要求民国海军建设20艘航空母舰和配套的其他战舰,也是个放大炮的。

纸上谈兵故事简述:

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 他。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 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开始,赵军连连失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 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 十分恐慌。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他得意地想,取胜即在眼前,这正是表现自己的时候。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腰截断,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然后,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各个击破,团团围住。

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一时间军心大乱。赵括一筹莫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仓皇突围。可是怎敌秦军四面掩杀,哪里突得出去。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赵括纸上谈兵并无真才实学,而赵王还对他委以重任,结果招致惨痛失败。看来,教条主义的危害是不可轻视的。

附上纸上谈兵读后感三篇 纸上谈兵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了《纸上谈兵》,对这个成语,有初步的体会。

这个故事说的是:时有一个叫赵括的,自幼苦学兵书,谈起带兵打我的事头头是道,谁都说不过他。他认为自己能带为打仗。可他爸爸说赵括只是纸上谈兵,说什么也不同意。当他的爸爸死后,有一次秦国攻打赵国,赵王任命他当大将军带兵迎敌。

赵括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兵书上的话,制定作战方案。不久,赵国被秦军团团围住,赵括在交战中战死,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光有理论知识是不行地,还要根据实际运用所学地的知识,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地去干,是注定要失败的。

大凡读史之人,都知道战国时赵国有位“纸上谈兵,临战身死”的“名将”赵括,其典型例子这里不再赘述。古人论兵讲究“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即 灵活机变的作战原则,最根本的就是“变通”。其实古人的兵法可用在生活中任何一个战常古往今来,在嘴皮子上下功夫,因而练得,但有一些能说会道的人一旦付 诸实践,就捉襟见肘,什么事情都处理不好了。有才干的人不一定科班出身,这正如现在不能把有无文凭当作有无才干的、有无学识、读书多少的唯一标准。关键是 要能学以致用,不能像赵括尽读死书,谈起兵法头头是道,打起仗来,什么也就不懂了,最终落个身死疆常

《纸上谈兵》主要写了古时后有个人叫赵奢,赵括从小就读兵书,因此,他谈起用兵作战,总是滔滔不绝。可他的父亲却说他只会说空话,没有真本领,不会 用兵,更不能当大将。有一次,秦国攻打赵国,赵王让赵括当大将,代军打仗,有人劝赵王说:“赵括兵书虽然读的熟,但不会灵活运用,会坏事的。”赵王不听。 不久,在两军交战中,令全军覆没,赵括也在交战中阵亡。

这篇课文让我感受到了赵括虽然兵书读得很多,可是却不会灵活运用,所以才会全军覆没。而赵王做事太鲁莽,用人不当,也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我掩卷沉思:不论做什么,都不能只空谈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才能将事情做好。

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有个人叫赵括自幼苦学兵书,谈起带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谁都说不过他。他认为自己能带兵打仗。可他爸爸说赵括只是纸上谈 兵,说什么也不同意。当他的爸爸死后,有一次秦国攻打赵国,赵王任命他当大将军带兵迎敌。刚上战场就打了败仗。因为,他只会理论,没有经验所以打不了胜 仗。应该理论、实践相结合,经验丰富了才能打胜仗。

纸上谈兵读后感(篇2)

打开历史的画卷,那是一个金戈铁马、狼烟滚滚的时代。赵括的纸上谈兵令我仰天长叹!两军阵中,赵括死于乱箭穿身,悲哀!悲哀!

秦军进攻赵国,赵王派廉颇为将迎战退敌。秦军几攻不下,于是利用反间计,使赵王听信馋言,调回廉颇,用上了赵括。

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从小谙读兵书,跟父亲学习兵法,谈起用兵之道,,滔滔不绝,但他从来也没带过兵打过仗。蔺相如劝赵王,他虽然读了许多兵书,可只会纸上谈兵,要误大事的。

尤其是赵括的母亲,苦苦相劝赵王:“我儿赵括把用兵打仗看做儿戏,谈起兵法,眼空四海,目中无人,用他为将,只怕赵军会断送在他手里。”

赵括带领四十万大军到达长平,废除了以往廉颇的军事部署,按自己的道道办。并扬言:“若秦军再犯,将他们杀得片甲不留。”

几仗只后,赵军中了埋伏,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

造成这样的惨败,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赵括虽“饱读兵书”,但只会,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赵括断送了四十万大军的性命,自己也死于非命。

我掩卷沉思后,心想,中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十年寒窗,埋头苦读,有的勤奋专研,到头来往往是,所学非用,难道这不是同样的悲哀吗?他们虽然拥有很多知识,但眼光只盯在“白领”和“高管”上,这让我瞠目结舌。

现实一点吧!面对强烈的市场竞争,放下架子,更不要“孤芳”自赏,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迎接更美好的生活才是真谛。

纸上谈兵读后感(篇3)

相信大家对“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并不陌生,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述一下它的典故吧!

春秋战国时有一个叫赵括的人,自幼苦学兵书,谈起带兵打我的事头头是道,谁都说不过他。他认为自己能带兵打仗。可他爸爸说什么也不同意。他的爸爸死 后,有一次秦国攻打赵国,赵王任命他当大将军带兵迎敌。赵括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战略,只会生搬硬套兵书上的理论。不久,赵国被秦军团团围住,赵括在交 战中战死,40多万大军全军覆没。

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小时候。那次爸爸教我下象棋,爸爸首先说了象棋的要领和规则。我一听,觉得下象棋车很简单,于是,我自信地对爸爸说:“太简 单了,我不用学都会!”说完,我就按照爸爸说得要领去下,谁知,我的棋子不到五分钟就被爸爸吃光了,这时我才知道下象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光知道要领和 规则不去练习,不多下,不会灵活运用战术是不行的。我红着脸对爸爸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在爸爸的指导下,经过反复练习,我终于学会了下象棋。爸爸语重深长的 对我说:“不论做什么,都不能只空谈理论。不能像史书里的赵括一样纸上谈兵,只有实际,活学活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才能将事情做好。记住 ‘成功在于实践,纸上谈兵,不可取也;空谈,则不切实际!’”

成功在于实践,让我们行动起来,向成功的大门迈进一步吧!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赵括的妻子是谁 战国名将赵括的妻子是雅夫人吗历史名人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军事将领,说到赵括其人,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谁,但若是说到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或许能帮大家加深下记忆,据记载,赵括的父亲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知道长平之战吗?历史记载秦

历史人物 赵括最后是怎么死的 应该如何评价赵括其人历史名人

  明朝的一位诗人,在感叹古事时随口吟诵的”朝野犹夸纸上兵“,便成为了后世”纸上谈兵“故事的衍生。一句诗又引起了人们的回忆,让我们的思绪回到千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暂时安静的各国

历史人物 赵括最后是怎么死的 应该如何评价赵括其人历史名人

  明朝的一位诗人,在感叹古事时随口吟诵的”朝野犹夸纸上兵“,便成为了后世”纸上谈兵“故事的衍生。一句诗又引起了人们的回忆,让我们的思绪回到千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暂时安静的各国

历史人物 纸在汉朝才有,为什么战国就有“纸上谈兵”的说法

每次在提起“纸上谈兵”的时候都会把矛头直指战国时期的赵括,这上面有两个历史错误,第一,我们将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当成纸张的发明,第二点,纸上谈兵最开始并不是专指赵括的。纸>我们现代意义上所说法的“纸”,是

历史人物 战国赵括真的能“纸上谈兵”吗

汉朝才出现纸,战国赵括真能“纸上谈兵”吗?这是一个历史错误,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和背后的典故流传非常深远,每次谈起都会把矛头直指战国时期的赵括,但

历史上犯兵家大忌的人物都有哪些?

具体如下:1、有赵括,马谡,刘备,于禁,张飞,关羽等等。2、赵括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

春秋战国 历史上卧薪尝胆的名人都有哪些

>>历史典故:卧薪尝胆的故事主人公:越王勾践!>>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战国名将赵括(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战国名将赵括(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比喻的是只凭书本理论知识空发议论,不能解决

历史人物 马谡的简介 马谡失街亭指的是什么历史名人

  在人们心目中,马谡几乎成了“言过其实”“纸上谈兵”代名词,马谡是三国里颇有争议的人物,据史载:“马谡自幼熟知兵法,才气过人。”陈寿评价他:“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的确,马谡是个

春秋纸上谈兵的赵括究竟是哪位名将的儿子?

赵括的成名,一方面是由于战败,惨败,导致赵国开始走向衰退期,但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他的出名则是因为他的父亲。说到赵括的父亲,可能人人都知道,在赵国几乎也是家喻户晓,那他的父亲到底叫什么?官任何职?